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教育体系看当前生教育管理

点赞:23259 浏览:1059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研究生教育制度直接影响到高层次人才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存在入学考试、管理、学制、培养方式以及培养费负担的问题.宋代教育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借鉴宋代的教育体系理念,对于当今做好研究生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教育;制度;研究生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发展史上,宋代教育制度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所谓“承上”,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教育体制在唐代形成基本框架之后,在宋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充.所谓“启下”,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教育体制在宋代基本成熟定型后,被其后的元、明、清诸朝所采用,没有再出现重大的结构性改变.在文化教育方面,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措施.比如改革科举制度,开展兴学运动等,健全了有关教育管理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从而使国家对于教育的参与日益加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对于全国教育的事务进行管理规范和指导的国家教育行政体系.近几年,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高速扩张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研究生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借鉴宋代的教育体系管理经验,对于开展好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多元化学术氛围

宋代提倡疑古惑经的学风,兼容儒佛道诸家学派的精华,抛弃汉魏以来的象数之学,并突破天人关系的界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分析和探求宇宙、人类社会以及教育和哲学的广泛问题.宋代虽然有专制文化现象,但就总体而言,学术思想的氛围还是比较宽松活跃的,对于一系列历史的、现实的社会问题及人类思维、哲学、命题的探讨,也是严肃而认真的.在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学科建设中的导师队伍、培养条件、科研水平、学术交流等.这些内在约束性因素是能够产生质量约束效应的,教育行为主体内在需要和追求的事物,如导师和研究生对知识和学术成就的追求、研究生对学位的追求、导师对研究经费的追求等,都产生了可导向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内驱力是研究生教育系统里的价值追求,在现在的大学群体里由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学术传统之中得到反映,这可作为对现在重点大学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学术传统和大学精神建设的一种解释.内在约束因素的产生和维护有赖于公平的利益竞争体制和尊重学术的文化环境.从科研活动的本身去看,从事科研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个人和团体,当然研究生是他们中的初来者,他们的活动成就了科学的成长与传播.科学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行动,历史上科学的进步主要都是个别探索者出于个人的兴趣和独自遵从特殊的研究路线做出的,因此个人的学术追求和研究工作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科研工作者个人的兴趣和行动主要是指个人的内在追求,它由个人自己的目的支配,包括求知、求利或其它目的.如果发挥这种内在因素的作用,就需尊重科研工作者个人兴趣和行动,即让他们拥有自由决策权.科研不是研究生教育的全部,但进行科研活动是研究生培养的最主要形式,研究生完成的科研工作的水平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以科研活动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在自由决策情况下应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和培养多元化的学术氛围.

二、提高研究生学习效率

宋代在太学“三舍”创设的积分制, 是我国古代对学生成绩比较客观全面的考核制度, 它以积分的方法对太学的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因其在评定学生成绩方面的严格、公平性而被后代延用并逐步完备.积分制的考核包括“行”和“艺”两方面, “行谓率教不戾规矩, 艺谓治经程文”.“行”主要指操行表现, “艺”指学生考试取得的成绩.考试类别分私试和公试两种, 考试内容也分经义、论、策等.积分制引发了学生内在的主动性, 学生的努力程度必然提高, 教育质量随之而提升.积分制等级明确, 汰劣选优, 竞争性强,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积分制以积分高低为基础, 在三舍升级中,无论是私试还是公试中, 明确分为优平中下几等.“我国高校目前主要实行学年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 同时学年制和完全学分制并存.学年学分制度是对学年制和学分制的调和, 以学年制为基础借鉴学分制的优点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借鉴宋代书院培养模式

宋代教育体系看当前生教育管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体制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是以私人办学为主,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的教育特点,使得书院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存在些许相似之处,探究书院教育的教学原则和为学之道,这对中国当代研究生教育有重要启示.从北宋开始,中国书院教育开始了一千多年曲折的发展历程.书院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书院主持人大多为名师宿儒,在从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自成一派的学术理论研究与传播.不同书院具有不同学术取向,名儒大师们在总结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陈出新,形成了各种学术流派.“书院的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讲会以学问为重,推崇辩论争鸣、取长补短的学风.” 书院采取师生互动辩论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提倡师生间质疑问难,平等讨论,取长补短.比较而言,中国当代研究生教育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成“两张皮”,学术领域带头人的教育教学与自身学术研究尚未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授学者们在向学生讲授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注入自己在此领域的学术见解或不同学派的学术发展情况,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同时还应力求在教学中进一步捕捉研究灵感和思维火花,从而形成教学与研究的良性循环机制.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在学术领域不断有新的突破,新的进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运用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工具理性主义不可避免地渗透进科研领域.一部分研究生表现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往往不能静下心钻研探讨,学术论文抄袭情形严重,致使学术氛围的淡薄和学术道德滑坡,导致了学术研究含金量的下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精、尖人才,目前中国研究生研究领域越来越窄,这虽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但却把研究生学术交流范围限制得过于狭小,使得研究生缺乏必要的跨领域交流的能力.当代研究生教育也应把培养学生跨学科交流的能力作为以后工作的重点.目前中国研究生教学大多沿袭了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为研究生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劣势在于忽视了研究生日后从事实践工作中各种研究能力的培养.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知识的简单堆砌,更需要研究者的批判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把中国研究生教育提高到新的层次,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并且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现在全社会已经公认,中国的研究生总体质量严重下降.中国高等教育的警钟实际上已经拉响.也可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潜在着危机.只不过相对于经济危机,教育危机更为隐形,其时滞更长一些,或许10年之后才能看出现今教育危机之危害.在学科内容,积分制以及学术认真性等方面有待提高,借鉴宋代的教育体系理念,提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可以得到更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