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闻“三字经”

点赞:7657 浏览:318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自古以来,中国人推崇“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三顾茅庐;三足鼎立;三大战役;三个代表

新闻则有“三贴近”.

其中又分对内报道“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对外报道“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两个“三贴近”的目的是一样的――让海内外读者对载体上的新闻读得懂,看得清,听得进.入耳,入脑,入心.

新闻如何才能做到对内对外的“三贴近”?这需大手笔做一系列大文章,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笔者仅就“三”字谈点浅见.即:远离三个字,靠拢三个字.

远离哪三个字?――虚、套、空.

靠拢哪三个字?――短、快、活.

“三贴近”不要虚、套、空

――远离“虚”字

真实性乃新闻最重要的要素,现在,检测新闻仍时有发现,但毕竟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冒牌的、伪劣的虚新闻还在蒙蔽读者的耳目,依然充斥着版面,人们对它的危害性尚不以为然.

虚新闻有以下种种状态:不到现场,随意想象;添枝加叶,缺斤短两;道听途说,问访;捕风捉影,取义断章;似是而非,抄报摘网

虚新闻虽不是完全的检测新闻,但不实在,不靠谱,经不起推敲,虚的成分多.虚的成分累积多了,就会从量变到质变,虚的就成了检测的.这类检测冒伪劣新闻,必须远之,弃之,讨之.

――远离“套”字

“套”也有各种状态:套话,套子,套路;程序,规矩,八股.就像景德镇的瓷器,一套一套的.

六十四年前,在他那篇著名的《反对党八股》文章中,已对党八股列举了八大罪状,主要有: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无的放矢,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等.

很可惜,当年入木三分的批判,并没有根治党八股,到了“”年代,愈演愈烈.时下遗风尚存,并衍生出名单学、座位学、称呼学等官场八股、新闻八股.这股歪风泛滥成灾,败坏了党风文风,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媒体的形象在海内外读者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亦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我的新闻“三字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读者对新闻八股常这样讽之:没有会议不重要的,没有胜利不伟大的,没有前进不奋勇的,没有旗帜不高举的

岂止是读者不满意,高层对此也不满意.

、温家宝等领导在全国“”开会期间,到代表团时常常告诫:

――不要按程序,不要按名单,谁想发言谁发言,尤其是让基层的代表多发言

――不喊哗众取宠的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检测政绩

――不要照本宣科念稿子,想说什么说什么,不用稿子易于讲真话

――不要汇报工作,直接说问题.因为汇报工作总是先讲成绩后讲问题,这就把多半时间给占去了

――不要前呼后拥,不要层层陪,拜托基层行个方便,让我们听真话,察实情

领导一番肺腑之言,其想听实话,体察民意之情溢于言表.

近两年来,已出台多项新措施,压缩会议报道,倡导舆论监督,报道突发事件,用新闻的“三贴近”,共建和谐社会.

――远离“空”字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对“空”字的最好写照.六七十年代,“检测、大、空”是“新闻”的三大特色.“空”也列在其中.

洋洋万言,空话连篇.官员在官场,打官腔,讲官话,屡见不鲜,那些模棱两可,看得见摸不着的一连串副词、虚词屡屡见诸报端:深刻领会、正确引导、积极探索、妥善处理、大力推进、加快发展长文数千字,读之无味,空空如也.虽然每句话都无可挑剔,非常正确,但多是没用的空话、废话.

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开宗明义:新闻发言人不要讲谎话,不要讲空话,不要讲套话,不要讲正确但没用的废话.

我们身为记者,亦有责任将政治的语言、会议的语言、文件的语言“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喜闻乐见的新闻语言,即老百姓爱听爱看的大众语言.

你要想让民众弄懂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的重要精神,就要用“民间讲法”去解读“故事”;你要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就要用“国际讲法”去讲“中国故事”.

我的体会是:如果不远离“虚”、“套”、“空”,放任虚话、套话、空话泛滥,我们的新闻只能离“三贴近”越来越远.

“三贴近”需要短、快、活

要写好一篇“三贴近”的新闻,需主题鲜明,立意高远,采访深入,角度独特,标题醒目,笔调清新等多个方面的结合.

笔者在此仅从一个侧面探讨此问题,谈谈一孔之见,也是三个字――“短”、“快”、“活”,希望大家向这三个字靠拢.

――靠拢“短”字

古人文章崇尚“短”,文贵简.惜墨如金.

《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均是经典简约之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二十个字,就令人产生尺幅之内,千里之外,登高望远,胸襟顿开的奇思妙想.


