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点赞:29898 浏览:1417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变革,一个人能否适应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体性水平的高低,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教育理论界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主张确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主要分析学生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主体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度其实施的必然性,进而探讨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性教育.

关 键 词 :学生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207-02

1 学生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与展现的过程,其结果便是使个体由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2 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

教育活动中的主客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来看.教育活动中的两极实体都是具主体性或具有潜在主体性的人,而且一方是相对成熟或具有某种知识优势的主体,而另一方是尚未成熟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优势的主体,这种活动的两极实体在性质上与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交往活动相比较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2)从教育的能量转换来看.人类一般实践活动中的主客关系的能量转换主要表现为物质的交换.教育活动中主客关系中的能量转换则更多地表现为信息的转换.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信息源发出信息,学生作为信息终端接受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身信息能量,教师目标的实现以学生有机消化和吸取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并不断地充实和转化到主体性发展的内在动力结构中去作为标志.

(3)从教育的目的来看.人类一般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对环境客体的加工与改造,同时也在客观上实现着实践主体自身的进化.而教育活动的目的则集中指向未成熟主体,并把未成熟主体的潜在主体性变为现实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自身的改造与发展只是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的派生目的,而对学生主体性的提高才是根本目的.

(4)从教育的活动结构特性看.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显现的是单一结构,但教育过程则呈现出一种复合结构,即教育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教师主体指向学生客体的教活动,学生主体指向教师以及教师所提供的教材、信息等客体因素的学活动.教活动和学活动以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以及教材为相似度检测,在同一时间、空间及其同一情境中相互重叠、相互存在、互为前提,形成理论意义上的教育活动.

(5)从教育的主客关系的稳定程度看.人类一般实践活动的主客关系比较明晰、稳定、可见度强,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不易变化,不管在静态特征上还是动态过程中稳定性都较强.而教育活动的两极实体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两者在教活动与学活动的双边活动中分别充当着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且在教育活动中,教活动与学活动总是在对立统一换着活动的主体性角色.因而,教育主客关系在动态过程中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它随着教育活动中教育内容、教育环节、教育形式、教育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教育活动中双边活动的主导性角色的变换而变换.

(6)从教育的对象性关系的均衡性看.教师与学生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既有均衡的一面,又有不均衡的一面.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极主体,他们人格平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于教育活动之中,由此而体现出师生对象性关系的均衡性.但另一方面,在师生对象性关系的目的特性、主体特性上并不均衡,教师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主体性的发展视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把自己的内在需要、高级需要(价值实现)外化于学生.与此同时,学生并不视教师为目的,并不视教师为自己改造的对象,只是视为自己模仿、学习的对象,视为自己认识的对象,视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和推动力量.教师对学生来说.更多具有的是工具性价值,而不是目的性价值;更多的是导引性因素,而不是目标性因素.

3 我国主体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实施的必然性

(1)在教育目标上以统一的“模型化”目标要求所有学生造就成“标准件”,从而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2)在教学方法上一贯强调“灌输”,学生缺少参与,失去思考的余地,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失去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在课程制度上习惯于“一刀切”,难以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需求与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排斥了学生主体的个别差异与能动性的发挥,致使师生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

(4)在教学管理上,过分关注分数,以延长学习时间和增加练习量来提高学习成绩,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低下,剥夺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自由选择的权利,特长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

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社会改革深入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迭起的时代.客体的发展、现代化,必然要求主体素质的发展、现代化,而主体素质的提高、主体性的弘扬,又必定会推动客观世界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提出了要求.

4 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21世纪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需要人的主体意识充分提高,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也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教育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这也就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全都的价值功能.针对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课堂教学.

(1)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的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离开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好,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同时,课堂教学包括一系列的环节,从新课预习、讲授新课到 提问讨论、练习巩固再到组织复习与测验,无论哪个环节都应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思想,都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从而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课堂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教”而忽视“学”,使得学生仅仅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量剧增而且更新速度加快、周期缩短,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样,教育重心的必须转移,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也就是强调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外,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训练学生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移,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3)重视学生的情绪情感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需要、自信心、意志、情绪情感等与自觉能动性相关的内部心理素质不仅是个性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而且是影响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性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不仅是教学与知识掌握的相似度检测,也是教学的一个最直接、最终极的目标.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情感领域人手,并以此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具有潜移默化性质的陶冶、滋养过程,并通过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情境、友爱融洽的活动情境和人际环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情感侧面上的“乐学”与认知侧面上的“会学”的有机统一,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4)注重教学的启智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积极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高体现.当代的教学理论更加强调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智能上的作用,这是因为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迫切要求学校把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创造力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运用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刨造个性品质的培养置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成功的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条件、师生情况等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在教学的进程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教学,既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而采取可行的教学方法,又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模式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促进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充分发展是我们当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从改革课堂教学着手实施主体性教育.是塑造学生主体性素质,促进学生全面、优质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