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

点赞:7391 浏览:231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河北省的高等职业学校是从上世纪 90 年始发展起来,如今全省已有 57 所,除省会石家庄外分布于全省各市,仅就数量而言居全国第五位,已经初具规模.这些高职院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职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我省办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的基础相对较弱,再加上考生生源的持续下降和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给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结合现有条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提高高职教育水平的核心,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下我们将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进行说明.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给出了最新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不同方式,方法,手段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稳定性,和可模仿性.即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形成了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保障机制的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双元制”模式、CBE模式和TAFE模式.

1、“双元制”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2、CBE模式.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3、TAFE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有“2+(1)”模式、“(1)+2” 模式,“1+(1)+1” 模式,“2.5+(0.5)” 模式,“(0.5)+2+(0.5)”模式等多种.(数字表示校内学习学年、括弧内的数字表示在企业实践学年)

河北省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顶岗实习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区域经济内连锁商业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1、通过对企业急需岗位的调研,我们发现一线销售岗位的需求量最大,占到了43%;店铺管理岗位的需求量次之,占到了33%,职能管理岗位占15%,营销策划岗位占9%.

2、通过问卷、访谈、网络调查等形式,我们追踪调研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的核心就业岗位及拓展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3、由于受市场季节性波动的影响,连锁企业对高职学生顶岗实训的需求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有较大波动.我们调查的所有连锁零售企业均对接受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表示欢迎;受春节、中秋、国庆、“五一”等节检测日的影响,被访企业希望的顶岗实习月份多希望在 1、2、10、12 这几个月份.

(三)依托行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商贸怎么写作行业,怎么写作河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连锁零售企业门店管理一线需求,掌握连锁门店管理知识,具备较强商品管理能力、店铺运营管理能力、商品销售作业能力,能从事连锁门店中营运管理岗位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针对连锁经营企业经营特点和市场的季节性销售波峰情况,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条件下的“弹性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三年六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固定的学期模式,找准企业用人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切合点,实现企业、学生、学校的多赢.多次的调研结果显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还存在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如下几点:企业在用人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吃苦耐劳,执行能力,心理调节等;学生因缺乏对职业岗位的深度认识,出现频繁跳槽现象;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因此,探索一种能够实现企业、学生、学校的多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不仅能够为连锁零售企业解决“用工荒”的问题,还能够为社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我们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条件下“弹性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经过多次的调研论证,我们与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石家庄信誉楼百货有限公司等连锁商业企业进行了多年的尝试与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种适合企业需求,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赢的弹性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针对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商业零售企业人才需求季节周期性特点,采用了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针对连锁企业经营特点和市场的季节性销售波峰,将原来三年制六个学期调整为九个学期,即:五个学习学期,三个工作学期,一个毕业顶岗实习学期.其中一、二学年各分为三个学期―两个学习学期和一个工作学期(元旦、春节销售高峰期顶岗实习),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弹性设置学期起止时间.在元旦、春节商业零售业销售高峰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一有利条件,安排学生进行实习;第三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分别为学习学期,工作时期,毕业顶岗实习学期.学习学期与工作学期交替进行. (二)五个学习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各个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门店运营管理能力、商品管理能力、商品销售作业能力等三个核心能力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三个工作学期结合商业企业的销售旺季在企业进行,培养学生三个核心能力为主的各种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一个毕业顶岗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培养学生连锁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呈递进关系.

(三)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调整课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面向岗位群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专业的核心就业岗位群为门店运营岗位,拓展岗位为连锁企业职能管理岗位.通过对专业核心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分析,并结合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了以《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门店销售怎么写作技术》《商品管理》等为主体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能力课程.

三、“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实施效果

我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不断探索,试图通过深挖潜力,提高实践实习效果和水平.校内,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场所和设备设施,包括公共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开展各种课程实训和实践.校外,充分挖掘现有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的潜力,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习,进一步实践了弹性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程建设效果

以专业课程《门店销售怎么写作技术》为例,该课程就是经过了与河北展新体育用品发展有限公司、石家庄藁城信誉楼百货有限公司等相关人事主管、培训主管等反复沟通和论证基础上开发的课程.正是有了校企合作的基础,该课程顺利通过了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审,被正式立项为2012年度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建设当中.

2.师资队伍建设效果

在“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我们邀请合作企业相关部门及企业专家,共同制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连锁企业店铺、职能管理部门经理、店铺店长等密切合作,完成顶岗期间的实践教学,进而建立起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也组织专业教师轮流进行脱岗实习,增加专任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实践,专业教师日渐成熟,部分教师近年来开始承担企业的销售怎么写作技能培训等项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学生培养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直接带来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的提高.2010年上半年我们组织2008级和2009级学生积极参加了“首届全国商科院校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 比赛.最终有3名同学顺利进入北京总决赛并以作品《石家庄在校高职高专学生创业意愿及现状调查报告》获得高职高专组三等奖,3名同学本人获“优秀选手”.

自2010年以来,我们组织连续多年与企业合作组织暑期实习和顶岗实习,实习效果得到了企业、学院和学生的共同认可.通过实习,学生的企业认知水平和岗位操作能力普遍得到了大幅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操作能力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实习结束时更有部分同学提前与企业签订毕业实习协议,直接留任公司主要营运和销售岗位.通过组织实习,我专业与企业合作建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实践和完善,为进一步深化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反思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成熟和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和探讨.主要包括:

1.缺少政策和制度,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与前面所讲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目前我国对于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没有硬性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之后缺乏鼓励性政策的支持,企业参与培养过程中及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纠纷也缺乏相应明确的解决政策.企业参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能动性不足,使得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不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不能完整,甚至部分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短期行为,侵害学生利益的事件频发.

2.合作深度和细度需要不断推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作为实践性、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校企合作来完成.实践过程中,热情很高的职业院校与动力不足的企业间的合作常常陷入“一头热”的尴尬境地.即使我们经过多年摸索和不断磨合,与几家合作企业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但是深度和细度还不够.

以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例.学生到企业实习占据了相应部门的岗位名额,但是由于学生实习时间短、工作业绩无法单独进行考核外加学生前后表现有差异,部分承担具体培训、指导任务的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较为抵触,出现了“企业高层热情”“基层主管冷淡”现象的发生.

与此同时,专业学生对于顶岗实习和毕业求职的期望与目标不同,导致在组织顶岗实习中的表现和学习效果不同,部分学生前期表现好而后期表现差,甚至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出现了违纪行为或遇到挫折后“不辞而别”,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