《论语》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仅仅十七个字,便讲透了人生如何对待食、住、行、言四件大事的深刻哲理.

元人马致远著名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二十八个字,将十一种植物、动物、人物、事物集中于一幅画卷之中,把一个天涯孤旅的愁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名垂青史的《隆中对》,纵论大势,见解独到,出谋划策,灼见真知.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而此文言简意赅,区区三百六十字而已.

的文章和讲话堪称是短的精品.他讲过三个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思想再解放一点.他说过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曾毫不客气地指出:一打开电视机就是开会,讲话长、重复,讨厌透了!文如其人,如,如投,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浅显易懂,一针见血,是我们新闻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有人做过读者调查,结论为:标题要短,以九个字左右为好.快讯二百字,消息五百字,通讯八百字为宜.而“三短”身材的新闻:短标题、短段落、短文章,其视觉效果最佳.

――靠拢“快”字

兵贵神速.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新华社第一个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个消息,比西方通讯社快了十秒.莫小看这短短的十秒钟,这是划时代的,里程碑的事件,这是新华社成为世界级通讯社的重要标志.

现代社会,网络时代,人们称之为驶入了“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在新闻需求上,没有什么比“快”字更重要了,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2003年全国“”期间,一名精神病人闯入路透社驻北京办事处,扬言要爆炸,后被制服.此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路透社便在十点四十七分发出新闻,千龙网十点五十九分发出,新华社十一点五十四分发出,中新社十二点零一分发出.新闻的速度要以分秒计算了.

北京警方接连召开了两次新闻发布会,迅速公布事件真相.海外好评如潮:如此事件发生在北京,发生在“”期间,而能及时发布新闻,毫不掩饰,凸显政府开放的新形象.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新闻传播速度的快慢越来越挑剔了.2005年11月26日上午八点四十六分,江西九江发生五点七级地震,电视台午间新闻即报道了此事.应该说,这个速度不算快,但比之以往的地震报道,这个速度已够快了,但市民已经不满足了.埋怨政府部门反应迟缓,造成谣言四起,小道消息满天飞,引发了部分群众的恐慌情绪.

海外评论,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在电视中插播新闻,在电台中广而告之,这样才能平缓市民的恐惧心理.

其实,这种做法,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通行了.日本岛国多地震,只要有震发生,当你屋里的灯还在晃悠时,电视中已插播了字幕,告诉公众刚刚发生的地震为多少级,震中在什么地区.

有时,你没有抢到第一时间报道突发性新闻,但依然要“快”――快速抵达新闻现场,快速采访相关人员,快速请专家学者发表评论,快速发出多角度、多侧面的后续报道,向海内外读者说明新闻的真相.

有“中国政府的公关总领”之誉的赵启正称:突发事件发生后,越早发布越主动,你不讲,别人会讲.

――靠拢“活”字

画龙点睛,妙笔生花.

自古文人注重遣词造句,贾岛为“推”字好还是“敲”字好,夜不能寐,为后世留下了“推敲”的佳话.

点睛一字,尽得风流的古诗词不胜枚举:“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绿杨楼外出秋千”中的“出”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国学大师王国维称: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有人形容,所谓“活”,即文字从纸面上凸出来,还能在纸上跳舞,“活”就是浅显易懂,“活”就是深入浅出.

但我们通常看到的,多是些呆板、无味的文章,黑压压的一大片,篇篇似曾相识,读之不知所云,给读者留不下什么印象.

例: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牢牢把握机遇,培育创新精神,用新的实践,新的创造,新的业绩,在“十一五”规划中实现新的发展,这是摆在亿万妇女和各级妇联组织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例:要进一步提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拓宽发展视野,完善发展思路,增强发展信心,提升发展境界,深入探求创新发展,实现崛起的内在规律和正确途径.

将那些言之无物的长文称之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要把它“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再举两例笔者认为写得“活”的新闻.

拳王泰森用九十一秒击败了对手,获得了两千万美金报酬.记者写道:泰森的拳头是印钞机等换句话说,泰森每秒种可得二十一万九千七百八十美元.

联合国也有文山会海.记者写道: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二十七万公里,两年内可铺至月球.

在记者的笔下,最枯燥的数字亦“话”了起来.

虚、套、空,三个字,如紧箍咒套在人们脑袋上几十年,如影相随,总在报纸上显现,现在应该是和它们彻底说再见的时候了.

短、快、活三个字,记者喜欢写,读者喜欢看.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记者的笔和读者的心才能真真正正地“三贴近”.

责编:邓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