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现状

点赞:33154 浏览:1556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通过网络调查,分析了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北五个地区10所地方高校的人才引进政策,针对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 人才引进 政策 现状 对策

一、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现状

1.样本的选区

在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北五个地区,每个地区随机抽取2所地方高校:华东地区,青岛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华南地区,昆明理工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华中地区,河南师范大学、三峡大学;东北地区,吉林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北地区,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2.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政策分析

第一,当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引进政策中,加大了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主要从物质待遇着手,但在精神待遇方面给出的条件不多.物质待遇主要包括:住房补贴、安家费、生活补助、科研经费、学科实验室建设经费等.精神待遇方面主要表现为:为引进人才的配偶和子女解决就业及上学问题、为其落户,还有一少部分高校会提出给予职称的条件(三峡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事实上,高校只有给学者一个安定的有归属感的环境,学者们才能安下心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二,10所高校的人才引进政策标准都有些盲目,没有依照地方高校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引进,不能突出高校的地方性,只有浙江理工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对此稍做强调.第三,东部、南部地方高校的人才引进标准要普遍高于中西部地方高校,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人才引进标准普遍高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人才引进标准.第四,各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政策都强调学历、学位、职称,但对人才的能力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政策待遇依然是以人才的职称、资历为评价标准,此法并不科学.第五,各校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部引进人才,而很少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案例中,只有西北民族大学提过这点.第六,人才引进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高校圈内人士,而在社会中也有相应领域的高端人才,但在各高校的引进政策中没有体现出来,不能不说这是一部分缺陷.

二、改进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对策

1.转变观念

要切实转变人才引进中的错误观念,变“叶公好龙”为“求贤若渴”,变“大楼本位”为“大师本位”,变“临时抱佛脚”为“战略储备”,只有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

2.改革高校管理体制

(1)给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真正实现,是以理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为前提和条件的.政府要改变过去“三合一”的角色,建立以政府资助为导向的宏观管理体制.

(2)明确校长责任.大学校长是大学学术和思想的领导人,他的责任在于对大学和学院的学术发展方向施加影响;选择、任命院、系的领导并对他们的工作做出评价;寻求资助并做出经费分配的决定.

(3)倡导教授治校.教授治校,本质上就是由教授集体全权处理大学学术事务.教授治校是大学作为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的本质要求,是由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授治校的实施可以调动作为学术主体的教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促进我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3.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

(1)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第一,要坚持学术性为高校学术评价的根本价值导向,重视学术权力,坚持专家、同行参与学术评价.第二,学术评价制度不是要左右做学术的“人”,而要保护他们和激励他们,使他们成为学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从而促进学术和提高学术水平.因此,不能单纯地以学历和论文数量来评价他们,要积极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探索建立以学历、实际工作能力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分学科、分类的评价标准,构建一套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制度.第三,引入允许科研风险管理机制.科研活动本身是有风险的,不是所有的科研活动都能成功,首先要对科研项目进行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其次,一旦启动,就要给予宽松的环境,只要学术人员严格按照事先设计科研方案,认真地进行了科学实践,即使最终科研活动失败了,也有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因此,为了解决学术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引入科研风险机制很有必要.

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校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与监督制度.人才引进后的激励和监督制度是人才引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能否为高校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地方高校应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和创造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在激励人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同时促进高校整体的发展.

(3)建立人才引进后的管理制度.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引进人才后续培养的力度.人才的造就并非一劳永逸,引进只是第一步,管理与培养才是关键所在,高校只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长远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机制,才能提高引进人才对高校的贡献值,体现引进人才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