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中感恩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点赞:8792 浏览:26595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感恩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占重要位置,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感恩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一致性,并以上海建桥学院教学经验为例初步总结了感恩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关 键 词:民办高校感恩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用途径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

感恩在东西方文化中占重要地位.西方感恩文化最初来源于基督教教义,表示上帝给予了人类爱和恩典,人们要对之表示感谢,感恩文化在西方根深蒂固,其最明显的载体就是各种节日,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不论身份地位和宗教信仰共同庆祝并感谢上帝、家人、邻里、朋友等.而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来看,感恩文化也是其基本构成之一.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感恩”定义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1]感恩作为一种思想,它是人们应遵守的道德基石,也是社会秩序实现良性循环的基础.然而人的感恩意识并非生而得来,它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教化.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感恩品质为目的的德育活动,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营造感恩的氛围,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首先,它是一种认知教育,要先让受教者接受感恩的观念、思想,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最直接的教育方法就是以情动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方法让受教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使其在情理交融过程中达到知、情、信、意、行的全面和谐.最后,它是一种实践教育,这是感恩教育的实质.通过教育,最终让受教者能够将自我的认知外化为一种社会实践,达到施恩效果,从而达到提升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终极目的.“感恩是高尚人格的一个基因,感恩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方可以推而远之.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一般是不会去做有丧良知与道德的事情,更不会去做对不起父母、家庭、对不起祖国的事情的.真正成才,真正有出息,最终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人都具备这个最基本的品行.”[2]因此感恩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二、感恩教育在民办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经济的冲击,人类物欲的膨胀时刻影响着高校的学生,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出了很大挑战.一份针对上海民办高校的学生的价值观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趋向功利性,道德价值观中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3]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导致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对学业不求上进,生活上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感恩意识淡薄等,面对这样一个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又非常明显的特殊受教群体,作为大学德育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如何才能发挥实效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中,通过感恩教育自身情感交融的特点发挥作用,则更加适合民办高校的教育特点.另外,无论是从教育目标,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上,感恩教育与“基础”课都有极大的一致性.[4]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感恩教育的途径

1.切合时机开设主题感恩教育.大学新生入校后就开始了人生新阶段很多的第一次,面对陌生环境,要独自安排学习生活上的所有事情.这使当代“90后”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基础”课应该适时地引入感恩教育,将主题设为感恩父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以后教学顺利开展打下情感基础,对此作为上海民办高校之一的上海建桥学院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比如依据上海建桥学院“基础”课教学经验,将第四、五、六章节道德部分作为该课开讲的第一板块,在学生自身传统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增设感恩父母主题教育,先由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烘托气氛,播放一些如新生熟知的筷子兄弟的《父亲》等感恩父母的歌曲,或播放新生入校时父母送别的MV片段,使新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经过课堂情感上的有效沟通后,安排第一次的课堂作业:写一份感恩信.学生的感恩信写得情真意切,有些不善于表达的同学通过这封感恩信达到了与父母情感交流的目的.很多学生第一次收到了父母给他们的回信,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开始很好地规划新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最后由老师征求学生意见,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信件在下次课上跟同学们分享,并将优秀的感恩信编撰成册回赠班级,达到教育效果的巩固.除了开学之初的感恩父母主题教育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一些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敬老节、教师节、国庆节、建军节等开展主题教育,使感恩教育继续深化.

2.借鉴国外经验,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美国,感恩成为文化的基本因素.基督教义中强调幸福源于上帝的恩典,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上帝及其创造的世界给予感恩之心.这种决定性的文化理念使得美国公民个人或者集体活动都会有感恩仪式,并养成习惯.比如感恩节成为美国每年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吃饭前都会进行短暂的感恩仪式;定期去教堂做礼拜;家人睡觉前互道晚安等.这种看似程式化的仪式恰恰是将美国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有效结合的最佳方式,形成了美国社会文化中对神、他人、自我的基本尊重及感恩的纽带.除了美国,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韩国和日本的感恩教育则有更大的启示作用.在韩国文化中最为尊崇“孝”“忠”二字,不仅在学校教育、日常生活礼仪方面注重孝文化,而且2007年推出了世界第一部《孝行奖励资助法》,以政府的名义推行孝行,对于整个社会感恩文化的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日本推崇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信条,“忠诚、报恩、和为贵”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日本人.鉴于他国教育经验,我们更应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在“基础”课第四章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有专门的学习,但这还不够,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渗透到整门课程的学习中,以文化熏陶为依托,培养感恩意识.对此,多次被评为上海交大“最受欢迎老师”的“基础”课教师施索华就是典型的代表,她一直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要求自己的学生,她认为儒家的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等这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的精髓.[5]3.建立校本感恩文化资料库,增强典型事例的感染性.案例教学法是“基础”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依托典型事例与理论结合,触动学生心灵,化抽象的理论教学为生动的课堂体验式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利用好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外,还应该收集本校范围内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范本,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并且容易形成感恩的氛围,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每个民办学校都有自身可以利用的优质教学资源,贵在发掘利用.上海建桥学院已经意识到这点,开始深入挖掘优质教学资源,如学校集团董事长周星增自己的创业之路、创业理念、代表校园文化理念的雷锋塑像等.上海建桥学院的校训“感恩?摇?摇回报?摇?摇爱心?摇?摇责任”则更直接地体现了浓厚的感恩文化理念,依托这种理念而创立的雷锋奖章在学生中影响深远,这些优质资源经过整理运用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也起到了显著作用.在此实践基础上,2012年上海建桥学院又启动了“平凡善者、从我做起”校本特色德育教材编制拍摄工作,发动大学生拿起摄像机,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将这些鲜活生动的素材作为思政课案例,效果良好.

4.感恩教育与实践教学环节课题的相结合.思政课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共识,而感恩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受教学生回馈社会,因此“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与感恩主题密切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来自于他人、国家及社会乃至大自然对于个人的馈赠,并在实际行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给予他人回报.如上海建桥学院在实践环节采取的是课题分工式,布置给学生一些课题项目.这些课题从学生自身成长角度,结合课本每章节的内容设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依据兴趣设定.题目涉及自我成才、同学关系处理、校园环境调查、家庭变迁及关系、关注弱势群体、志愿者活动调研及组团回报社会活动等,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尤其在结题汇报时很多同学都在体会里谈到了回报家人和社会的重要,并上升到自我责任感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民办高校中感恩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感恩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5.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的相结合,优化考评体系.校园文化具有导向、熏陶、激励、辐射的强大作用,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宣传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上海建桥学院的“基础”课教学中很注重对学校校训“感恩回报爱心责任”的渗入,比如在绪论部分首先强调学生对于新的学习环境的认识和熟悉,了解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其根本在于大学的精神文化不同,而大学精神和文化浓缩在每个学校的校训中.介绍学校的雷锋塑像的由来等,使每个学生在开始之初就将上海建桥学院感恩理念牢记心中,达到“识恩”的目的.近年来,上海建桥学院以“感恩回报爱心责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并形成长效机制,如设立“学雷锋活动日”,将学雷锋活动纳入素质拓展学分,每年3月评选金、银、铜质“雷锋奖章”,团委定期组织怎么写作活动等,这些在学生中影响深远,使他们感到“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收获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6]学雷锋已经成了上海建桥学院的文化标签,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学校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作为德育课程的“基础”课也切合校园文化的发展,优化考评体系,将实践教学与学校的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挂钩,成绩的考评中可以增加学生感恩实践活动的比例,以此引导学生参与到感恩回报社会的实践中,达到“基础”课的德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