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气质

点赞:2614 浏览:91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或聪慧、或淳朴、或豁达、或内敛等人的气质从何而来?它包括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培养.先天的气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秉性和内在的气度,后天的培养则有助于素质的提升和格调的提高,体现在衣着、服饰、言谈、举止等诸多方面,雕塑亦如是.

一件雕塑作品的尺度或大或小,造型、材料各不相同,气质也不相同.若是尺度大的好雕塑,它雄壮的气势会把人击倒,使人为之震撼,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一件精巧的小作品会令人瞠目结舌,它们漂亮、娇媚、精致,或像蜜糖般甜蜜.因此,雕塑作品如何打动人,除了要考虑它的形、色、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它的气场能否与人产生艺术共鸣.

从气质方面来论,雕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和天象的不理解而导致对神、对天、对自然万物的崇拜而产生的作品;还有一类是基于对人本体的一种思考,即对现实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思考而产生的作品.

前者的典型代表有古埃及雕塑、古希腊雕塑、罗马雕塑、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以及非洲和澳洲的图腾等等.古埃及雕塑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是单一且亘古不变的,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生者与亡者甚至是与天的沟通,从而达到灵魂的永生和轮回.此类雕塑使观者产生一种强大的压迫感和神圣感,这是一种不朽的、至上的、具有恢弘气质的雕塑.中美洲玛雅文化的一些雕塑和建筑同样让你感受到一种来自心底的神秘感,但是,同属金字塔,由于它们的造型、地域环境、呈现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气质的差异,所反映的艺术效果也不同.

中国的佛教雕塑也属于此类范畴.古人出于对佛的尊敬和虔诚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精品,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期间的佳作不计其数.极具代表性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仿佛所有人都能听到它的悲悯,都能感受到它的眷顾,当你站在佛像前,佛的慈悲和普度众生的态度会让你双膝瘫软,禁不住想要膜拜,这是一种专属于东方的气质.

而欧洲中世纪的雕塑和建筑对于神的崇拜、人类精神的洗涤作用也是非常强大的.参观法国巴黎的中世纪博物馆后,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震惊.作品经过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以刻画精神世界为主要目的,营造出强大的气场.身临其境的观赏使自己被深深折服、百感交集、感慨万千,这就是雕塑的气质所带来的力量.

另一类则是对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而产生的雕塑作品,尤其以现当代雕塑的作品居多.其典型特征是把对人性的自我关怀提升到第一位,强调个人对生活和精神的体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的英雄社会主义题材雕塑,以自我观念为主的装置艺术、主张唯美的表现对生命的敬仰和歌颂的雕塑,罗丹、马约尔的作品等等,这些雕塑的气质与前者迥然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的表现形式所呈现出来的气质是不同的.

雕塑的气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作品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如何把雕塑做得有气质?格调的高下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如学者万青力所指出的“格调是作品的艺术总汇效果或艺术境界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归根结底是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1中国传统书画中的大艺术家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人,人们对他们的作品顶礼膜拜,同时也在努力追寻他们的境界,先不说“逸品”,能达到“神品”也是相当了不起了.

古人在艺术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其中有许多杰出的代表,比如南朝的谢赫,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著名的很有涵括力的人物,他提出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被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点评为“六法精论万古不易”.谢赫的六法包罗万象,“传移模写”概括了艺术学习和创作的根本规律.在我们的雕塑学习中经常会临摹西方雕塑和中国传统雕塑,即是“传移模写”,只有通过对传统的不间断地、反复地学习,才能够逐渐领悟其精髓.“经营位置”讲的是构图,“随类赋彩”“应物象形”和“骨法用笔”都是在学习中会碰到的问题,把它们引申到雕塑中,可以理解为对雕塑内在形状、空间造型和骨架的认识及处理.

国画中也有很多创作理念可以拿出来与雕塑做一个对照.以前请教过先生,东西方艺术究竟孰高孰低,后来渐渐明了,东方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中国是一个社会,对很多哲学问题的思考与以法制全面著称的西方社会是不一样的,所以作品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观念,反映不同的艺术气质.中国艺术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精髓作为自己的艺术精神,伴以相应的艺术表现方式,当然还有“佛”与“道”,这些精神和观念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艺术的创作并深深融入艺术作品中.很多作品常常会把一些植物拟人化、用来与人的品格做类比,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语出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及花鸟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等等,都留下了儒家思想的深深烙印.

