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文化艺术形式述评

点赞:10654 浏览:449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对藏族舞蹈文化及其艺术形式的变迁,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浅析了藏族舞蹈文化及其艺术形式,力求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文化的艺术形式,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处于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文化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关 键 词]藏族舞蹈形式述评

自古以来,西藏就以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奇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璀璨的藏族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西藏千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缩影和文化积淀.其艺术形式必然是农牧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融合.

1.藏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及其艺术性

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


2.藏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的体现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大致可分为:“堆谐”、“果谐”、“康谐”、“果卓”、“羌姆”等.

2.1“堆谐”式舞蹈表演形式

“堆谐”有两层含义:一是"堆"为上或高地之意.因而“堆谐”是泛指后藏昂仁、萨迦、拉孜、定日县以及阿里部分地区的农村圈舞.二是泛指这种“堆”区的民间舞传入拉萨之后,经过城市各阶层人士加工规范化了的藏族踢蹋舞.在舞踏上主要是突出它的四二节奏后半拍起步,以“三步一变”这基本变化组合,脚下发出各种连点踏步音响,抒发人们活泼热情的情趣,由于配上了扬琴、六弦、笛子、京胡、串铃等乐器伴奏,音乐上突破了原歌词中段、句、音乐的严谨限制,“堆谐”的音乐已经程式化,它的歌头、尾声舞曲基本是固定的可以通用.

2.2“果谐”式舞蹈表演形式

“果谐”流传在西藏广大农村一种拉手成圆,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落,载歌载舞,顿地为节,连臂踏歌的集体圆圈歌舞表演形式,“果谐”舞蹈常见于农村的村广场、打麦场上.

节日里,场地上摆着一缸青稞酒,人们围着酒缸拉圈起舞,男女各站一边,分班歌唱,从左向右沿圈踏步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之后,由“谐本”(歌舞的组织者)带头发出“休休休”或“曲曲曲”的叫声,合着节奏踏步开始舞蹈表演的形式,而这种节奏性舞步叫“谐个”(歌头),由“歌头”可接着进入快速集体歌舞,有的舞群中出现男方跳一段后,女方又跳一段,男女双方歌舞竞赛的场面.由此跳数遍后,又由“谐本”带头呼喊“休休休”,或者说一段快板词,边说边跳,统一步伐,在一齐双脚跺地中热烈结束.

2.3“康谐”式舞蹈表演形式

“康谐”也叫弦子舞.盛行于青海、云南、巴塘、昌都等藏区,西藏境内也颇为流传,以巴塘弦子最为有名,在巴塘和昌都每逢节日“耍坝子”,男女聚集翩翩歌舞.一般是男操“白旺”(牛角胡)站立排头,拉起胡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唱词为“谐体民歌”,也可即兴创作男唱女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舞者随着胡琴晃动发出的阵阵“颤音”,舞蹈上相应发出一股股“颤法”,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作为其形体特征.舞姿圆润、舒展,曲调悠扬流畅,它的“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告示动作,长袖飘飞很有特色.

藏族舞蹈文化艺术形式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舞蹈表演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4“果卓”式舞蹈表演形式

“果卓”即人们经常说的“锅庄”.“锅庄”分为农区锅庄和牧区(牧民舞)、林区(工布民间舞)锅庄三种,都有不同的风格.“锅庄”舞姿矫健奔放,男性着肥大的统裤犹如雄鹰的粗毛腿健壮有力,舞姿多模拟禽兽特别是大鹰的形态动作,女性动作优美开放、重姿态和情绪.

2.5“羌姆”式舞蹈表演形式

“羌姆”(跳神),是在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与当地“苯”教的对立斗争中形成的.在佛教西藏化的过程中,莲花生采取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结合的方法,开创了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宗教舞,经相继改进、规范、逐步演变传播,形成后世寺院的跳舞.

3.小结

藏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典型的艺术性特征,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族民间舞蹈动律风格以及藏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形成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