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新闻敏感的培养

点赞:32812 浏览:1554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新闻敏感,就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判断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新闻敏感作为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长期下苦功夫,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知,用政治素养、新闻实践来不断充实、不断挖掘、不断升华自己的新闻敏感.

关 键 词 记者 新闻敏感 培养

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新闻采访组,有的记者采写出了好新闻,有的记者却空手而归;有的记者对身边发生的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反应,而有的记者却对此视而不见.有了新闻敏感,生活中到处都是新闻.

那么,什么是新闻敏感呢?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主要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五个方面.一件事情,包括的新闻价值的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其新闻价值就越大.所谓新闻敏感,即新闻记者的悟性,是新闻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其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意义;及时判断某一事件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新鲜,是否会对全局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及时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善于从纷纭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强采访工作的计划性和新闻报道的预见性.

所谓新闻敏感,就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判断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是记者的素养、知识、所积累的新闻实践经验与现实的新闻事实发生碰撞产生的灵感.面对同样一个事件,面对共同关注的一个题材,大家的视觉差异也许很小,感觉差异却可以很大.有没有新闻敏感,写出来的报道可能就有着天壤之别.

美学上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同样,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新闻,缺少的是发现.也就是说,记者看到,听到了,亲历了,但不等于发现,许多好新闻与没有新闻敏感的记者擦肩而过.而新闻敏感强的记者,能从平凡中洞见伟大,能从普通中窥见独特,能从砂子中发现真金.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一次下乡,住在公社的办公室里,这个晚上一点动静也没有,什么事也没发生.可是范敬宜敏感地从“什么事都没发生”的事实背后发现了重大的新闻,写出了新闻名篇:《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 夜无声早无堵门人》.

相反,缺乏新闻敏感却使重大新闻漏掉: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就回来睡觉了.半夜,他突然被铃声惊醒了,编辑告诉他:其他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重大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

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职业素质,甚至可以说是记者的职业生命.一位外国记者说:“我能嗅出一里之外的新闻.”而当前有些记者,新闻就在鼻子底下也“嗅”不出来.

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如何才能使自己更具有新闻敏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

一名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就是政治敏感.所谓“吃透两头”,就是要吃透上头和下头――吃透上头:熟悉各阶段党的方针政策和宣传的中心任务,做到心中有大局;吃透下头:了解社情民意.只有吃透两头,胸中有大局,才能具备政治敏感.

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培养新闻敏感,必须倾注高昂的政治热情,很难设想,一个不读书不看报,对政治缺乏兴趣,对国际国内大事漠不关心的人会有什么新闻敏感.新闻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政治家”,心中要装有一把尺子,这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你所了解的人和事分析透,这样,你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分辩能力就增强了,就会从一般事实中识别和发现新闻价值.头脑里有了政治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现实看到未来,透过具体小事看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你的稿子才能摸准时代脉搏,成为一碰就响的好新闻.

作为一名记者应该比其他人更关心国家大事,因为这是由记者的职责所决定的.你只有了解国家这一时期的大政方针,才能找出宣传这一方针的主题,挖出新闻线索.比如,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确定了党在新世纪的庄严使命等,而你对这些一无所知,只关注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或小型活动,肯定写不出能引起编辑同志感兴趣的文章来.

二、要积累多方面的知识

记者的职业特点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对党报记者来说,除政治知识外,其他知识也很重要,置身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更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概念,要不断学习和接受最新的知识,广博的知识积累能使自己敏感起来. 新闻敏感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知识面广的人,往往思路开阔,头脑敏捷,对新闻的捕捉力强.当记者的,不但要在采访本身下工夫,而且还要多下些“稿外功夫”.如果我们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新闻敏感就会不断有所提高.

如光明日报记者张小弟一次在机场遇到一学者推着一个巨大的行李箱在登机,他越看越觉得此人像电视上见过的杨振宁.但杨振宁这样的世界顶尖的名人,怎么可能一个人出差而没人陪同呢?登机后,他们竟坐在同一排.但他还是不敢贸然与他打招呼.飞机升空后,他看到此人低头并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想起杨振宁传记里的一个细节:一遇事便会双手合十祈祷.张小弟马上敏感地意识到,好新闻来了.他马上直呼“杨振宁教授”,两人就聊了起来.这次邂逅的结果,张小弟发了一篇得奖的新闻.

三、要深入实际,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怎么写作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宗旨,千方百计地满足群众的需要,是由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我国新闻事业本身应尽的职责.从各个新闻单位的调查来看,当前群众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地、及时地了解国内外和本地的重大事件;对令人迷惑不解的、引起群众关心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反映人民群众在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要求、意见、建议,并希望运用新闻事业的力量促进问题的解决;了解新的知识;获得健康的娱乐.在及时反映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方面,有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铁路建筑企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不正之风:一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承包人,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寻找种种借口,将本单位的职工弃之不用,大量采用社会劳务,这种“闲着媳妇雇保姆”的行为,不仅侵害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导致了国家建设资金的大量流失,成为严重影响国家重点建设的“黑洞”.《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姜书范针对这一现象,及时采写了一篇题为《谁是企业的太阳》的报道,不仅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还引起了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预防和打击这种腐败现象.

记者新闻敏感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记者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四、加强思维的锻炼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实现的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揭示的往往是事物的本质.新闻工作中具备良好新闻敏感的记者往往采写新闻深入,所做报道真实、全面、揭示本质,令人折服并获得好评.

记者需加强思维的锻炼,将通过实践所得到的关于他人、关于社会的认知,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存储于记忆之中,并随时随地调用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外界输入的新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在采写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事件、现象,各色人物,平时就应经常思考,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事物的属性、规律,类似的综合到一块儿,形成一个整体,长期的积累让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库状的整体构架.在遇到新事物、新情况时,就将其与已存储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如此长时间的锻炼和积累,思维的知识构架将不断拓展,记者新闻敏感将会得到提升.

一个成熟的记者,在看到一个事情的时候,除了简单地搜罗情况外,还应该善于分析.往往分析过后,你就能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总在采访中边了解,边思考和分析,一旦发现“金子”,就抓住不放.有经验的记者采访时,总是一边记下原始的材料,一边记下偶尔迸发的思想火花,如分析、思考、归纳、疑问、感情等.这样边了解,边分析,边归纳,待采访结束,哪件事从哪个角度写心中就有底.

思考和分析的过程是“剥皮”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分析、比较、筛选,才终会露出“庐山真面目”.当然,分析需要新闻敏感,当你逐渐养成了分析的习惯.新闻敏感会在分析中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和不断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单想通过拜几天师傅,让人传授几条秘诀,就可以一举成功,就能灵感不断涌现,那显然是不现实的.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长期下苦功夫,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知,用政治素养、新闻实践来不断充实、不断挖掘、不断升华自己的新闻敏感.

培养新闻敏感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必须依靠平日的学习和积累,靠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准确了解,靠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准把握,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培养,不断地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