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学生,重构教参

点赞:3175 浏览:103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重要作品.围绕该作品的赏析,笔者从导学案预设的角度,提出下面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学习,以引导学生形成对该作品的正确解读.这三个讨论题分别是:1.李白为什么要做梦(答案可多种)?2.李白梦中游历,那富丽堂皇的“仙界”对他意味着什么?3.诗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句中的“如此”指代什么?学生的答案虽有不同,但多数学生经过讨论,看法基本趋于一致.

问题1学生的答案分别列为:①现实中在政治上的失败使他想要逃避;②俗世中的种种黑暗让他感到厌烦;③他向往天姥山及山中仙境的美好;④只有在梦中他才可以肆无忌惮地表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上述答案并不矛盾.它们分别立足于李白政治经历中的挫折和他对于山水仙境的热烈向往.正可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答案同时也体现出弗洛伊德有关“梦日”的说法.

对于第二个问题,富丽堂皇的“仙境”对李白意味着什么.学生的答案是“能实现他对自己所想要的功名事业的愿望”,“一种他所向往的美好境界”,“他能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等等.这些答案虽然没有建立在对李白道教思想和游仙诗创作的基本了解的基础之上,但结合诗中思想感情的具体把握,却也并不影响基本解读.

而对于问题3,句中“如此”指代什么,多数学生的答案都认为是指代了梦境中充满神奇的经历以及自由热烈的美好游仙体验等等,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如此”指代的是“任何享受都只是空梦一场”.

如何解决学生看法不一致的讨论结果,特别是在第三个问题上,多数学生和少数学生见解出现较大的分歧,而根据教参的指引,所谓正确答案又恰恰偏在少数人手里这一难题,由此也就引出了本文重构教参的撰文初衷.而这,并不等同于一般课堂讨论中师生求同存异的学习原则.

二、

普通高中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参)对李白《梦游》一诗的解读,是以乔象钟和刘国正两位先生的赏析为其成文背景的.然而,仔细分析两位大家的赏析内容,仍可分前者为“梦境破灭说”和后者“内心矛盾说”.乔象钟先生的“梦境破灭说”的主要见解是:“《梦游》中所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是为了证实诗人一个牢固的对于人生的想法:人生如梦.但他更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无论梦中的世界多么神奇美妙,多么引人入胜,也只是空幻的,不可靠的.”[1]而对于诗中的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乔文也只好认为是“天外飞来之笔”,并不具有结构上的内在统一性.刘国正先生的赏析“内心矛盾说”则认为,“世间行乐”以下,“这短短的几句诗,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等他认为世间万事都不过像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等这首诗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对于全诗的主旨句,刘国正先生则认为“‘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明灯,把全诗照亮.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2]

正是基于上述赏析,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如此”,也只能指代“好梦不长”的惊梦描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两句诗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好,最后梦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一方面,这反映了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等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这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教参教材对学生的作业答案如是说.如此一来,我们课堂学习讨论中,少数学生对“如此”的指写作技巧解也就有了充分的依据.

其实,对李白《梦游》诗的赏析解读,还远不止乔、刘两位大家,例如安旗教授就有“象征说”的解读.“‘世间行乐亦如此’,这等于说,我奉诏入朝的经历也是像这样啊!”在“象征说”中,“天姥山中的神仙洞府显然是象征皇宫内院,那一大群自空而降的神仙,显然是写贵族出游.场面十分富丽堂皇,而这富丽堂皇却使人感到可怕,竟至使梦中人‘魂悸’、‘魄动’,其揭露、讽刺之意自在言外.”[3]

三、

在包括以潜意识理论解读《梦游》诗的各种不同的版本中,孙绍振教授《在游仙中的人格创造》一文的相关论述(载《语文学习》2011年1月刊),对于解决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困惑和分歧,可能最具启发性和指导意义.首先,他认为诗中“富丽堂皇的神仙境界之美”是诗歌的描写、抒情.“这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在梦境中释放了潜意识里的凯歌.这个梦境太美好了,现实生活中的委屈在这里一扫而光,完全可以在这种境界里自由歌唱.”其次,孙教授重视全诗内在结构的统一性.认为历来得到最高评价的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之所以成为李白生命的象征,就是因为前面的诗句提供了深厚的感性基础.”

围绕学生,重构教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师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由此他分析“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从方法来说,‘世间行乐亦如此’,是突然的类比,是带有推理性质的.前面那么丰富迷离的描绘被果断地纳入简洁的总结,接着而来的归纳(古来万事东流水)就成了前提,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论就顺理成章了.”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梦游》诗中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前句是回到现实的强有力的类比判断,“世间行乐”即指作者徜徉山水,南游吴越的现实愿望,而“亦如此”正好指向诗中仙境的热烈美好.而后句是一个对比句,借“古来万事东流水”之意,完全否定了前此郁积的政治挫折.如此一来,不仅能对学生释疑解惑,而且披沙捡金,使全诗的内在结构显现出严密合理的统一性.

由此可见,《梦游》诗的过渡结合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肯定,一否定;一眼前,一过去;承上启下,使抒情与议论严丝合缝,将情感的高扬转而为现实的理性选择.没有这样清醒的一扬一弃的现实性选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概括,向人格高度升华的警句就不仅因为缺乏叙事抒情的逻辑关联而难以成为所谓的“天外飞来之笔”,而且更不可能有如此强的思想冲击力. 四

“围绕学生,重构教参”,还远不止是为学生的智性选择寻找一种合理的作品依据,而且还要为这种依据从不同层面为师生建立一种更为充分的探究空间.就《梦游》一诗来说,除结构上的明晰与统一之外,赏析解读者还可以从下述维度予以普遍的和必要的佐证.

