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协同培养高级应用人才

点赞:5460 浏览:193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当下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稀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的紧迫任务.本文从协同创新的内涵出发,深入探讨高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高级应用人才的新途径.

关 键 词 :协同创新 培养 应用人才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无可替代的使命.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不仅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和首要任务,也是国家强盛和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对于高校而言,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1.协同创新的内涵

从“协同”一词的本意来看,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和合共同,各要素互相配合,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创新”指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只有协同才可能激发创新.既是协同创新,就必须要有内部各要素的协调一致,内部各个部门组织的充分配合,全力合作,才能将组织效能最大化,才能最终充分完成组织目标.协同创新还必须包括组织外部的各要素之间的沟通交流、协调一致,团结合作,为完成大目标互相配合,各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激发资源效能的最大化,释放出新的更大的能量.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学科、科研、人才”是大学发展的关键,大学只有围绕这些关键点,才能在协同创新中大有作为.[1]协同创新包括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怎么写作等在内,都应该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1]要实现协同创新,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密切配合,积极协调合作,同时“大学内诸要素如大学精神、理念、制度、大学文化、学生、师资、物质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协同并进行的各种创新”.而且协同创新也可以指向大学之外,即大学与大学组织外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之间的协同创新.”[2]


2.推进协同创新培养高级应用人才

2.1因校制宜,找准定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高校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由于高校办学特色不同,拥有行业背景不同,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也应该有所不同.作为行业院校,应服从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位置,找准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及时捕捉应用人才缺口信息,积极探索及实践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必须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包括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设置创新培养计划、课程安排与设置、创新实践环节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3]

2.2校企联合、导师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对接

人才培养尤其是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不只是大学的事,单凭大学自身力量无法完成,必须借助社会共同力量,大学应该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创新,不断加强互动,深化沟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可以以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科学高效的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主体学校单一化格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整个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实现校企大协同,从招生环节、培养环节、科研实践、论文撰写直至学生的就业等各环节都能使企业参与其中,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有校内导师重点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在实习企业有校外导师重点进行实践指导,实现校内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培养紧密结合,教育培养行为与社会培养行为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校内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企业单位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绝大多数学生一毕业就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中高级管理人才.

2.3学科交流、学科融合,大力促进学科协同建设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扎实的科研和社会实践,只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大学科研水平高低取决于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的缺乏,导致我国许多研究生学术视野较为狭窄,难以产生创新思维.[5]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科学研究包括大科学设施和大协作项目已经给科技带来了预想不到的飞速发展.[6]目前大学内部学科专业之间一般合作交流较少,大学教师研究专业领域愈来愈细,各学院学科专业条块分割,学科的交融、协同创新不容易实现.然而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要求大学突破现有的学科壁垒,打破单兵作战的模式,启动多元化思维,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培育新兴学科、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实现跨学科的合作创新、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也是大学协同创新重要途径.学校根据国际国内重大战略需求、区域和行业企业需要建立学科研究中心,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实现多学科融合和多团队协作,开发跨学科项目或课题研究,组建大型复合型科研团队,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并通过学科交叉组成创新团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实现各学科专业资源的共享,给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创新平台和实践舞台.[7]

2.4管理协同,管理创新,促进管理效能最大化

实现大学协同创新的 本质应该是调整管理关系和组织方式,协同创新管理创新也是一种组织方式创新.因为无论大学内部各因素协同创新还是大学与外部之间协同创新都需要学校统筹协调,整合相关资源,运用指挥、组织、协调、沟通等各种组织方式实行管理职能,使学校组织目标最大化.[8]具体来讲,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学校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目标,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协调好学校内部各管理层、各单位,协调好教学与科研,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把最优秀的人才、团队吸引聚集在一起,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消融学科壁垒,加强科研资源共享,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为了激发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学校应制定科学的激励和政策保障,形成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2]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学校要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开展深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合作,共享科研、人才资源,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的实现,最终为社会输出大批高层次、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