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中的信息不对

点赞:32808 浏览:1549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信息不对称告诉我们,面临复杂的事件,媒体秉持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还不够,有时还需多一份审慎的保留,要关注事态流变和预后,使新闻传播更具可操作性、调控性和纠偏性.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导权.

【关 键 词 】新闻传播 信息 不对称

2009年岁末,曹操大墓的考古发现,颇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惊世”意味.与文物考古沾点边儿的、不怎么沾边儿的、或者希望沾点边儿的各色人等都表达了不同方式的关心.一些专家学者则公开表达质疑,认为文物局发布证据不足或有掺杂.网络上,舆情沸沸扬扬、飞短流长,令人兴叹,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漩涡,将政府、学界乃至社会公众包括潜在利益主体一并裹挟其中,相关部门多次求诸新闻发布定分止息、颇费周张.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看,此现象也非常耐人寻味,值得思考.

一、“信息不对称”:一个不可忽视的舆情环境要素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被关注,最早并不是发生在信息论或者类似的新闻传播学领域,而是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被纳入科学视野的(该现象由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阿罗于1963年首次提出,2001年另有三位美国学者因深入研究“信息不对称市场和信息经济学”有开拓性贡献再获诺奖).信息不对称作为“市场缺陷”被提出,但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在不同的领域发生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进而在系统中产生不同的效应、形成不同的机制,是一个普适性论题.笔者将这一范畴引入新闻传播领域来研究,主要基于新闻传播本质上是信息传播,因而信息不对称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新闻传播,它是一个非常基本而又不可忽略、不可或缺的条件要素.

基于传播系统,我们可将信息不对称理解为:信源与信宿之间在信息本体及其信息量上的差异性,是信息分布在信源与信宿间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正是因为不对称与不平衡的存在,信息流才会产生意义,信息传递才会成为必要,信息分配与共享才构成一种需求机制,信息开发、获取与占有也就成为一种社会资源,形成知识财富积累并创造价值.我们说信息不对称非常基本,道理就在于新闻传播系统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人们的生活领域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人作为社会个体存在并不是万能全知的存在,社会的个体理性永远有限,客观事物及其矛盾的转化又总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所以信息安全的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因而大众传播媒体就有存在的社会基础.

如果联系到大众传播更为复杂的诸如政治的、法律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经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功能作用,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态还会赋予不同的内涵.实际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个非常深刻、非常基本且非常广泛的课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仅结合“曹墓问题”从传播学角度发表点滴寻幽探微式的意见.

二、“信息不对称”为什么会干扰新闻传播

在探讨新闻问题之前,让我们还是回到问题的本源,看经济学领域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如何展开的.现实生活中有两句俗语叫“隔行如隔山”、“只有错写,少有错卖”反映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恰如规律一样灵验.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通常,写者对所购商品信息的了解总是不如卖方(也有反例:古玩市场、保险市场),因此卖方总可以凭“信息优势”获得商品价值以外的报酬与利益.交易关系因为信息不对称变成了委托一写作技巧关系,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居为写作技巧人.不具信息优势的一方沦为委托人,一些握有“独门绝技”的人就成为专家或垄断话语权,交易双方实质上进行着无休止的信息博弈.历史上,儒家圣人孔子深谙此道,《论语》中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是信息不对称原理在维护政治统治中的诡秘准则.

显然,现代媒体进行大众传播,实际是将采集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目的之一是:启迪民智累积社会知识、扩大社会共识、消除不定性、极大地减少社会成员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塑造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

不难看出,大众传播的天然使命是降低信息不对称,但信息不对称只能改进却并不能消除,正如矛盾的永恒存在一样,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也只能转化不会消失.反过来,作为矛盾的对立面――信息不对称对大众传播会产生反作用,而引起传播的负面效应.辩证看待信息不对称对传播的干扰问题,正是本文的目的与要义.

新闻传播中的信息不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信息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由于新闻的本源不在媒体,媒体只是信息相似度检测,媒体的信息优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也是暂时的.相对于信源,媒体处于弱势一方;相对于受众或信宿,媒体只限于占先优势.这就是“独家新闻”或“第一时间”同步报道受媒体青睐的原因.也就是说:现代媒体同样面临“信息不对称”困局,在多方绞尽脑汁的信息博弈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对新闻传播的干扰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或掣肘软肋.


