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不”的技巧

点赞:33018 浏览:1557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新闻发言人在从业经历中,对记者说“不”是其业务素质、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知识学养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新闻发言人培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战术层面,即通过介绍类比法、举例法、解释法、偷换概念法、抽象概念法、以点代面法、直接拒绝法等7种说“不”的技巧,来研讨新闻发言人业务.每种方法都配有具体实例和相应分析,并在文章结尾处点明使用这些技巧应秉持的原则.

【关 键 词 】类比;举例;解释;偷换;抽象

在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提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两类问题:一是对某事件某问题作是非性的选择判断,表明立场和态度;二是针对某事件某问题介绍或说明情况.而这两类问题又往往存在着这样几种情形:一是选择判断无论说“是”与“否”都会掉入记者连续追问的陷阱,使局面失控造成负面影响;二是对所提问并不清楚或清楚但没有得到发布授权,抑或无法三言两语说清楚;三是需要明确表达否定的态度,但直接说“不”又可能因生硬破坏当时的对话气氛.[1]对于这些情形,新闻发言人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既表达立场,阐明态度,又不使气氛陷入尴尬,也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效果.这些技巧就是体现机智,避开锋芒,含蓄说“不”的艺术,笔者在工作实践和日常学习中总结了以下7种说“不”的方法.

1.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设定与提问逻辑相同或情景一致的局面,即用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来归谬,进而证明记者所提的问题存在逻辑缺陷或不合理之处.如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一次结束访问香港后的记者见面会上,有香港记者问:“李主席,您这次在香港多场演讲中都讲到希望香港人民加强团结,共同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是不是意味着您认为香港人民一直不够团结呢?”李瑞环笑答:“我还经常对采访我的记者说,希望你们身体健康,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你们的身体一直不健康呢?”[2]

从现实操作来看,要使用类比法表达不同意见,关键是要迅速按照提问者的提问逻辑进行演绎,这往往是通过角色换位、情景设置、前提检测设等方式来实现的.并且主要针对那些逻辑不严谨、出发点偏执、主题先行的提问.类比法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说“不”技巧,新闻发言人需反应敏捷且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

2.举例法

举例法就是用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实际是说“不”,但并没有出现否定词句,有时甚至是用赞成某个观点或行为来表达否定,从而跳出记者为新闻发言人挖好的提问陷阱.比如一位美国记者问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中国政府一再表示实现国家统一不能无限期拖延,那么中国大陆与台湾实现统一是否有时间表?”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您的问题是很多外国记者所关心的,我想用一个您所熟悉的例子来回答您.记得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也遇到了国家维护统一的问题,林肯总统为了捍卫国家统一领导了著名的南北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没有遭到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民众的反对和质疑,而且因为它开启种族平等、社会发展繁荣的新时代而被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热情地歌颂,林肯也为此成为美国最受爱戴和尊崇的总统之一.美国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我们也会像林肯总统一样坚定地捍卫祖国的统一!”[3]

这是一个敏感且明显有陷阱的提问,对于统一的时间表无论回答“有”或“没有”都不对,只能回答中国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无非是“绝不容忍”“绝不放弃使用武力”“坚定捍卫祖国统一”.如果直接用这些原则来回答这个提问,不会犯错,但却显得很生硬,缺乏智慧,也有明显的所问非所答之感.但这位新闻发言人的回答非常巧妙,用美国人自己的历史经验来回答美国记者的提问,并且将我国在维护祖国统一上的原则全部隐含在了这个例子当中,也传递出“维护祖国统一即使战争也会得到全体国民和世界人民理解”的信息,也告诉美国人“中国人捍卫祖国统一是全天候、时时刻刻在进行的事,不需要时间表”.同时,还含蓄地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传统智慧教育了美国人,可谓“一箭多雕”,既清楚地表达了态度,又堵住了美国人的嘴,避开了可能的提问陷阱.

