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四结合模式的构建

点赞:15791 浏览:691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高师音乐学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并主要从事中等学校音乐教学的合格教师.教育工作者对作为主要课程的声乐课的教学、声乐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作者通过研究、探索和实践,概括集体、小组课、小课和实践课四结合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 声乐 教学模式 构建

一、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索

目前,声乐教学工作者对声乐教学进行了理论探讨,概括如下:一种是集体课模式.孙新宇《高师声乐大课教学模式的探索》认为,这种模式可以解决师资紧缺、学生基础性、共性的问题及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另一种认为应继续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钱正钧《如此声乐教学改革只能使声乐学习质量直线下降》的文章,提出为了突出“师范性”而改革“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只能是声乐学习质量直线下降.最后一种是小组课模式.这是目前多数研究者的主张,如张晓钟、王必主《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讨》中指出,声乐教学模式应该是“声乐课(个别课+小组课)+合唱课+声乐理论课”,康二宁在《灵活多样的高师声乐课教学模式探讨》中说:“用共性特点明显的集体课、演唱特点和程度相近的分组课、展示演唱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实践课、发挥个性能力的‘一对一’小课,来丰富高师的声乐教学.”

二、现有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分析

1.照搬“一对一”教学模式

“一对一”教学模式是多年来音乐学院及普通高校声乐学习的主要模式,对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作为高师院校是否可以照搬这种模式呢?一是培养目标不同.高师院校与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其根本不同在于“师范性”,即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音乐技能、教师技能并能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所以,在声乐课教学上应该和音乐学院的教学有区别.二是扩招冲击“一对一”教学模式.大学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学生规模成倍增加,原有教学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使“一对一”教学模式变得不可能.三是教师队伍制约“一对一”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周期更长,一方面原有优质教师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是新教师培养有一个过程,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也制约“一对一” 模式.

2.简单一贯制“小组课”模式

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解决声乐教学中教学资源及教师不足的矛盾,曾在一段时间内,各高校采取“小组课”教学模式,即“一对多”教学模式.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课单位时间内或一节课教一个学生变成一节课教几个学生,学生的真正所学时间减少;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及工作的强度;三是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教学的因材施教,也使得教学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高师声乐教学四结合模式的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比较好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简单集体课模式

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师资等教学资源的限制,改“一对一”小课教学模式为集体授课模式,从表面解决了学校资源的问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的目的.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仔细掌握学生心理等个性情况,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二是声乐教学是技能性很强的课,要求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教与学之间反复的琢磨,才能够有收获,大课形式则无法做到.

以上三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各有其优缺点,单一教学模式则难以培养出符合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合格教师.

三、构建声乐教学新模式

1. 声乐课程分析

集体课,包括声乐基本理论课、声乐欣赏课等.声乐理论课要求学生理解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歌唱过程中的基本姿势等.声乐欣赏课主要是教师对曲目讲解,使学生了解原作品风格、背景,正确把握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处理等;学习演唱者通过那些动作、表情来进行舞台表现.

小组课,包括发声练习、歌曲演唱等.发声练习就是在演唱中对声音的要求通过教学主体教师讲解,找出曲目的共性,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演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演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演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演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演唱是在发声练习基础上,将发声训练中所掌握的技巧灵活应用到演唱曲目中的过程.这两者直接有区别有联系,演唱曲目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练声了解决,演唱由反过来检验发声训练的效果.

小课.在声乐学习中,通常把“一对一”上课形式称为小课.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声乐是一种歌唱表演艺术,靠人的嗓子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及后天努力程度不同,所以在了解学生思想、潜能基础上,有必要对声乐基础、自身条件比较好,酷爱声乐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拓宽就业和深造的途径,通过小课指导使其走上演唱的“舞台”.

2.声乐教学运行机制

第一、了解学生.大学新生普遍文化基础比较差而选择艺术这条路:一种是声乐基础比较好,有一定的歌唱技能,希望进入大学能够有进一步发展;二种是器乐比较好,但声乐通过短期训练,甚至仅仅掌握考试了几首曲目而进入大学学习;三种是文化基础比较好,但酷爱音乐,把收分低作为门槛跳入大学.所以,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一年级就采取小组课.

第二、了解老师.根据声乐教师队伍结构和学生数量多少进行分组学习.由于师生之间互不了解,双向选择不可能,所以分组学习是必然,办法是:学生入学时,根据高考声乐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以教师的倍数进行分组,每位教师都有好中差学生,避免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矛盾.


第三、了解时间.通过第一学期学习,师生之间有一定的了解,第一学期期末结束时开始师生之间双向选择,组成新的教学小组,这样便于第二学期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一学年结束后,按照期末考试成绩,教师推荐,对形像、身高、嗓音条件好组成新的小组,名额控制在前10%以内,实行“一对一”一周双课;按照成绩从高到低的前70%归为新小组,实行“一对一”一周单课;其余20%归为新的小组,实行“一对多”一周单课.在第三学年结束时,对以上三种授课形式的学生进行再次考试和分组,对前70%的学生进行考试,实行能进退制度,再次选择10%的学生进行集中“一对一”一周双课,确保这部分学生第四学年举办个人声乐演唱会.

第四、了解考试.在各年级分组后,被确定为前10%的学生进行声乐汇报形式考试但曲目有要求;对于其它小组的按照一般考试要求进行.

第五、了解目的.在教学分组过程中,根据不同条件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学业成绩进入前10%的学生,重点训练声乐演唱技能,站稳表演的“舞台”;其后70%的学生要求重点掌握好师范技能,站好教学“讲台”;对于最后的20%的学生,重点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向器乐、声乐理论方向发展,争取站好“讲台”或向其它行业输送人才.

3.声乐教学模式评价

通过研究、探索和实践,小课、小组课、集体课和实践课四结合教学模式通过四年的理论与实践,基本评价是:一是集体课达到了节约教学资源及学生学习时间的目的,提高了声乐教学成效.二是小课实现了因材施教,优者更优,登上演唱“舞台”.三是小组课帮助学生掌握了声乐技能、教学技能,站得稳“讲台”.四是四年一贯制的声乐教学活动,使部分器乐方向的学生将来从事教学、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声乐基础;这种教学模式实行动态管理,使学生一直在竞争中学习;使教师面临选择的压力,同时优质课则会有优厚的报酬,从而体现教师价值.

通过研究、探索和实践的集体课、小组课、小课和实践课四结合教学模式,将随实践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