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北京林业大学科技体系

点赞:9621 浏览:352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功能.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为了取得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活动提高师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培育新的创新组织和创新模式.2002年7月31日,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在京召开高等学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并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 北京林业大学根据《意见》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定位与把我校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了《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集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构建我校科技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首先,进一步明确学校、学院和课题负责人的责、权、利,将管理重心下沉,充分调动院系与课题负责人的积极性;第二,进一步探索并完善科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科研工作纳入工作量,并与学校考核、奖惩,职称评聘等挂钩;第三,引入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完善成果实地验收等管理制度,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加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利科研成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供需直接见面或通过相似度检测组织实行有偿转让.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北京林业大学科技体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科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构建学科体系框架 完善学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

我校学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突出重点,按照“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主体,重点发展特色学科,协调发展多类学科,以特色学科带动多学科发展,以多类学科促进多学科集群的建立,并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学科体系建设思路.在保持应用研究优势的同时,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目前我校已拥有涉及8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现有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木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4个国家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5个部级重点学科.对林业重点学科给予多方面支持与倾斜,进一步增强我校林业学科的功能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紧跟发展前沿的研究方向,使其具备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和研究手段.根据我校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一个规模、层次、布局及结构合理,重点学科特色鲜明,符合林业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要求的绿色学科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有机结合的、有效的学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专家在学科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学科评价体系.

培养高层次创造性林业人才 构建林业科技创新团队

坚持党管人才,树立“科教兴林、人才强校”的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怎么写作人才.启动实施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计划,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竞争机制.实施高层次、创造性林业学科团队培养工程,以重点林业学科建设为基础,吸引、遴选和造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林业学科带头人.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若干个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科研团队,注重培养和引进“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争取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和院系观念,在全校范围内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公平竞争,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

构筑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科技研究水平

加强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

在国家“2 1 1工程”经费、学校投入和承担国内外科研课题经费的支持下,依托优势学科建设了一批教学型、研究型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目前,学校拥有国家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和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开放性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建立了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为主的林木良种基地、花卉苗木产业基地5个,建立了北京妙峰山研究实习基地、北京大兴沙地综合治理研究基地、北京密云水源保护林研究监测站、山西太岳森林生态定位站、重庆缙云山生态效益监测站.依托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培植了一批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

我校本着集中资源,优化管理,充分发挥效率的原则,出台并完善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条例》,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建立实验室运行保障基金,实施主任负责制,实现其相对独立性的运行机制.鼓励实验室与外界的联合与合作,构建学科方向齐全、布局合理、创新力量强大的研究平台系统.

建立工程 (技术)中心

我校拥有教育部园林环境工程中心,并于2004年8月份组建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立项建设).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花卉资源开发、花卉育种、生产技术配套、花卉产品的贮运保鲜等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组装集成,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实行开放性怎么写作,通过承接国家、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委托的花卉相关技术研究、设计、中试、开展相关研发,使新技术和新品种得到产业化的应用.通过工程 (技术 )中心的“孵化”,学校一大批成果成功地走向市场,科技型企业逐步成长起来,成为学校产业开发的重要基地.


通过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33个博士点,55个硕士点,还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8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学科点拥有量处于农林院校前列.“十五”期间,我校在争取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五年间,我校共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前沿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攻关计划等课题300余项,科研经费大幅提高;科技成果丰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其他奖励1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40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00余篇;人才培养成绩喜人,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与技术重点培养对象人选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5人;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理事、执委、委员以上职务的教师有20多人,在国内二级以上学术团体担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的有130多人.

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继续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制定和完善科技管理改革办法和科研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教师科研工作考核评定办法.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在科研经费安全运行的基础上,推出高显示度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争取各类科技成果奖励.整合科研方面的优质资源,抓好科技平台的建设和创新团队的组建,争取进入到国家和行业的创新体系中,参与更多的国家级重大项目,获得国家和各方面的更大支持,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