举例法是比较常用的迂回答问方式,也比较容易掌握.其实质即选择一个与记者提问的逻辑关系一致、背景一致但公众更加熟悉的例子来表明态度,是用明白的事实来阐明道理,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生动化.这种回答方式往往是用在一些抽象且具有挑衅性的问题上,避其锋芒,用形象具体的事例既表明立场、阐明道理,又化解了针锋相对、味较弄的气氛.

3.解释法

解释法是在回答并不了解的问题时,较常用的方法.所谓解释,就是用一个或几个恰当且合理的理由来说明对所提问题并不知情,等于用不知道的理由来回答不知道,避免了直接拒绝的尴尬.比如,有记者问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美国到底有多少武器?请告诉大家,好让大家放心.”基辛格答:“我知道美国有多少武器,但是我不能说,因为苏联千方百计想知道美国武器的数量,我不能就这样让苏联不花一分钱就从我这里知道.”[3]这个问题涉及国家军事秘密,基辛格不可能说,记者提问本身就缺乏起码的常识,或者就是故意戏谑.基辛格这么回答,既体现了礼貌和风度,也不会让记者觉得难堪.

记者的问题并不一定是新闻发言人所能了解或掌握的,有时甚至是问错了对象.但记者是代表公众提问的,不能对记者的问题冷冰冰地说“不知道”,这样会显得新闻发言人水平不够,也有对记者不尊重之嫌.所以应该用一个合情合理的说法,来告诉记者这个问题“你问错了人”“不是我能知道答案的”“我不可能告诉你”等信息.解释法就是对说“不”阐明理由,而这些理由又合情合理,公众都能接受.运用解释法往往是记者由于提出的问题存在不合时宜、目标错误、逻辑混乱、张冠李戴等无法回答的因素,被提问者明确而有礼貌地说明无法回答的理由.


4.偷换概念法

偷换概念法就是对一些明显具有敌意和恶意的提问,不是针锋相对,而是用脑筋急转弯的方法,换个角度、换个概念,所答和提问相关,又似是而非.这需要新闻发言人机敏的应变能力.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姜瑜一次回答德国记者的提问就是偷换概念法的经典例子.德国记者问:“在德国,德国公民能了解德国总理的子女及其财产状况,在中国能吗?”姜瑜回答:“当然能,中国公民也能了解德国总理的子女财产情况.”用这种略带戏谑的方式回答也是对提问者的嘲讽和有力回击.

5.抽象概念法

对那些直接回答会犯错或会得罪人的提问,可以采用将答案归结为几个政治正确或类似普遍真理的观点,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用这种方式回答记者提问,表面上看似乎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但实际上说的都是空话,没有任何实质信息.

比如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不知道”的诗歌体回答,就有这样的特点.在北约国防部长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有欧洲记者问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长先生,您是否知道美国的虐囚事件?您对虐囚事件怎么评价?”拉姆斯菲尔德发表了令人眩晕又充满诗人语言的回答:“正如我们知道的,有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有些事我们知道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也都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那就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事我们不知道.但也有些事情我们都不知道,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就是不知道.”[4]拉姆斯菲尔德这样另类的回答是在迫于对虐囚事件无法抵赖的舆论形势下,为了逃避这类问题而采取的很无奈的说“不”方式,其方法也是通过抽象概念来达到让人迷惑,不知所云的效果.像这种把具体问题抽象化回答的方法在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媒体应对中经常使用.

6.以点代面法

这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局部的情况来回答记者对一个全局问题的提问,实际上是表达了否定的意思.比如,在一家石油公司海外路演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位国外财经杂志的记者问公司董事长:“从去年业绩报告上看,贵公司整体利润下滑明显,这是不是意味着今年公司会逐步调整目前正在推行的大规模海外扩张战略,而可能更倾向于国内业务的纵深拓展?”该董事长回答:“感谢记者先生对我公司未来发展的关心和提出的真知灼见.每个人对业绩报告的解读都不一样,当我看到公司上游业务带来的利润以近10%的比例增长时,我就更加坚信我们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

以点代面的方法适用于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宏观问题,且不便回答或很难准确阐述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记者往往已经给问题回答者预设了一个情景或一种可能,需要回答者在做出必要选择的前提下,并做出说明.而这种预设往往是记者的主观判断,不具有权威性,与问题回答者掌握的情况以及判断通常存在差异.这时候,选择符合问题回答者观点的全局问题中的局部一点来作答,可以小切口深分析,清楚地表达观点,避免纠缠于不好驾驭的宏观分析中可能造成的失误.

