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涵化作用

点赞:12098 浏览:549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新闻涵化理论发端于上个世纪并用于研究电视对受众的影响,但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新闻涵化理论同样作用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中,对大众产生影响.本文在对《明镜》周刊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的所有涉华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明镜》周刊涉华报道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客观的语言描述,但是在题材内容方面,则主要是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本文认为,《明镜》周刊在涉华报道中运用了新闻涵化理论,向国外的受众传达的中国的负面形象,只反映中国的部分现实.

【关 键 词 】新闻涵化《明镜》周刊国家形象

一、引言

何谓新闻涵化?新闻涵化是指记者在新闻中暗示他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同一个事件被不同记者报道,文字或图像的表述不完全相同,这种普遍特征就是一种不被受众注意的涵化①.一些传播学者认为,随着受众对于媒介的接触与依赖不断增加,媒介在给人们带来延伸的同时,也逐渐建构起一个虚拟的现实,它有别于客观的现实.尤其是当人们面对一个从未涉足的遥远国家的社会状况,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大众媒介制造的“虚拟环境”来了解周围的世界②.随着公众对于媒体的接触越多,依赖性越大,他们所知道的现实也就越来越接近媒体所希望给出的现实.新闻涵化理论最先是运用在电视媒体中,但在纸质媒体中,同样存在着新闻涵化的现象.

《明镜》周刊作为德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其广告词“《明镜》读者,知多一筹”(Spiegel-Leser wissen mehr)在德国家喻户晓③.《明镜》读者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地位较高、经济能力较强,处于德国最有活力的年龄段,在德国社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④,但是在2008年之前,其涉华报道却一贯以负面为主.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分析单元为《明镜》周刊在研究年份中关于中国相关报道的全部文字内容,重点研究《明镜》周刊涉华报道题材选择以及新闻语言表达和报道倾向性,对于所搜集的样本,每一则新闻(或文章)视为一个分析单位.在本次调查的《明镜》周刊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的所有期刊中,以中国或中国人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共有84篇.

二、《明镜》周刊涉华报道研究结果

1.报道内容定量分析

在文章表达方式的倾向性分析上,本文采用了三个衡量尺度:客观报道、批评讽刺、褒奖赞扬.客观报道指的是文章在报道内容的语言运用上使用中性的词汇,尽量客观全面讲述报道内容,不透露笔者自己的感彩.在84篇文章中,共有48篇文章采用的语言表达是客观报道为主,占总数的57.14%.从报道语言上来看,《明镜》周刊的涉华报道语言具有相当大的客观性.

批评讽刺在这里指的是文章在报道语言方面带有很明显的嘲讽语气、批评责问的感情倾向.根据统计,共有32篇文章属于此类范畴,在对这些文章的阅读中不难发现文章语言当中所透露出来的感情倾向,或批评或讽刺.在84篇文章中,只有4篇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褒奖、赞扬的情绪.

本文对报道内容倾向的分析采用三个衡量尺度: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和负面报道,主要考察的是《明镜》周刊在选择新闻题材上,所显现出来的倾向性.正面报道是指在一篇文章中主要报道积极的事件或一个事件中积极的一面,或者选择值得夸奖、赞扬的正面题材;负面报道指主要报道消极的事件或一个事件中消极的一面或主要选取报道社会的阴暗面;中性报道是指客观陈述,或是在题材的选择方面没有表露出过多的倾向性.

新闻的涵化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明镜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明镜》周刊84篇涉华报道中,选择正面题材的文章共7篇,占8.33%;中性报道共22篇,占总数的26.19%;而负面报道则共有55篇,占65.48%.由此可见,《明镜》周刊对于中国的报道从选题的倾向性上就以负面报道占据主导地位.

如果将《明镜》涉华报道的表达方式倾向和文章报道倾向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分用于客观的报道文章在倾向上却清晰地表现出负面性的评价.也就是说,一部分《明镜》周刊的文章虽然在语言上使用的是客观、中立的表达方式,但是在文章整体的态度和倾向上,却可以明显的让人感受到负面的倾向性,这其中就充分运用了新闻涵化的手段.

2.《明镜》周刊中国国家形象

从《明镜》周刊的涉华报道可以看出:中国的形象是一个多面的综合体.政治上总体是稳定的,但是这种稳定是不同于西方的“”的,官员“腐败”,甚至有的与黑社会相联系,强迫同化少数民族.在经济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发展没有以往那么快速,但是同样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只是中国的产品不太能受到好评,质量低劣.在外交方面受人瞩目,与各国保持良好的对话关系,但是却不愿意谈到“、自由”等问题,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东南亚的小国,并同一些“危险国家”保持了一些交往关系.在文化方面,政府逐渐放宽了一些要求,一些反映史实的电影能够为民众所看到;在科技方面中国的铁路交通发展非常迅速,值得赞赏;在环境保护方面却做得不够好,环保意识较差.总体说来,《明镜》周刊传递给公众的仍然是一个负面的不真实的中国形象.


