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同伴关系述评

点赞:12423 浏览:558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张文新,1999),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同伴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同伴接纳的测量.

同伴接纳作为同伴关系在群体水平上的主要考察指标,表明了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喜欢或被接纳的程度,即反映了儿童的社会地位.研究者们普遍采用社会测量法对儿童的社会地位进行测量,包括提名法、评定法和班级戏剧法等.

同伴提名法是指在一个同伴群体中,让儿童根据给定的名单进行限定提名,通常是3名,让每名儿童说出他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同伴.每名儿童能够获得积极提名分和消极提名分.经过标准化处理,得到积极提名标准分和消极提名标准分.两者相加得到儿童的社会影响力分数,两者相减得到儿童的社会偏好分数.结合四项指标,将儿童划分为不同的同伴地位,受欢迎、受拒绝、受忽视、矛盾型和一般型.同伴评定法是要求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内其他成员进行评分,如为了考察儿童的受欢迎性,让儿童在5点量表上对班上其他同学进行评分(分数从l到5,表示从“非常不喜欢”,到“非常喜欢”).每名儿童所获得的全班其他儿童所给予的评分的平均分就是同伴评定分.分数越高,表明越受欢迎. 班级戏剧法是指根据描述儿童各种行为的角色,让儿童把同伴群体中的同伴与角色进行对应.


(二)朋友关系测量.

朋友关系的测量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朋友的数量,二是朋友的质量.朋友的数量测量一般是用最好朋友限定提名法,让被试根据亲密关系的程度扩写出三个好朋友的名字,不足3个的或没有朋友的按实际情况填写.

朋友数量的测量也有研究者采用非限定提名法.给儿童一份班级名单表,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朋友的编号,有几个写几个,然后计算儿童的互选朋友数(孙红梅,2005).

朋友质量的评价多采用问卷法.研究者基于自己对朋友质量的理解,从不同的维度对朋友质量进行评价.

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基本内容

(一)儿童同伴关系的意义.

国外的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不良不仅会影响儿童当时的发展,还会影响儿童后期的社会适应(JB Kuperidt,1990).在国内,相关的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符明弘,左梦兰,1992);有助于儿童社会化(朱玉红,1996);有助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

(二)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

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在整个童年期间的基本发展趋势是:从最初简单的、零零散散的互动逐步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交往,并在长期的同伴交往过程中,与其他儿童结成朋友,隶属于某个群体.研究显示儿童同伴关系具有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

1.儿童同伴关系的年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同伴关系的选择性逐渐增强,出现明显的同性别交往倾向.儿童进入小学,同伴对于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强,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有意义.

儿童同伴关系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同伴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儿童同伴关系的性别特点.

首先,研究者们加强了对女孩的同伴关系研究.以往认为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的看法已受到争议,因为有证据表明女孩和男孩可能表达攻击的方式不同.其次,研究者们对同伴拒绝的性别差异更为关注.以往研究认为儿童被同伴拒绝后的表现不具备性别差异,现今有研究者发现,女孩被拒绝时,较多采用退缩、焦虑和低成就感的表现行为,而男孩被拒绝后,较多采用攻击和侵犯行为(杨霞,2005).最后,儿童友谊中的性别差异受到进一步重视.对学龄儿童友谊网络的纵向研究发现,男孩的友谊网络与女孩相比更有可能成为长期的内在联系.

(三)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外对影响同伴关系因素的研究,可以将影响因素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内在的差异,如儿童的社会行为、社会认知、情绪等等因素,另一方面是外在环境因素,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等等.

1.体内因素.

(1)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成正相关,与同伴拒绝成负相关;攻击行为与同伴接纳成负相关,与同伴拒绝成正相关.

(2)社会认知.随着研究的进展,研究者对儿童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关注点从外在的社会行为转为关注社会认知.在同伴关系中处于孤立地位、同伴社会互动经验过分缺乏的儿童,其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显著地落后于高同伴互动经验的儿童(张文新,林崇德,1995).

(3)情绪因素.儿童的社会情感胜任力与其同伴地位具有相关关系.赵景欣,申继亮等人认为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其同伴接纳,情绪解码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赵景欣,申继亮,张文新,2006).

2.外部环境因素.

(1)亲子关系.亲子依恋安全有助于儿童的良好同伴关系.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同伴关系类型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家庭功能也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家庭功能越好,同伴接纳程度越高.

(2)班级学校.郭伯良运用同伴提名和问卷法,使用多水平分析技术发现老师支持可以减弱儿童退缩行为和学校适应间的负向联系,老师训诫不仅可以减弱攻击行为与同伴接受间的负向关联,并且对退缩行为与学业成就之间的负向联系也具有消弱效果;同学关系可以明显地增强儿童问题行为与学校适应间的负向联系;而班级秩序纪律对攻击性和学校适应间的负向关联有明显强化效果(郭伯良,王燕,张雷,2005).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以往研究在同伴关系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遗留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得到探索:

首先,对学前期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层面上,横断研究多,纵向研究少.因此,以后要加强对学前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的系统的深入的探索.

其次,以往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本是总体的影响因素,或者仅仅对不受欢迎儿童、受欢迎儿童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实践中,我们需要了解同伴关系中不同接纳水平、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儿童分别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这就需要研究者们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研究.

再次,已有研究发现,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作用的,而是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同伴关系的,但究竟作用机制如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教育系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