7.直接拒绝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上述否定方法都不合适使用或者没有想到更加妥帖说“不”的方式时,最简单最稳妥的回答方式.这种说“不”的方法最大路货,但也最容易掌握,属于没有更好方法时的最好方法.直接说“不”时,要根据问题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不能千篇一律.笔者归纳了以下一些直接拒绝的说法[5]:

(1)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些.

(2)我没有什么新东西要说(或要补充).

(3)这不是本新闻发言人要回答的问题,请你向有关方面询问.

(4)这个问题不属于我回答的范围,但我愿意了解后通过发言人办公室向你做出回答.

新闻发言人“不”的技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记者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5)对这个问题,我们正在(或需要)研究(或调查)中.

(6)我也是刚从报纸上得知此事,还需要核实.

(7)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私下交谈.

(8)我目前还没有什么细节可以提供.

(9)我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10)目前我没有什么评论.

(11)如有这方面的消息,我们会及时发布.

(12)我没有听说这种安排.

(13)我没有听说此事.

(14)我们会在适当的时间公布.

(15)我没有被授权公布有关方面的消息.

直接拒绝法是新闻发言人说“不”技巧的基础,看似简单,但毕竟不是直接说“不”,而是直接表达出否定的意思或态度.以上列举的说法只是可以借鉴的方式,但不可能穷尽,因此,该方法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从实践情况来看,直接拒绝法在涉及未接到授权的信息披露和否定态度明确的提问时,经常被用到.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拒绝法是保障不出错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但不能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只要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就不要直接拒绝.现实情况中,记者也会尽力避免被新闻发言人用一句话直接拒绝的提问.因此,只有在必须使用直接说“不”的特定提问中或确实没有更好方法处理的情况下,才使用这种方法.毕竟这种方法过于简单,有时也很生硬,使用多了会让公众产生该新闻发言人代表的单位缺乏自信和缺乏透明度的印象,进而导致舆论的质疑和批评.

结 语

新闻发言人说“不”的水平是其业务素质、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知识学养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新闻发言人培训的重点和难点.从交际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拒绝或回避对方的问题,就意味着双方在心理上的对立和冲突,说“不”肯定比说“是”或迎合对方观点要困难.[6]以上阐述的方法是战术层面的技巧,但在使用时还必须有战略层面的原则作为指导.新闻发言人说“不”时,需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没有被授权的态度和内容不披露;二是涉及机密和秘密的内容不披露;[7]三是对违反国家大政方针、外交原则、民族传统、道德准则的提问坚决说“不”;四是说“不”可以直接、可以含蓄,也可以回避,必须保持应有的风度;五是明确要说“不”的问题,必须前后一致,无论记者在你第一次说“不”后如何变换形式追问,必须不改初衷.[8]

在新闻发言人工作实践中,有理、有利、有节地表达拒绝和否定的意思和态度,是新闻发言人最为经常要用的技巧,这是由新闻发言人可回答内容的有限性和记者提问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同时,从容、得体、有效地说“不”,也是新闻发言人业务水平高低最为直接的衡量角度.因此,说“不”技巧应该成为新闻发言人业务培训的一个重点.但也应该看到,将本文中归纳总结的说“不”技巧游刃有余地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是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提升后的结果,需要一个持续演练、不断实战的过程.

本文介绍的7种说“不”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提问,选取哪种方法应对提问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提问的目的性.对于记者善意友好的提问,可以用解释、直接、以点代面等较为清晰明确的方法表明态度和立场;对于记者恶意并带有挑衅的提问,可以用类比、举例、偷换概念、抽象概念等较为迂回甚至有些戏谑调侃的方法间接表达否定和拒绝.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应战,还取决于新闻发言人的知识储备、现场应变能力和记者所提问题的特点,需要随机应变,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