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的新闻与《抹不掉的记忆》

点赞:8543 浏览:333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有人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总之,新闻“存”久了,就成为历史.然而,有一种“新闻”却非常特别,不是为了公开报道公众传播,只是为极少数人“消息”.在中国特色语境中,这种“新闻”叫“内参”.重要的是,“内参”的限制不能说没有,但比一般意义上的气新闻”却要少得多.所以,当经过几十年“冷藏”后,这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新闻开始“解冻”,便是格外珍贵的昨天的“历史”.


从1959年大学出版社毕业到1982年调商,张广友先生在新华社总社当了20多年的记者,写了许多公开报道,但写得更多的,还是那些没有公开的“内参”.中,作为只送政治局领导参阅的高度机密内刊的骨干,他几乎写了近10年的“内参”.记者,尤其是“内参记者”的特殊身份,使他亲历并详细了解共和国历史上许多不为人知的重大事件.当把这些公之于众,便成为我们集体“抹不掉的记忆”.

冷藏的新闻与《抹不掉的记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内参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记实》中,张广友记述、分析了“三年困难”、没有公开所道的1975年淮河大水灾、大动荡中到铁道部“蹲点”、农村改革初期的激烈争论等

1960年,到新华社当记者的第二年,张广友下放到山东农村,详细了解了大饥荒的真实情景.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以下片段:惠民北镇全公社近4万人不到一年死了1000多人.全公社只出生了3个孩子;麻店公社大部分社员得了水肿、干瘦病,4594名16~45岁的妇女中.有9188名闭经,子宫脱垂者84人

他来到西马小队时,正是死人的高峰期.他写道:“我进杓第二天就听说一家三口人都死了.最后死的那个人,队干部找不到壮劳力去抬,我自告奋勇去了.”人们已无力深埋尸体,只好找点浮土压上.他说:“这怎么行尸体被狗吃了怎么办”农民回答说:“哪里还有狗,有狗人们怎能不把它先吃了,还能等到它吃人”他往旁边看了看,还有三具尸体都是这样埋的,已经一个多月了.村庄、镇子,死一般沉寂等

从1961年起,农村政策开始调整,解散了公共食堂,包产到户,严峻的形势迅速好转,生产开始恢复――张广友兴奋不已,写了《李家店村包产到户调查》作为内参发表.没想到,这篇调查刚发,风向突变,“重提阶级和阶级斗争,把一些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以及邓子恢、陈云等和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对此的支持,批判为‘单干风’;并说‘右倾机会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党内有人搞修正主义.’”他的这篇稿子正好撞到口上,成了被批判的对象.然而,令他终身感激的是,新华社国内内参部主任夏公任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当记者不久的他才过了关.

“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能够亲历这场灾难,能够有这么多的第一手材料,并且保存到今天,实属不易.它是历史的见证,我不忍心让这以成百上千农民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沉痛教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蒸发.这种责任感是我克服重重困难的力量源泉.”他说.这是“堵在心口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