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养成阅读兴趣

点赞:2984 浏览:84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初中语文教学是阅读的关键.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抄板书,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始终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记这种“满堂灌”式教学的牢笼,还未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化知识为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学能否激发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做好自主阅读的铺垫,从学生主体出发下足功夫.

我认为阅读教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 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文章时,我借鉴钱梦龙先生的做法,给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我准备了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把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只鸡蛋,让学生想办法让鸡蛋浮起来.语文课做实验本身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而不断加盐使鸡蛋浮起来的过程更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物理学的“密度”的知识弄清鸡蛋上浮的原因,再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叫它“死海”,为什么又说它“不死”,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把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解决掉了.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语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觉的语文不再枯燥乏味了.

二、变“满堂灌”式教学为“开放多元”式教学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的去激励、帮助、参谋.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在学习《孔乙已》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开放多元的思维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于是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看法.有的说,从孔乙已的结局来看,他的人生是悲哀的,小说就是要表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已的人生悲剧,以达到控诉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目的;有的说,孔乙已本身根本没意识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无觉悟,像这样的人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有的说从当时的一般民众的角度来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太冷漠了,对别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甚至挖苦取笑,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作者要批判的是这些麻木、无聊的看客等我则适时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鼓励他们在以后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此,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了,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我想,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应该有他们的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合作探究,赏析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受阅读知识和生活体验等的限制,肯定存在许多疑难问题.教师应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对于这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加以解决.探讨遵循的原则是:一要有探讨的价值;二要能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我在教《范进中举》时,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疑问,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①从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看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②从众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看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③从重点人物(范进、胡屠户)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分小组加以讨论.每小组选取一个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要求每人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多角度解读课文,力争做到对课文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所得,并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过程实质上是自主阅读的延伸.讨论中,教师除了科学地设置问题外,应重在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感悟课文,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另外,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自行设置讨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的养成阅读兴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四、传授阅读方法“授之以渔”,培养语感体验

对教材墨守成规的分析讲解,甚至直截了当告知学生结论,只是“授之以鱼”,“鱼”能充一时之饥,而“渔”能饱食终生.那么,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了呢?叶老早有精辟的论述:“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公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叶老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所谓精读就是通过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

五、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将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

叶圣陶先生在许多文章中都谈到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尽管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素质,但不从事情持续的阅读实践,那么其相应的能力和习惯是不会得到发展的.因此,关键是要让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在阅读的实践中历练.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如在教《灰姑娘的时钟》时介绍他们看《安徒生童话》、教学《范进中举》时指导他们看《儒林外史》,教学《白杨礼赞》时向他们推荐《子夜》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字词,品味优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阅读习惯里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总之,“学语文”最终目的是“用语文,”我们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