三、“信息不对称”:曹墓真伪莫辨致喧哗

那么,曹操大墓的考古发现为何具有爆炸性呢让我们简要回顾或还原一下事件的新闻过程.

笔者第一时间获得消息是从国内权威媒体CCTV-1《新闻30分》(2009.12.27)中看到的,首播时用的是“疑似曹操墓”.“疑似”用语非常严谨,可以说恰如其分.此则新闻信息量很高,看后非常兴奋.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晚《新闻联播》与第二天CCTV-4(2009.12.28.9:00)跟踪报道: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宣布在河南安阳发现的西高穴墓地.其墓主人已经确认为曹操.可以说“确认”二字差不多集中了整个新闻后续报道99%的信息量.然而,没有展示新的考古证据的快速“确认”引发了强烈反弹与质疑.后期持续不绝的争议,想必考古界与CCTV都始料未及.说实在的,以笔者之浅薄,也略知“曹操七十二疑”之传说.正是因为背景信息发挥先入为主的作用,对第二则新闻的反应也是将信将疑的.

如果联系国人对曹操1800年来是是非非的文化信息背景,惑然不决则更有其甚,这也是情理之事.而据国内新华网报道:专程进京宣布发现曹操墓的河南专家,面对别的专家质疑言之凿凿:曹操墓也是经过专家多次论证的!毗邻安阳的河北邯郸,人所共知是曹操邺城所在,曹魏文化源远流长,却眼见着曹操墓现身河南.颇有些不平静,除了质疑河南方面外,也弱弱地坚持:曹操墓可能在邯郸一带.而曹操老家、安徽毫州据说也不排除开挖疑似曹操墓的曹氏宗族墓群的可能.严肃的考古成果发布,不期引来大讨论,掀起大波澜,着实让河南方面有些手忙脚乱.尤其糟糕的是,河南越强调此次考古发布的专业、科学和审慎,其遭遇的网络阻击就越强烈.2009年最后一天,河南组织文物专家集中答疑释惑,试图将口水仗平息在2009年,然而,事件的走向已不可控.网民乃至社会公众的疑问,并没有因为专家措辞简练的几条意见而消失.近期,国内某著名高校启动现代DNA基因调查技术,专辟科研课题,寻曹氏后人比对遗传信息,附随参与遗骨甄别,寻求新的信息支撑.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依笔者管见:第二则新闻不仅没有解除受众的不定性,在没有完备可信的新证据信息提供的前提下,以原有证据改变原有结论,因而无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反而只会加强信息不对称.所以,引发争议势成必然.而网络时代似乎并不习惯这样的权威宣布,越是刻意强调权威,越会引来质疑,激发出强大的社会反馈力量,形成反向的舆情压力.此时.强势的权威媒体如CCTV,也会因信息不完全、证据不充足而听凭专家之言,因“信息弱势”沦为专家写作技巧人的角色而“被”发声.

四、谨防“信息不对称”损害媒体公信力

综观事件过程,网络回应反馈机制使舆情环境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平添了诸多新闻变数,实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辩证地看,这也为媒体控制传播效果、注重反馈信息和受众互动机制给予了某些启示.

在这场旋风中.一些利益集团包括少数专家学者不失时机地利用先验的“学养”信息优势、利用手中控制的不对称信息资源很“内行”地炒作自我、操弄话语权,将信息不对称“玩”出了点名头,成为眼球经济时代的“被关注”而名利双收.此种情况下,受众与传媒或许反被舆论所牵引,成为睁眼瞎.因此,我们应慎防不知觉中为人作嫁而提供免费论坛和广告,更不能再倒腾出“周老虎”第二的闹剧了.

信息不对称告诉我们,面临复杂的事件,媒体秉持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还不够,有时还需多一份审慎的保留,要关注事态流变和预后,使新闻传播更具可操作性、调控性和纠偏性.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导权.否则,盲目抢位,有时会招致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风险.而向受众兜售了本质上并不客观的新闻,损耗媒体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