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受众构成

点赞:7332 浏览:305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蓬勃发展,民生新闻广受关注.民生新闻的主要受众是谁笔者认为,不仅仅指的是城市市民,民生新闻还应更多关注农民群体.

[关 键 词 ]民生新闻 受众 农民群体

这几年在各电视台蓬勃兴起的电视民生新闻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民生新闻的主要受众是谁“民”指的是谁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地方电视台处理这一类新闻(民生新闻)时更多的只是一种“市井新闻”,因此“民生新闻”称为“市民新闻”比较妥当,浙江大学传播学教授邵培仁在《是颠覆还是重建――论市民新闻学的兴起及其应对》一文中用“市民新闻”而不是用“民生新闻”概括当行的一些接近或类似于民生新闻的传播现象.专家的观点表明:民生新闻的“民”首先指的是“市民”.

民生新闻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把目标受众定位为城市市民.例如安徽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在刚开播时的宣传词有一版就是“忙忙碌碌的每个人,熙熙攘攘的每条街.大大小小的每件事.平平常常的每一天.”我们看到,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生存空间、道德教化、社会审美、性别平等、投资理财、就职谋业、物价变动、社会保障、教育学习、权益保护、城市建设、环境优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问题,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内容的实效性使节目开通了众多的市民.这些问题发生在市民身边,事关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公共意识空前高涨,传统的“传者――受者”模式被打破.市民站在自己立场维护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纷纷主动参与到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讨论和传播过程中,媒体出于提高收视率的需要也为受众表达自己的心声大开方便之门.安徽电视台《帮女郎》在闹市区开了“说吧”.让每一个市民在镜头前畅所欲言,尽情表现.电视媒体不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显现出亲民的一面,同时也是市民参与性的体现.


本篇论文出处 {$getarticleurl}

可是,民生新闻所标榜的“平民话语”不应该仅是城市市民的专利,更应该是农村居民表达自己呼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管理的途径与工具.民生新闻对农民的关注最明显体现在“农民工”的范围.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帮助他们与城市社会融合,多方面反映民工需求、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帮助改善生存环境.所以在年关时,各省的民生新闻中都会出现帮农民工讨工资的节目,而《第一时间》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会有《农民工维权在行动》的系列报道,帮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专业免费的法律援助,这无疑是农民工权利在民生新闻中最明显的体现.

相比较农民工,广大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居住区域更分散,没有稳定的媒体消费习惯和消费支出,居住环境比较封闭,信息变动较少,媒介资源稀缺,缺乏参与意识,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表达自己诉求的渠道更少.平民化的民生新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如2008年8月4日这一天的《第一时间》,播出了文稿23条.关于农村、农民内容的有9条.分别是抗洪排险、灾区防疫、养殖技术学习、作物收获以及纠纷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内容也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坐到电视机前,关注新闻,关注他们自己的生活和苦恼,也开始关注大众媒体传达出的价值观.对于很多已经养成上网习惯的市民来说,电视也是农民最常见最能接受的大众传播方式.而《第一时间》开播7年来,作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笔者更是亲身感受到农民参与意识的日益增强.打的很多都是偏远农村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时常能碰到对节目内容侃侃而谈的农民.当然,聊完了,他们会有更多的烦恼要倾诉.比如前面村的征地,自己家的作物收成,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立刻解决,可是有渠道倾诉,表达诉求,也就增加了他们对大众媒体的认同感,进而增加了对社会的认同,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同时有了电视,有了民生新闻,农村和城市的知识沟差距也正在缩小.在这里,大众传媒真正承担起传授知识、教育大众、促进社会融合的功能.

民生新闻的受众构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安徽是农业大省,民生新闻的主要受众无疑要将农民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绝非仅限于居住于城市的市民,而民生新闻的从业人员更应该熟悉农村,深入农村,这样才能做出受欢迎的新闻.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