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硕士生教育的新动态

点赞:13033 浏览:570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育部在2013年9月10下发了《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出台的规定中,报考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的限制被取消.这无疑预示着继高考改革之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也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40岁,再度体验学生时代

教育部在2013年9月10下发了《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出台的规定中,报考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的限制被取消.

随着教育的普及,硕士阶段的教育在全社会已经很普遍了.我国2011年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调查显示,在大专及以上的为107348人,而2011年我国的20~24岁人口约为108567人.同时,2011年,本科毕业人数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近700万;硕士生毕业人数虽还未统计,但2011年全国有151.1万人报考,2012年报名人数165.6万,自2010年来连续三年,报考人数年增超10万人,自2008至2010年研究生在校人数分别为:105万、116万、128万人.这能否反映我国人口素质状况呢?

年轻人毕业后面临着成家、就业等压力,为了不继续啃老,来不及让自己的专业更精更通,一些人选择就业,当学历不利于竞争时,或选择考研.中国教育在线对读研目的进行了一项调查,45%的人承认考研是为了“提升学历含金量,增加就业竞争力”;20%的人为了圆“名校梦”——“想去更好的大学”;14%出于职业发展的需要;7%的人想借此改变专业;6%的人因为对未来暂时没有明确的规划,想先考研缓冲一下;真正想做学术研究的人仅有8%.

所以,考研更多是迫于竞争的压力,很少有人是因为本科阶段的“浅尝辄止”而选择进一步深造.也就是说,硕士阶段的教育,更多是“为生存而学习”.

40岁以后再学习,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人到40,家庭、事业已处于稳定期,没有了生存的压力,有选择性地去深造,学习成了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人生黄金期”的新飞跃.奋斗一辈子,此刻才真正有机会体验“为学而学”,体验知识和学问带来的乐趣.加之前期积淀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于知识,会有不一样的领悟!所以,40岁以后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犹如人生的一次补课,亦或迟来的圆梦.“60后”“70后”们终于有机会穿上学位服,了结一段硕士情结了.

2014年秋季开学起,统招研究生不再免学费

2013年七、八月间,财政部、教育部相继印发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按照今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向统招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取学费,原则上博士生每年不超过10000元,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

《办法》规定,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国普通高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中国籍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同时,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国家助学金标准由各地确定.超过规定学制年限的延期毕业生不再享受国家助学金.部门所属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承担.地方所属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财政与地方财政参照普通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资金分担办法共同承担.国家同时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2016年硕士生教育的新动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术型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办法》还明确规定:博士生的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生的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部门所属高校的博士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硕士生6000元,将按月发放到符合条件的学生手中.

众所周知,取消公费读研并不是突然之举,早在2006年,北京大学就取消了公费读研,随后的2007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不再有“公费”“自费”之分,由此可见,这一次政策变动确实是大势所趋.

受政策的影响,2014年有172万人报考硕士研究生考试,比2013年减少4万人,这是多年来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首次下降.单看数字似乎没有什么新奇,但从2009~2011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三年年超10万的增长趋势来看,新政策确实让考研热有所退却.

那么,取消公费后,读研成本是不是就增加了呢?

国家奖、助学金实为“曲线公费”,读研成本反降低

客观地看,虽然所有纳入国家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但国家在这方面还是有定额拨款,并建立了多元奖助体系,总的来说,博士生的国家助学金完全能够抵消其学费,硕士生的国家助学金则接近其学费.

首先,学术硕士研究生每年学费不超过8000元;其次,助学金不低于6000元,也就是说就算达到“不低于”(也有可能更高)的最低标准情况下,学费“缺口”只有2000元;第三,这就预示着每年有3.5万名(2012年录取51.7万人,奖学金覆盖面6.7%)硕士研究生,将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成绩获得20000元奖学金;第四,即便没有获得奖学金的情况下,仍有“助教”“”“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学费.

对学生来说,“收学费”并不等于读研成本增加.根据测算,平均每个硕士生拿到的钱比交给学校的钱要多得多.新一批本科生毕业,不少人依然继续了深造就是一个证明.一位正准备考研的学生认为,并不介意资助标准是否提高:“我觉得补助加了之后,我们生活压力会要小一点,很多人也就不会急着出去找实习,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目前很多研究生出去实习的时间很多,没有完全把时间、精力用在学习上,这样肯定会影响科研水平.如果待遇提高会对这一现象的缓解起一定作用.


政策回望与分析

此次《办法》的颁布,是将2013年2月颁布的“意见”具体落实到“办法”的层面,推入了具体“办”的轨道.我们都知道,国家公文中“意见”,是就某一重要问题提出见解、看法和处理办法意见的公文,2月的“意见”是对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这个问题总的阐述.意见中不仅仅针对“奖学金”“助学金”这两个问题,还有“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完善研究生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建立健全研究生收费制度”等一揽子关于研究生就学期间的有关事项.而7月底颁布的两项《办法》,仅是针对《意见》中关于“奖、助学金”意见的具体落实. 同时,2月的《意见》、7月的《办法》,更早的渊源则来自于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常委会议 “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的决定.而在此后,2月28日,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即印发了《意见》.

