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与方法:羌学中心2016年学术年会

点赞:16175 浏览:699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3年10月26日,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筹办的“理论与方法: 羌学研究中心2013年学术年会暨灾难人类学成都论坛”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同时也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3年年会的分会场之一.研讨会围绕“理论与方法”的主题,探讨如何在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及西方经验的基础之上,提高羌学及灾难人类学的整体研究水平.

学术年会会场蒋彬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由羌学研究中心主任蒋彬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沙马拉毅教授、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黄兵主任、西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处长蔡伟民教授、羌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冉光荣教授为会议致辞.来自中国社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云南省社科院、重庆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南民族大学、美国杜兰大学等1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1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沙马拉毅教授致辞副校长沙马拉毅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指出,羌学研究中心承建以来,立足羌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积极进取,务实探索,在羌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怎么写作社会及文化传承创新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同时希望中心能进一步夯实学科实力,整合全省乃至全国羌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把中心建设成为国内外羌学研究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积极为羌族和羌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怎么写作.


四川大学冉光荣教授总结了在羌族援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灾后重建的羌族风格之争、受援助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援民众的感恩疲乏等,提出应借鉴日本等海外国家的援建经验,重视民众对国家救援政策的认同与支持,为本次会议奠定了学科关怀和现实关怀的基调.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2篇.会议以“羌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灾难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主题,就如何构建羌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如何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以及灾后重建;如何吸收海外的经验,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人类学和防灾减灾体系;如何提高作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羌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对羌学研究和灾难人类学如何实现更好发展进行的深刻思考,为羌学研究和灾难人类学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全体代表合影与会学者的发言内容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作为灾难研究的羌学.民族大学的张曦教授认为,灾害的集合记忆是一个复合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然而同时也存在着个人独特感受的记忆,至亲以及亲密圈成员的伤亡、家财的损失都因人而异.西南民族大学的蒋彬教授对近百年以来的羌学研究范式进行了梳理,指出5.12地震将羌学与灾难研究勾连在一起,使羌族成为近代中国唯一因自然灾害而经历文化、社会和族群建构和重构的民族.灾难范式的羌学研究已逐渐回归到关注他者、关注文化生态、关注文化变迁的人类学变迁研究的永恒主题.彭文斌教授对羌族的灾难人类学研究和灾难人类学的羌族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高度评价羌族的灾难人类学研究超越了以往单一族群的研究路径,自诞生起就站在与国际对话的更高平台上,指出中国的灾难人类学研究应结合中国的宇宙观、历史观,体现应用人类学的现实关怀.

“理与方法:羌学中心2016年学术年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类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其次是作为文化研究的羌学.中山大学的张应强教授呼吁羌学研究引入历史人类学的取向,增进羌学研究学术理论和方法的开放性,成为藏彝走廊区域研究中富含独特问题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更主动和全面地参与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对话之中.中国社科院的黄成龙研究员归纳了人类学亲属称谓的三种研究方法,以此为出发点,考察羌语南北方言11个土语的差异,对亲属称谓的特点和变化进行了分析.西南民族大学的金艺风教授认为羌族民歌与羌族人民的劳动、仪式、游戏等场景紧密相连,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境及其民俗事项.其音乐旋律语法如同一个民族的语言难以变换一样,持久的存续在民族民间社会里.

第三个内容是灾难人类学的相关研究.重庆大学的张楠以艾滋病为例,阐述了流行病作为人祸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与反思,指出艾滋病是一个公共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应重视对艾滋病控制的理念、机制、方法的研究.重庆大学的代启福以大渡河上游的铅矿开发为例,揭示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促进财政收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灾难性”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往往容易被经济发展现象所遮蔽,从而使当地人极难获得社会救济或补偿.解决这一类灾难的最佳路径是唤起当地民众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羌学研究、灾难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一个充分研讨、交流的学术平台,同时,也将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提升羌学研究的水平,为促进羌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考察灾害重建的水磨镇作者简介:杨田华(1976- ),四川南充人,西南民族大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发展 与文化遗产保护.四川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