我们的新闻有建设性吗

点赞:15293 浏览:690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要多用一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观,有建设性地去报道.“讳疾忌医”和“一棍子打死”,都对社会无益.

当下的民间舆论中,记者的形象是极端的:一种是“的记者”,被认为缺乏中立,一味为机构说话,内容空洞、文风呆板;另一种是“民间的记者”,为老百姓撑腰,手持舆论监督利剑,似乎只有搞批评报道才是好记者,也不管说得客观不客观.换一个角度,这折射出了不同的媒体或记者,在面对事实阴暗面时的两种态度.前者,对阴暗面熟视无睹,缺乏问题意识;而后者,是一种“愤青”意识的体现,非黑即白.因为不少新闻走了极端,才使群众对记者的印象呈现两极分化.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要多用一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历史观,有建设性地去报道.“讳疾忌医”和“一棍子打死”,都对社会无益.

认知事实要全面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记者见多识广,认识事物应该比较全面.恰恰相反,笔者接触的不少同行,反而选择性地记忆,看待事物并不客观中立.日积月累,心理暗示不断加强,就愈发极端.

例如在不少记者的笔下,强制拆迁、强制引产、吹牛喝酒,都是加在乡镇干部身上的标签.有的记者采访乡镇干部,缺乏起码的尊重,对他们所说的很多难处并不理解,对他们一些其实很在理的解释一笔带过,甚至不会实事求是地写到文中.不少记者放大某些细节,放大个人的丑恶,图攻讦的一时之快,缺乏对事件的反思.而事实上,乡镇工作人员是非常辛苦的,也有很多无奈之处,一些“恶”也并非个人之“恶”.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他们来说,不公平.

而反过来,一些记者对某些农民的言论却犯下“幼稚病”,不加求证地相信.笔者在多次舆论监督报道中,曾发现一些农民撒过谎,而且是有意撒谎.面对这些真真检测检测的言论时,记者不要因为说话者的身份,预设结论,错误判断.

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乃至盲目,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粗暴对待.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对已经被各种二手信息包围的当代新闻工作者来说,依旧发人深省.

对待问题多一分理解

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观点来看,一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要解决也非一日之功.简单地拿发达国家作横向比较,或者静止地“刻舟求剑”,只会让改革的舆论支持少一点,改革的成本高一点,对解决问题本身无益.


例如在农业报道中,一些稿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归结于农民的道德品质低下,归结于监管部门的失职,有“彻底失望”的意味.但放眼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达国家尚不能避免,更不用说发展中国家了.从历史维度看,日本在上世纪中期,也屡屡发生“毒奶粉”、“地沟油”事件.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监管体系的磨合、经营主体的整合.媒体在报道时,不要总是以耸人听闻的标题炒作话题,甚至起各种外号,扩大打击面,伤害无辜守法业者.一个市场越是缺乏信任,对其发展越是不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记者要去“和稀泥”,而是对一些发展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错误,多一分担待,带着理解多一分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而不是“火上浇油”.

我们的新闻有建设性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食品安全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建议比意见更好

记者看似只报道新闻事件,但无法摆脱对新闻事件的影响,因为舆论的反应是一种强烈的反作用力.记者要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不是一味吹捧、涂抹粉饰、回避问题;也不是一顿棒打、挖苦嘲弄、对真正的矛盾无法把握.面对事实的阴暗面,记者要发挥自身的建设性,让多种观点碰撞,增加文章的厚度,为矛盾的解决提供启发.2013年6月28日,农村大众报刊发了舆论监督稿件《二十多天,省里“红头文件”没走到县城》,报道了禹城市工商局未能及时按新政策依法行政的事.此后,记者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又采访了5个县市工商局,将面上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并揭示了“病灶”所在,写了《红头文件“迟到”现象挺普遍》一文,提出了解决路径.

对记者来说,报道事件就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更好的记者不要停留在为批评而批评,而是要为社会进步而批评.“以人为本”做新闻,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福祉上.如今社会上有一些戾气,很多人觉得食品安全、腐败、污染等问题已经到了无法根治的地步.笔者认为,媒体在其中发挥了一些负面的作用,至少发挥的正面作用还远远不够.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社会对媒体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为农村大众报特派记者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