三、从新闻涵化手段应用看《明镜》周刊涉华报道

本文认为,《明镜》周刊在报道中运用了新闻涵化的手法,向受众传达了一些带有隐蔽性思想倾向的意见,具体运用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类型:新闻的技术涵化、专业涵化、语言涵化以主题涵化.

1.技术涵化

技术涵化,就是在报道中运用一定的传播技术手段进行事实加工,从而使新闻具有记者的一定思想蕴含.在报刊新闻的技术涵化中,最主要体现在摄影报道和标题选择中,新闻标题的选择可以通过技术涵化来表达其深层含义.在2009年第29期中,《明镜》用了《杀!杀!》作为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就可以看到极度的愤怒和野蛮性,这篇文章声称新疆事件是汉族对维吾尔族的屠杀,完全混淆了是非,颠倒了黑白.在2009年第11期有关西藏问题的报道中,《明镜》选择了《中国祈祷和平》这一标题,从标题中就可以读出,中国充满了暴力、暴政和,因此才用“祈祷”和平这一词汇.

2.新闻的专业涵化

所谓专业涵化,就是用新闻业务特有的非语言符号表达对事实的评价,如版面安排、报道内容的详略、报道材料与角度的选择等,在涉华文章选取和刊登中,采用的就是专业涵化的方式.

在事件的角度选择上,我们更能看到《明镜》周刊的倾向性.

在2010年第2期,《明镜》的封面标题就是“谷歌,你应该知道多少?”.在这篇文章中,《明镜》将谷歌定义为信息垄断者,甚至称为信息怪兽,讨论了它对其他国家造成的潜在危害,并且呼吁欧洲建立自己的搜索引擎.但是就在下一期与中国有关的谷歌事件中,《明镜》的态度并非如此客观.而是将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与中国的政府管理相联系,并没有像前面一期所提到的信息安全问题,通篇都是对中国网络管理的批评.文章认为,谷歌的例子表明了IT业在中国受到了威胁.同一相关主题,在面对中国事件时,《明镜》周刊的态度则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2009年第38期的《节日北京》报道中,《明镜》周刊主要描写了六十年国庆前的北京景象.六十年国庆是中国2009年大事之一,可选角度很多.《明镜》周刊是这样报道的:周边安全方面,不少“闲杂人等”已经清除出北京市境内;市民生活方面,北京高校学生因为国庆阅兵大典而不得不牺牲两个月暑期在酷暑中严格训练.但是事实是如何呢?中国人对于六十岁生日是非常重视的,对于亲临庆祝现场的学生来讲,能参与祖国母亲的六十寿辰是一种荣幸.另外,该篇的题目是“节日”北京,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里有反讽的意味.记者将语言涵化、专业涵化等手段相结合,从而突出表达中国政府对于人民权利蔑视的这一主题.经过人为的调整,记者运用涵化的手段巧妙地证实了这个观念.

在对于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角度选取的时候,就是记者进行构思编排的时候,在这个编排的过程中,记者所记录的角度,很大程度就是从他个人所认为的角度出发,这种对于报道材料与角度的选择,就是专业涵化的应用.

3.新闻的语言涵化

在新闻报道中,对于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在纸质媒体当中,最能够表达出记者对于事实的立场和观点,可以说,语言涵化是新闻涵化的主要手段.

《明镜》采访报道电影《南京!南京!》时,对导演陆川进行了采访,记者的问题是:“你如何解释,政府突然允许你拍摄南京大屠杀?现在是否可以解封过去的其他禁忌?”这个提问丝毫不加掩饰地表现出在德国记者的眼里,中国影片是有许多题材不能拍,政府是施压管理的.提问并不是“政府有没有施加压力”这种方式,而是提问这次为什么不施加压力,一个不字,就表达出政府曾经对于广播电视的严格限制.

从一些德语的语气词汇就可以表达出记者的立场和观点.比如2009年第34期中《hey!wartet ihr!》就是将汉语中“嘿,你们等着!”这一句话的直译,语气中充满了蛮横无礼的味道,这个作为标题就将中国描述成为一个类似于黑社会复仇式的人物,语气中充满了威胁.这种语气、词汇的应用也是语言涵化的一个方式.

4.新闻的主题涵化

新闻的主题涵化实际上是新闻涵化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新闻报道的目的不仅仅是告诉受众某个新鲜的事实真相,更是通过记者的分析理解,来深化新闻的主题,从而使受众看清内在的本质.新闻主题的深化,就是新闻涵化的最终目标.

结语

新闻涵化在媒体报道中运用的非常广泛,手法多样.媒体根据自己的定位、一贯风格以及利益取向来进行报道方式、角度、语言、主题等方面的选取.《明镜》周刊通过新闻的技术涵化、专业涵化、语言涵化、主题涵化等手段,运用较为客观的报道语言,选取负面的题材或角度,传达了主要为负面的、只反映中国的部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