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点赞:6454 浏览:221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采用“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岗位模拟”校内外基地建设,实施“岗位模拟”教学,提高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与就业满意度,实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方共赢.

【关 键 词 】“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满意度;共赢

一、“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培养目标明确指向某一职业群,以培养一线岗位要求的从业者,使毕业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并开展初步研究工作的能力.这种模式的探索主要是针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立有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参加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在“双师型”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前2.25学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期间每学期安排两周到校内教学工厂进行实验和认识实习;最后0.75学年在企业生产岗位带薪顶岗实习,真题真做进行毕业设计,促使学生零距离就业,在学习过程中实践学时占三学年总学时的百分之五十.

“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应用化工技术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与行业协作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应化专业”)组建由以下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企业生产部经理或人事部经理、企业资深工程师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探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等;对应化专业发展、建设和规划、教改教研、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教学大纲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导和参与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推荐校外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员来校讲学、讲课,协调产学研结合办学和校企合作等.

2.“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应化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抓了几项工作:一是深化教师的专业思想,让教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特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二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教师了解专业总体培养方案;三是围绕核心课程,以课程群为基础建立教学团队;四是要求每位专业专职教师至少具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得“技师证”或“工程师证”,能更好地承担实践教学和指导任务;五是经常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六是通过邀请校企合作单位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来学校兼任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指导教师.

3.“岗位模拟”基地建设.“岗位模拟”基地建设主要包含校内教学工厂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教学工厂建设中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创设产学一体化的环境;二是要提供教学、培训与实训实习一体化功能结构;三是配备足额的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和教育、组织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培训教师.其次,教学工厂要实现多功能化:一是教室即车间,二是学生即学徒,三是教师即师傅,四是作业即产品等.最后,教学工厂药努力达到四个效果:第一使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二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工操作技能;第三是使学生主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第四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化专业利用自身专家、学者集中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强等优势,与合作单位共建化工产品制造、研发基地,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或安排毕业班有研发兴趣与潜能的学生进入研发中心学习.应化专业也在尝试与校企合作单位以协议的形式规定,企业每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安排定量的学生到相关岗位上进行参观与实习,安排专业教师的顶岗学习.这是一条推进毕业生对口就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便于教师参与相关项目的研发.应化专业目前已建立了十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阶段性地轮训学生,不仅能安排学生实习,还能基本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还为教师参观、实习、科研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4.“岗位模拟”教学实施.“岗位模拟”的展开就是将某一岗位上应具备的各种技能提炼出来,课堂教学模式由原来单纯的教师主讲学生听讲变成师生互动学习.互动学习过程中,教师负责设计情境和组织、指导、监督与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与实践,增加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水平提升与实践应用能力紧密结合.应化专业大胆实施全面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四个转变”:第一要注重学习兴趣的提高,由灌输式转向引导式;第二要注重自主学习的提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第三要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由单一传授转向双向互动;第四要注重实践技能的获得,由说教式转向体验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化专业主要分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在大学一年级对应化专业同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同时安排企业相关人员给学生们讲授企业文化,使学生对化工企业有个大概的认识,同时也能被企业文化所熏陶.

其次,在大学二年级,应化专业安排“项目课程”即由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给学生们讲授他们项目开发或管理的经历与经验.这是企业文化的延续和更加具体的表现,而且对学生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会有帮助和鼓励.并安排企业技术类的课程,即由企业技术人员或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学生们开设工艺所需的专门知识,也就是企业招收新员工后所要进行的岗前培训的内容,这相当于企业将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放到高校来.在这一学年,应化专业大胆地将“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认证相关考核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毕业时90%以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顺利上岗开辟“通路”.

最后,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企业的岗位技能,可以带着自信与能力自愿到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根据企业工作内容,要求学生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这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校企双方能否双赢的最主要工作.经过以上的校企合作,学生对企业有了足够的认识,同时企业也有足够的时间来考察学生的能力、人品、素质等各方面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无疑将为今后的就业创造先天的竟聘上岗优势.

三、“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应化专业经过两年“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毕业生对自己就业满意度达98%,用人单位实习生满意度达100%,但实习生正式留用率在30%以下,原因是学生自己跳槽;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方式评价结果见表1:

综上所述,“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应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促使教师队伍由“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转变,提高了高校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培养了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出了毕业生面向企业就业的“直通车”,缩小了企业对员工素质与技能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对我院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因此,应化专业的“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满意度,也实现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三方共赢.

参 考 文 献

[1]王晋龙.应用型本科人才岗位直通培养模式研究[J].20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