从总体看,国家无论是《意见》还是《办法》,对于研究生就学期间的“费用”问题,都属于利好现象.而此次《办法》的出台,更是推动这一“利好”向前发展、落实的举措.它们都属于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总体范畴,与“取消公费读研”密切相关,最终目的是提高研究生质量.

国家一方面取消了“公费读研”,再通过助学金,缩小学费缺口;一方面,提供宽松政策,希望学生自己通过努力,争取“奖学金”“助教”“贷款”等渠道筹措学费,表现出了国家打破“免费午餐”动作的背后,对研究生能力提升的殷切希望.

研究生的学习成本的高低,以及是否免费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一是考不考研,二是考什么研的决定.特别是我国研究生考试,本来就存在“扎堆儿”现象,“985”“211”院校人满为患,竞争极其“惨烈”,而一般院校却无人问津.如果不能在报名前明确“读研学费”问题的话,考生将陷入“如果要花钱,那越是名校越好”的想法,进而进一步加剧“扎堆儿”现象,从长远来看则不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

所以,对于2014年参加考研的学生来说,这一年无疑是特殊的,从9月份“网上预报名”、10月份“正式报名”、11月“现场确认”,三件事直接决定了研究生报考及择校,而这两项《办法》,客观上有助于学生掌握国家政策,客观理性报考.

今年的报考人数总体下降4万,具体地说,相比学位型硕士的减少,专业硕士考生比2013年增加了9万人,正说明了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鉴于各大高校录取人数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即使比起往年,就业市场开放初期可能会迎来更多的人才压力,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来看,考研人数减少不会造成就业人数的升高.所以,希望广大就业生在初期的竞争中以理性的认识和平稳的心态看待这暂时的压力,而就业方面的配套政策我们也拭目以待.

学位硕士和专业硕士

学位简介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位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全日制学术型学位(以下简称“学硕”)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类.

全日制专业学位(以下简称“专硕”)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目前专业硕士学位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工程硕士(ME)、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等.

在职专业硕士学位(以下简称“在职专硕”或“专硕”)又称“不脱产研究生”,是专业硕士的一种,只是在学习方式上有差异.在职专硕学习时间有的是利用每周六和周日全天时间,有的是两周一次,利用周五晚上及周六、周日时间安排课程教学;有的是利用寒暑检测的时间;有的每隔一段时间集中若干天授课(主要是异地办的班);有的既利用检测日又占用一定的工作日.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进行选择.

求学指南

1.培养方式

学硕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注重的是理论科研,培养的是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或大学教授,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专硕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是国家为了克服学术型硕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种新硕士,培养的是现在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全日制专硕脱产学习,在职专硕不脱产)

2.培养年限

学硕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

专硕培养的年限一般为两年,个别学校为两年半.(在职专硕学制为2~3年)

3.学费

从2014年起,学硕学费每年不超过8000元.

专硕学费教高,且一般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在职专硕学费按照不同专业类别差别较大.例如,MBA的学费要十几甚至几十万元,而工程硕士的学费一般为3~4万元.)

4.师资

学硕在师资配备上(导师)是传统的教授.

专硕国家将倾向于“双师型师资”,除了在学校读书期间配备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以外,在所学专业的相关行业将会有一个“工作导师”,帮助学生在工作环境里提高实际的工作经验.

5.文凭颁发

学硕同时颁发学位和书.

全日制专硕同时颁发学位和书.(大多数在职专硕只授予学位证书,没有书.但也有例外,例如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建筑学硕士等.)

报考指南

1.招生条件

学术型硕士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

从2009年开始,全日制专硕不要求工作经验,应届生可以报考.在这一点上,招生条件跟学术型硕士一样.

2.考试时间

学硕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

专硕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而这两大国家级别的考试的专业考试,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GCT在职硕士是参加10月份的联考,全日制专硕跟学硕考试时间一样,都是每年1月份初试.)

3.招生

自2010年起,国家大力扩招专硕,各个研究生招生单位缩小学硕的招生名额,而缩小部分的名额移至全日制专硕学位的招生名额,从而扩大了专业硕士招生规模.

4.考试难易程度

从招生规模上讲,学硕缩小招生比例,考试的难度将逐渐增大,而全日制专硕扩张了招生规模.

同时,大部分专硕研究生公共外语考查的是204英语二,相比学硕研究生考查的201英语一难度下降.

5.“考博”与“直博”

学硕研究生可以直博,也可以考博.

全日制专硕研究生不允许直博,但是可以考博.

6.思想政治的考试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在初试当中考查思想政治教育.

专硕自2012年起,7类专硕研究生将思想政治的考试放在复试中进行,即: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情报硕士、会计硕士、审计硕士.

(编辑 刘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