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新闻报道探析

点赞:22234 浏览:1040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负面报道它常常聚焦社会反常现象,客观上反映了现实真实矛盾,是对新闻报道意识形态化倾向的反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受众传播权利的满足;但负面报道已经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绝对化倾向、否定性我国新闻媒体一贯坚持的报道方针是 “以正面报道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负面新闻报道多受限制.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正面就有其负面,相互补充才能完美.倾向、感官化和消解性倾向. 加上负面报道的取材更容易迎合受众收视需求,所以有较高的收视率.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避免海量的负面信息的增强效应.达到揭露社会矛盾和正确引导受众两方面的统一 ,从而实现媒介社会职责的延伸.


关 键 词 :正面报道;负面报道;收视率

在新闻报道中,负面与正面,本意是指不同的方位.讴歌先进事迹被称为正面报道,就是指那些、表彰先进人物、能够给予人们正确引导、激励和鼓舞、弘扬正气典型的报道.报道工作中的失误叫负面报道,批驳邪气歪风、社会阴暗面的揭露等内容.调查发现,那些对生活贴近、对实际贴近、对群众贴近的新闻收视率更容易提高.故“民生新闻”在各新闻栏目纷纷被推出收视率也相对提高,市场抢占了,变味儿的却是怎么写作社会的理念,新闻民生关注,必须加以规范和引导.

负面新闻报道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责任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负面报道的新闻效应

(一)负面报道是对脸谱化倾向的反拨

正面报道往往追求报道对象的光环效应,试图以报道对象的道德人格和先进的事迹来提高表现力、感染力与说服力,这种脸谱化的倾向更容易产生负面效果,很多正面报道都着眼于党政官员的政治活动和各类会议报道,导致受众产生疏远心理,这些主题和受众的市井生活内容有着不小的距离,连篇累牍地正面报道给受众带来了距离感和疏离感.

(二)负面报道彰显了现实矛盾冲突

负面报道则就是对矛盾本身的揭露,表现形式短小精粹,事件的冲突本身就很吸引人,人类社会中,各种“矛盾”客观存在,层出不穷,而对各类矛盾的解决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如果把正面报道视为是从弘扬矛盾解决主体的角度切入,是对个体人格的颂扬.它主要表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各类“正常”信息,而正面报道多是讴歌和颂扬正面形象的,难以迅速抓住人的注意力.事实证明,越是具有普遍性的矛盾问题,影响和波及的人群的范围越大,自然会引起高的收视率.但那些有关车祸、、凶杀之类为满足低级趣味和猎奇心态的报道,反而容易引起收视疲劳.

二、负面报道共有的思维缺陷

(一)绝对化倾向

以迎合受众低级趣味哗众取宠为旨归的负面报道,就走向了绝对化的倾向.它将这一不正当的迎合原则奉为圭臬,不管这些素材社会意义是不是有无,媒体的社会良心是不是能体现,社会真实是不是能反映,高的收视率只要有.衡量采写和播报与否的唯一参照系成为了收视率,除了这两种绝对化误区之外,信息传递的累加效应就这样造成了,执著于负面新闻的人还通过将同种性质的新闻信息连篇累牍地狂轰乱炸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不但世界的原貌被歪曲了,还在受众心理上一层偏执和虚检测的心理阴影也被覆盖了.

(二)否定性倾向

对现实生活缺陷的正确认识、认真分析和积极探索我们称之为客观真实的报道.负面报道和正面报道在这方面都有所欠缺.正面报道倾向于拔高,走向了绝对化,但是又双方都殊途同归,而负面报道则倾向于否定,一方一味地破,另一方一味地立,新闻的创造力从而扼杀了.有破有立的原则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报道必须依照这个原则,通过对事实的“破”,即否定,找到方法的“立”,作为新闻舆论引导人、教育人这样做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只强调了对事实单一的否定性评论或描述的负面报道,或者强调受众本位的立场和收视人群文化素质整体不高的特征,而不愿意对题材作深度挖掘和理性开掘,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

三、负面报道新闻价值的转化

(一)避免海量的负面信息的增强效应

引起普遍关注的负面效应报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受众.受众的视听觉在海量的负面信息集中冲击,这种影响一方面是由于选材标准偏差所引起,形成增强效应所造成的.社会中负面的信息资讯和正向的信息资讯总是有个大致稳定的比例的,稳定的社会生活内容,造成了一个固定时期和固定地域这个比例的相对稳定性.社会现实的常态偏离了,然而大量追逐负面效应的报道如果成了媒体的播报理念,背道而驰媒体的社会责任,显然是不可取的.具体的改进办法应该是确定报道题材可能引起的社会效应和正负新闻效应,从而确定予以播报的比例.这种比例应该大致反映社会客观现实状况,而对于可能引起负效应的报道,更要着力挖掘其正向的积极的因素.不但要“破”,更要着重“立”.只有净化荧屏,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履行媒体正确的社会责任,才能事半功倍地净化社会风气.

(二)新闻传播应该反映社会生活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新闻传播的一部分当然必不可少.传播实践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对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新闻和兴趣,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与,从而更加容易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和新闻效应.因此,成为了媒体在市场中的“兵家必争之地”.但值得注意的是传播效果和负面新闻报道所产生的话语意义都与受传双方和传播过程有关,在此环节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若是对其不加分析,视其为“害群之马”而一律否定和排斥的话,则必将与时下的舆论环境南辕北辙;若对其不加限制而大肆跟风炒作的话,则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性的连带效应,带来难以估量的社会危害.可这不是负面新闻报道所特有的,所以负面新闻报道不一定就产生负面效果.只要正确区分开“负面新闻信息”和“负面新闻报道”,端正传播的指导思想,采取合适的报道角度、表现手法,并注意选择恰当的报道时机,完全可以弱化其负面功能而彰显其正面意义.

(作者简介:赵东清(1983.1-),女,辽宁凌海人,辽宁省凌海市广播电视局编辑部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