李白的游仙诗是李白创作成就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有特色的方面,它们建立在李白亦儒亦道的“道”家意识中,领域宽泛,形象突出,以夸张和幻想见长,反映了丰富热烈的现实愿望.其代表性的作品,在《梦游》之前,有《游泰山六首》,在《梦游》之后,有《古风(其十九)》、《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许多作品.如果我们比较《梦游》诗和其他游仙诗,特别是与李白跻身庙堂前的《游泰山六首》的不同之处,就很容易发现《梦游》游仙的一个明显特征,借用乔象钟先生的话语,就是“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

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曾论及《游泰山六首》中李白的游仙方式.“他在那里却遇着了‘玉女’(第一首)、‘羽人’(第二首)、‘青童’(第三首)、‘众神’(第四首)、‘鹤上仙’(第五首)、‘仙人’(第六首),首首都在和仙人打交道;使得他‘稽首再拜’、‘叹息’、‘踌蹰’、‘恍惚不忆归’;然而终是可望不可及.”郭沫若当然是以此证明李白寻仙求道的虔诚,但我们却从中发现李白亦真亦幻意识中与某种神仙的亲近感.比如玉女“含笑”“遗我流霞杯”,羽人亦“遗我鸟迹书”;青童能“笑我晩学仙”,李白也能“缅彼鹤上仙”,也能“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等等.这些亲近无距离感在《梦游》一诗中,却仅仅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就是说,众多神仙是以一种整体的形式出现,却少了前述那单一的可交游的神仙,少了一种让人羡慕的和神仙交游的亲近感.按照当代潜意识理论的分析,不仅“最复杂的思想产物也可能在意识缺席的情况下完成”,而且快乐的正是在这个不可或缺的交游时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这不是正好说明了游仙的快乐受到了潜意识的稽查阻隔,而无法通往意识的界域吗?弗洛依德说:“压抑的本质是情感的转变.”[4]而“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不是正好反映了李白政治前途受阻,被放逐长安后长期郁积在潜意识界域中的压抑与他自我实现的人生和人生需要之间的“惊梦”冲突吗?


五、

弗洛依德曾经为愉快的梦做过一个说明,“梦是的满足”.在《梦游》诗中,李白对天姥山高峻挺拔的向往,对山中神仙境界富丽堂皇的最高企盼,转而为梦游的实现.这是需要的实现.但梦境总是以支离破碎、无序而荒诞的表现形式出现,以至李白的梦境与他的记梦创作其实并不完全等同.要解构其中的联系,我们有必要涉及下面一个探究维度,即梦游与创作的关系.

根据前述,李白的梦游天姥山本质上是李白需要在潜意识界域中的一种满足.正因为其中的梦境材料蕴含有这样的精神特质,李白才能将这些梦境材料作为他审美创作的形式对象来把握.在这里,梦境材料与他张扬的心理——情感结构具有同构的性质,因此他(创作主体)才能将它们纳入到自己的审美视野中加以取舍.最终,在李白审美情感、艺术天才以及清醒思想的共同作用下,梦境中一连串的片断材料才能有序地组成一个既让我们深受艺术感染,又让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的完美的艺术作品.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世间行乐亦如此”指的是梦游天姥山及游仙的神奇快乐体验,而不是指空梦一场的虚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李白创作心理的取舍需要.他需要弃惊取乐,为他的抒情需要怎么写作.从某一角度说,这也终究是人的认知天性服从于人的目的需要使然.

再读孙绍振教授《在游仙中的人格创造》一文,我们不仅赞赏《梦游》诗中完整统一的抒情层次、逻辑关联以及丰富生动的形象特征,而且看到了“一个潜在的、深层的李白”.这个李白不仅在潜意识中有上天入地,实现自我的愿望冲动,而且能够将这种自我冲动升华到一种更高的意识界域.他无所顾忌,从创作主体的思想高度向世俗挑战并做出观念上的突破,最终借用自由人格的宣言,对曾经压抑他的政治挫折做出了一个理性的归纳性的抉择.这不能不说《梦游》诗的创作是精神主体的一种完全的胜利.

六、

作为第三种维度的佐证,我们还可以涉及到李白其他的更多创作,以证明李白不受世俗观念束缚、蔑视权贵、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艺术人格.在这一方面,公论确评甚多,都可以作为与《梦游》主旨同源的思想脉动.例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其十二)“严陖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古风》其四十)“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其二)“黄金白璧写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绿萝笑簪绂,丹壑贱岩廊.”(《闻丹丘子于城北等寄之》)例句举不胜举.应该说,李白蔑视权贵、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早已融汇在他的整个创作生命之中,句篇之间,水融.而上述例句之所以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样熠熠生辉,是因为它们都源于同一思想的多重脉动.因此“围绕学生,重构教参”,自然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滋养,借此扩展师生探究的空间,为《梦游》一诗在后续的赏析解读中铺筑一条适合学情且能够正确解读的坦途.

注释:

[1][2]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Z].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4).

[3]王洪.古代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08).

[4]费洛伊德《梦的解析》[M].商务印书馆,1982.

(田宝国 河北省廊坊市第八高级中学 0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