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理工科生课程设置现状改革

点赞:3860 浏览:104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对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的探索,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都进一步认识到了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迫切要求通过不断的改革,使其逐步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08(2008)1020098-02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起步较晚,早期主要模仿国外课程设置的模式.但是随着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理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也逐渐形成.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变大,政府、高校及用人单位都进一步认识到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迫切要求通过不断改革课程设置,使其逐步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部分构成,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外语课和专业研究课和选修课构成.由于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大多按二级学科招生和制定培养计划,所以课程设置也多以二级学科为基础.

二、当前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设置欠规范

由于博士研究生研究内容的专门性,其培养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此点只针对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而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及专业点的增多,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欠规范问题凸现出来.一是有些学科、专业点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设置课程时不以培养目标所要求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出发点,而由导师的科研兴趣而定,二是某些专业点由于缺少与课程要求相匹配的教师.硬性采取“拉郎配”的方法给教师设课,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三是某些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短期行为,不考虑学科的结构体系,完全根据社会对职业要求的变化来开设课程,缺乏系统的规划.

2 学科界限过严,封闭性强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过分强调分科原则,强调专业性.因此造成了理工科各学科之间,理工科与文史学科课程之间,以及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分离和脱节.以致有“硕士不硕,博士不博”的说法.

我国理工科生课程设置现状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理工科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 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专业课内容前沿性不足,反映不出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学科领域内研究的热点问题.仅从某些学科的课程名称上看,我国与国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但在相同或近似的课程名之下所包括的内涵,可能有较大的差.以美国大学为例,他们的专业教材几乎每年换一个版本,而我国的教材经常一用就是很多年.

4 体系上缺乏层级性

某些课程与本科课程拉不开档次,没有体现出专、深、精.有些理工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甚至某些专业课和实验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内容上存在大量重复,没有凸显出研究生课程内容上的要求.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还是老师讲,学生记,缺少师生和同学间的讨论.

5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薄弱

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后,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视.但在对博士研究生是否开设课程上,导师们主张不一.部分指导教师认为博士生的任务是写好学位论文,忽视了课程学习.正是由于开设课程的差异,使得博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结构和理论水平产生了差异,甚至使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产生较大差异.

三、改进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1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规范、完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知识储备的基本过程,学位论文的基础.构建较为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是理工科研究生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随着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日渐增多,研究生们的专业背景也越加复杂,因此,为理工科研究生设置系统的专业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开设课程时应使基本理论型知识、方法技能型知识、学科综合型知识的比例适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和层次既符合专业的要求,又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2 加强文理科间的渗透,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

现阶段,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对理工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在承认专业的前提下确立一种以专业为主的综合化课程体系.不仅注重知识的纵向更新,还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融合,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可以开设内容广泛的选修课,使理工科研究生不仅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以便拓宽视野,从事跨学科的研究,而且,理工科研究生掌握必要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能够提高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 突出讨论课和学术讲座,开设国际化课程

讨论课能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真理不断探索的热情.讨论过程中多种学术观点和思维角度渗透交融,必然使学生们获得更多维度的思维空间.而且学生们在课前准备并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也能帮助他们加深对讨论内容的理解.

由校内教授或外聘专家举行的学术讲座,能使理工科研究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信息,始终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

当前,教育机构间的国际合作日益扩大,跨国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将越显频繁.高校应为理工科研究生开设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加强外语教学,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4 明确层级间的差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应从增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应用科学技术的层次性出发,研究理工科本、硕、博课程的连续性和差异性,制定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生课程,要处理好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但是,理工科研究生教育不能单纯被看作本科的后续教育,它是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过程,也是追踪新理论、培养新技能、新方法的过程.所以,设置课程时要注意把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及前沿性,为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查漏补缺.

5 设置研究方法课

不管多完美的课程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知识.好的课程是对学生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后喻文化”特征,培养的人才多为“继承型”、“积累型”而缺少“创造型”.我国理工科研究生普遍缺乏独立提出检测设、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并论证的能力.研究方法课可以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从而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虽然,目前我国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只要我们找准自身特点,不断尝试课程体系的改造和完善,一定能够不断缩小差距,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理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