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失语原因

点赞:17473 浏览:808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第一步必须使学生能提出探究的问题.可是在教学实际中,笔者觉得这一步往往被许多教学者自己取代,没有真正实现学生提问,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为此本文通过笔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简单找了几个导致学生不会提问的因素,供大家一起反思.

[关 键 词 ] 提出问题 耐心引导 心理重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更是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或提出问题开始的,在几乎所有的思维或问题解决模型中提出问题都是思维过程的首要环节.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学习方法(如PQ4R学习方法)也把提问作为课堂的关键的环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课堂上适度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和重视,也积极地将提问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

每一位物理教师都研究过《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标准》中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检测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提出问题.其包括三点: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对于“科学探究”的要求和过程老师和学生都能熟练地复述,但是实践中却往往学生在“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能实现.笔者在自己和同行的教学实践中都体会到很多学生都“不会”提问,甚至感慨“怎么都启而不发呢?”烦恼的同时,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致学生“不会”提问的因素往往部分来自于教师本身.

一、学生提问的时间不充裕,教师缺乏耐心引导

《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课堂上在实践“科学探究”过程中往往是老师主导着整个程序,从“提出问题”一直到“论证、评价”.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学生,而没有或很少让学生问老师.用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让学生有时间考虑问题再提出问题,如果学生从思考到提出问题,那么一堂课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问题根本不在点子上,属于“无效提问”,这样还不如自己直接抛出问题.但是这种单向的互动形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量.双向的互动才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前面两种情况,都能想办法改进.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要有总体设计.课前,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弄清问题实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先布置几个有铺垫作用的问题.例如1,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中要求学生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课题,教师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利用体育课百米赛跑的实例,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哪些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同学的快慢,从而为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景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案.例如2,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这个“特征”请教音乐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动手先做个实验:让大家让一把钢皮尺发声.学生在课前实验中自然会发现钢皮尺发出的声音不相同,部分学生会将这个现象提前告诉你,此时教师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找到要提的问题“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怎么改变?”并让学生将发现记录下来,这样学生都能有充裕的时间通过“问题”“猜想”“设计”“检验”的一系列过程或者观察,自主为发现的问题寻找答案.


教师通过这种方法既能解决学生考虑时间长影响教学进程的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和物理息息相关,物理的“问题”就来自自己的生活中,这样学生就会感觉“问题”很容易提出来.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能正确的引导.认为学生的问题“无效”,是因为教师要把学生的回答纳入自己备课的轨道,如果学生达不到点子上,教师就会不断地急于插话,搅乱学生的思路,结果课按时上完了,可学生并没有尝试到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那么“提出问题”的环节并未解决.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着边”是,教师不能急躁,要不断地启发.例子1,“比较”的启发.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二节“探究动滑轮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定滑轮的特点:不省力,可以改变施力方向.引导学生对动滑轮提问,学生很容易提出“动滑轮能省力吗?”“动滑轮能改变施力方向吗?”等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中“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教师可以用之前刚探究过“探究影响电流电功多少的因素”时,学生提出过的问题“电功与电流有关吗?”“电功与电压有关吗?”“电功与电阻有关吗?”“与通电时间有关吗?”等正是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就很容易提出相关的问题.例子2,从“含义”启发.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第一节“动能 势能 机械能”中要求学生“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可以从动能的含义“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动能”,学生马上能想到“动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吗?”.例子3,“举例”启发.在学生探究蒸发特点时,教师可以举几个实例:同样多的水放在脸盆里和放在细颈瓶内那一种蒸发得快?同样放在脸盆里,一个盆内是热水能?等学生跟着很容易提出问题“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温度有关?”“是否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等

学生课堂失语原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当然启发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设计、安排采用不同的方式.启发时应该做到循循善诱,循着学生的思维流程,因势利导,切忌要学生步步就范,生拉硬拽到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 二、对学生为什么不提问,教师缺乏心理重视

提问除了是一种能力以外,敢于提问也是一种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

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营造学生敢于提问的环境

学生提问也是需要勇气的.不提问题往往有着这样或

者是那样的原因:提出来的问题会不会是个“蠢”问题,同学会不会笑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老师批评?其他同学都不提问,我也不问.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再简单的问题、有错误的问题都不要漠然置之,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让学生体会到怕出丑这些负面心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相信学生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同时尽可能支持和帮助他们.如:与学生多些对话交流.只有学生不怕了才能敢于提问.

2.帮助学生解决提问前的困难,为他们铺设好提问的台阶

有些学生不提问不是不敢,而是因为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还处于较低级水平,不知道怎么提问,此时就需要教师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达到怎样程度,还存在什么困难.只有先解决学生的困难,才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下面一段情景: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电学会遇到这样的图线,题目: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整理的实验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I一U关系图像.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图线,但是数学只有数的概念,没有结合过物理意义.因此学生只能联系指导“电流”代表的是“横轴”;“电压”代表“纵轴”.教师先将重点从图线上的每个点的意义出发:红圈的点代表甲电阻此时两端电压为2V,电流为0.2A(还可以多举几个点)

学生1:是否可以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到甲的电阻?

学生2:同理是不是也得到了乙的电阻?

老师笑而不答,学生争相讨论等

教师:在图上画一条横线,这代表甲乙电阻两端电压相等,都为1V.

学生3:那么画条竖线是否代表电流相等能?

教师:电压相等可以表示他们并联

学生4:那这图线还能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那么大家相互提问吧.

“串联时总电阻有多大?”“并联是总电阻有多大?”“串联时两端的总电压多大?”“并联时总电流有多大?”等

教师在让学生提问之前先解决了学生认知中的困难,

又为学生提问过程中铺设了台阶,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思维活动变得严密有序,同时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总之,要想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离不开提问,没有问题也就难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提出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所以,提问是教学之眼.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断探索,灵活运用,鼓励学生提问,养成提问的好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