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

点赞:27671 浏览:129450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把听众带进新闻的第一现场,让广播新闻更加真实、生动、感人,是每一个记者追逐的目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使听众在收听广播时产生“视觉效果”,同时可以充分体现广播特点,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提升新闻作品的品质.

关 键 词 :广播新闻 视觉效果 第一现场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它直接对受众的听觉产生作用.从表面来看,广播似乎和视觉关联不大,但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各种感官往往是相通的,通过声音能让人联想到发出声音的实物或场景.比如,听到悠扬的钟声,人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座古钟的形象,甚至会联想到这座古钟所处的环境.所以说,谈到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有科学根据的.事实也证明,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正是充分运用了音响和写作艺术,唤起了听众的视觉想象,把听众带进了真实、生动、感人的新闻现场.因此,在广播新闻中,充分运用音响及各种技巧,巧妙地使“声音”变成“影像”,增强“视觉效果”,进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运用现场音响,让听众感知新闻现场

音响是录音报道和专题报道常用的元素,是发挥广播优势、体现广播特点的最主要手段之一.音响分为现场音响和资料音响,现场音响是新闻记者在采访现场所录制的人物和事物所发出的各种声音.现场音响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首选音响素材.如果想让听众跟随你走进新闻现场,那么就必须运用好现场音响.前几年,盘锦台记者在采访抗旱时,曾遇到这样一个场景:一条沟渠的水流较小,无法用机泵抽水,两位农民便将拴着绳索的水桶放在渠中水洼处,等水一满,便配合着把水舀出并抛洒到稻田里.当时记者意识到这是一个能生动反映严峻旱情及群众抗旱热情的好新闻点,于是便准备采访.两位农民看到记者举着话筒来采访,便停止了舀水,记者马上示意他们不要停止舀水,于是他们一边舀水一边接受了采访.在这段采访录音中,既有记者和农民的一问一答,也有哗啦哗啦的泼水声作为背景音,真实生动地向听众展示了一个立体、活动的抗旱场景,听觉、视觉效果俱佳.

在广播新闻中,现场音响在营造“视觉效果”上的表现力是十分突出的.充分运用现场音响,能给听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为此,我们在录制和选取现场音响时,应该注重录制选取那些现场感较强的音响,以强烈的现场感来增强新闻报道的“视觉效果”.人声鼎沸、机械轰鸣、波涛奔涌等现场音响,很容易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对类似音响的录制和选取也为众多记者所掌握.但是,在采访实践中,我们接触更多的并不是那些场面宏大的背景音响.比如说,我们采访某个家庭,这家的电视机正在播放着电视节目,这时,大多数记者会选择关掉电视机,以便使人物音响更加清晰.殊不知,人物音响的清晰度是保住了,但却是在损失了“视觉效果”的前提下进行的.那些看似多余的电视机伴音、锅碗瓢盆交响曲,其实正是带领听众走进新闻现场、营造“视觉效果”绝佳的现场音响.

二、真实感人的人物音响,引发听众想象

人物音响是广播新闻中最常用的音响素材,它分为人物言谈、人物对话、记者与被采访人对话.在这三种人物音响中,无论是哪一种,只要选得准,都可以引发听众想象,体现出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

民间有句老话,叫做“一样话,百样说”.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被采访对象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水平各异,对同一事物,他们会做出不同的表述,甚至同一被采访对象,在不同采访时间或环境,对同一事物所做的表述也会不同.所以我们在选择人物言谈音响时,要选取那些形象生动、表达真情实感的音响.从受众心理学来讲,一个人听到了“苹果”两个字,脑海中立刻会浮现一个或红或青的苹果影像.但听到了“果品”两个字,大多数人脑海中却只能是一片空白.这就说明,形象性的语言更易于让受众产生联想,从而产生“视觉效果”.所以在选取人物音响时,要注意选取那些形象生动的音响素材.另外,在选取人物言谈的音响时,更要注重选取那些能表达真情实感的音响素材.因为这样的人物言谈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更易于引导受众的情绪,进而产生视觉上的联想.盘锦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发的一篇录音通讯《用生命完成的最后一次救助》,讲述了救助站干部庞志平,在患病临终前将眼角膜捐献给四川汶川灾区小女孩黄娟的故事.在对庞志平追悼活动的描写中,采用了小女孩黄娟向庞志平妻子表达感念之情的一段录音:“亲爱的阿姨,我和您一样悲伤,每当我睁开双眼,能清楚地看到周围一切的时候,我总是和您一样,在无比沉痛地怀念着我的庞叔叔等”这段如泣如诉的音响,不禁让听众在沉痛的思绪中联想到一位手捧、脸上挂满泪痕的小女孩形象,联想到生命走到尽头心中却充满慈善的庞志平形象,这些形象都很自然地在脑海中形成了影像.