唐代乾陵雕塑的震撼、南禅寺和佛光寺的木质斗拱建筑的精妙绝伦、赵州桥的古朴气质和制作工艺的精美纤巧,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当仔细研读《张迁碑》、《灵飞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后,会发现每一幅都有一种卓尔不凡的独特气质.中国书画以天趣为神妙,是大家一直所崇拜、一直追寻的境界,所谓鬼神使之、非工力者、曲径奇妙者也.苏东坡关于趣味和气韵有一句话叫“天真烂漫是我师”,指的是道法自然,率性而为,才能创作出精妙的、有“气质”的作品.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便是对霍去病威武气质的艺术写照——一种无暇的天真烂漫.马踏匈奴是何等的雄壮威武,整个雕塑似乎制作得非常轻松随意却又令人震惊不已.陶渊明有诗曰“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这就叫“气韵生动”.

雕塑的制作、创意、想法,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尤其是公共艺术作品.就架上雕塑来说,通常要经过构思、草图绘制、小稿的制作、放大,制作过程包括翻制、着色、修整、铸造或锻造等一系列的工序,往往不是雕塑家自己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制作工序从根本上讲就是技艺,技术的优劣一定会影响到雕塑的艺术效果,也可以说会影响到雕塑的气质.所以,制作经验和技巧对于一个雕塑家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雕塑家对于雕塑制作的所有技艺必须烂熟于心,否则就会闹笑话.比如设计大型雕塑,在一开始的创意阶段,就需要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到位,尺寸便是最基本的问题.如果安放雕塑的环境不大,一件体量非常大的雕塑会把环境吃掉;反之,一件非常小的雕塑若放在一个宽阔的环境里面又会看不见,尺寸这一关没及格,作品一定会让观者感到不舒服,就更谈不上这件作品本身的好与坏了.技巧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反复的锤炼,对所有加工工艺都要成竹于胸,这样才能控制艺术质量,控制了艺术质量之后才能谈某件作品是否吸引人和打动人.

在当代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很多艺术家或多或少会忽略对雕塑本体技艺的研究.我认为,还是应该本本分分地把基本技艺研究透彻,比如写实的功夫、翻制的技术等等,这样,艺术家才能在创作中游刃有余,且不说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最起码要能知道这件雕塑最后制作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就我自身来说,从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浅薄无知,对西方雕塑的无限崇拜、敬仰和技巧的认真研究,研究生阶段对于雕塑创作的研习和思考,对中国书法、篆刻、绘画、文学等产生强烈兴趣,对于雕塑本体的探索,一直到现阶段对雕塑创作的频频反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思考和孕育的过程,愈来愈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也创作了一系列雕塑作品,例如,最新的“朴”系列作品就是来源于老子说的一句话“见素抱朴”,它的意思是去掉表面的一切附着的浮华而展现本质的东西.对于书法的热爱,常年的习字也激发了我对于雕塑的创作,我的作品《鹿》《家》《鼓》等,其灵感取自金文与甲骨文.无论取法“西”还是“东”,无论取法自然还是师从传统,对待作品的态度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正如法国雕塑家布德尔所说的:“如果不先感动自己,那就感动不了别人.”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正像禅宗的“第一义不可说”,雕塑的气质很难用言语来准确地表述,深入地研究如何创造艺术作品和怎样能够感动观者,是我们的不懈追求,除了对形、色、空间等因素的把握,应该把对作品气质的理解融入到雕塑创作中.气质是艺术家心灵的外化、性格的彰显、品味的流露.认真而全面地解决塑造雕塑气质所需要的技术和思想两方面问题,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多走、多看、多想.所行、所观、所思,经过时间的沉淀而聚合在一起,都会从中得到启发,这对于艺术从业者而言极为重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个人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貌,并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潘松北京服装学院)

注释

1万青力著《画家与画史——近代美术丛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