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响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在选取人物对话、记者与被采访人物对话时,要选取那些现场感强的音响素材,让人一听就知道对话的双方在哪里、在做什么.只有这样,听众才能很自然地联想到对话双方的动作、形象,甚至联想到对话双方所处的环境,在心目中产生视觉影像.

三、细节描写,为听众展示事物形象

和电视新闻相比,广播新闻缺乏视觉的直接观察和实体把握,所以,记者在采写稿件时就要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事物,用细节展示事物的形象特征,为听众展示事物的形象.盘锦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发的录音通讯《人鸟情未了》,讲述的是盘锦日报社记者刘德天数十年如一日,保护濒危鸟类黑嘴鸥的故事.其中对刘德天关注黑嘴鸥越冬迁徙的描写是:“每年的11月,刘德天的心就会随着黑嘴鸥的迁徙而无法平静.2001年初,他自费前往黑嘴鸥的越冬地江苏盐城考察.站在异乡的土地上,刘德天一次次眺望,一次次寻觅,当他在霞光笼罩的射阳河口终于发现黑嘴鸥时,就像看到自己失而复得的孩子一样等”这样的细节描写,给听众留下的印象是深刻而持久的.它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把刘德天的形象和黑嘴鸥在霞光中出现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收到了较好的“视觉效果”.另外,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优秀的新闻报道非常注重场面描写.比如,对某运动员打破纪录那一瞬间的场面描写,既有运动员动作的描写,又有体育场环境气氛的描写.这样的描写犹如一个个画面、一个个镜头,让听众感觉身临其境,如亲眼目睹一般.

四、形象化的“新闻视角”,引领听众走进新闻第一现场

表现事物,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视角.变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以形象化的“新闻视角”来表现事物,是引领听众走进新闻第一现场的一个必要手段.

同样的新闻素材,如果新闻视角选择的好,可以大大增强新闻的“视觉效果”.人民广播电台在《直播中国——走进盘锦》(2006年6月10日)特别节目中,有一篇关于辽河油田原油生产情况的报道.在策划之初,电台和盘锦电台的编辑为这篇报道选择了“某采油厂的生产情况”、“原油生产流程”等多个角度来切入,但都因为不够鲜活、现场感不强、不足以引起听众兴趣而被否定.最后,决定以众所周知的“磕头机”(稠油抽油机)为切入点,由主持人在“磕头机”面前,向听众介绍“磕头机”每提拉一次能抽取多少原油,进而再引入整个油田的原油生产情况.这样一来,这篇油田原油生产情况的报道变得形象鲜活,现场主持人对不断提拉的磕头机的描述,使听众如身临其境,感受真切.


形象化的“新闻视角”首先在于我们的发现和选取.新闻现场的每一个场景、被报道事物的形态、被采访人物的特征等,都可以通过记者的描述变成触手可及的生动形象.其次,要让我们所表达的事物更富有形象感,我们的表达方式也是非常关键的.当前,现场报道在广播新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记者在现场播报新闻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记者不断提高表达能力,不但要熟练掌握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在播报时还应该带有感彩,感染听众,把听众带进新闻的第一现场.可以说,形象是“视觉效果”的载体,更是美的载体,新闻报道能否生动、鲜活,能否让受众产生认知渴求,选取好并且把握好形象化的“新闻视角”也至关重要.

追求广播新闻产生“视觉效果”还有很多手法和技巧.比如,用原汁原味的声音来记录生活、运用散文笔法写作新闻等.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手法和技巧,都要做到和内容相适应,都要体现出广播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被听众接受和认可,才能巧妙地使“声音”变成“影像”,使广播新闻更加真实、生动、感人.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