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类课程在高师院校中的教育价值

点赞:11585 浏览:463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当前传统文化回归、新的文化体系重新建构的形势下,国学基础类课程在高师院校中的开设显得尤为必要.国学基础类课程在高师院校中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高师院校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高师院校学生的师德养成.

关 键 词:国学基础类课程高师院校教育价值

国学是传统文化之根本,是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的精华之所在.自清末西学东渐以来,国学地位不断饱受挑战和打击,以至于有一蹶不振之象.然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一股对于国学重视和研究的潮流却悄悄兴起,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在这种国学热的影响下,各地有关国学的各类教学机构和研究院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绝不是以社会上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热情便能完成的.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不仅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还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完成.正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说:“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①只有在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渗透,才能让国民不忘传统,才能让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因为高等师范类院校有着为国家教育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高师院校中开设国学基础类课程,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它不仅是维系民族团结的向心力,更是民族屹立于世界数千年而依然不倒的精神源泉.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不管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谈行为显示着这个传统的或优或劣的特色.而国学作为固有文化传统深层的部分,已经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现代生活.”②

国学基础类课程在高师院校中的教育价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学基础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在国学当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需要通过国学的教育和传承来实现.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大学是一国青年教育之根本,是国民素质养成的摇篮,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研究学问的主要场所,更是传承文化、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推进国学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能够最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让传统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高师学生是当今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将国学教育推行至高校在校学生可以让传统文化能以更快的方式传播,也能以更深远的方式进行传承.国学课程的开设,并不仅仅是某部国学经典的学习,而是要通过国学课程的开设和传授引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让传统文化理念通过大学校园传播到整个社会.


另外,高师学生将来是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只有在他们的身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将传统文化传至整个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我国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面向将来的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目的便是为将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或大学教师.从这个方面来说,高师学生的身上背负着为国家教育下一代乃至下数代的神圣使命,如果连他们都没有很好地接触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甚至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来整个国家教育的前途堪忧.所以,只有从教师后备力量的培训基地——高师院校开始,增设国学基础类课程,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审美情趣首先通过高师学生来传承,再通过他们继续传承到中小学学生中去,这样才能从教育的根源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高师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对于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获取国学中古代文学及文化类相关的知识是他们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及从教能力,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必要.

1.国学是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和提高的基础.中文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深入接触过经典的原典作品,只靠从教材上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在研究生以上层次的教育和教学中,原典的精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中文专业,其他文科类专业的导师也都非常重视研究生对于原典的深入理解和剖析.但在本科阶段,目前高校中文学科课程设置中课程越设越多,导致专业越分越窄;各类概论、通论设置过多,导致学生只会用教材上面的观点应付考试,而很少读甚至不读经典作品,以致空疏学风日盛,踏实作风渐衰.

正是由于高师院校中大部分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传统国学原典接触过少,导致基本专业知识不够牢固,知识面既不深厚,更不宽广.笔者通过对数所师范院校文学院的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甚至连四大名著都没有通读过,更遑论对其他经典原著的阅读.而且即便有部分学生对于四大名著有所了解,对于其中的基本梗概和重要细节也没有印象,透露出当今中文专业学生对于原典的精读、细读远远不够的现实状况.

反观我国近现代优秀的学者、文学家,他们无不具有良好的国学功底,如鲁迅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朱自清著有《经典常谈》,闻一多著有《古典新义》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著作,其他如巴金、老舍、冰心、茅盾等人,也都具有深厚的传统国学功底.国学经典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精练含蓄的语言表达,细致传神的描查重复率段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和精神沉淀造就了国学经典作品的浑然天成,使其既覃思深致,又简约易懂.加强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开设,让中文专业的学生从整体上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作为将来的中小学生语文教师,如果缺乏国学根底,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不仅无法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而且无法满足日常教学.在当今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国学基础的教育和启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经明确提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从小学教材中的识字启蒙诗《一去二三里》,到高中教材中《左传》、《论语》的选篇,人教版、高教版等主流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经典作品在中小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渐递增,包括古典诗词、古典散文、杂剧戏曲、明清小说在内的国学经典作品几乎占到部分年级课时的百分之五十.如果教师对于这些国学经典没有透彻的认识和了解,深厚自身的国学底蕴,就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因此,面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比例增大的实际问题,在高师院校中文专业中增设国学基础类课程,是提高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三、有利于高师学生的师德养成

师德是教师教育的灵魂,良好的师德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这就意味着,要想将高师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教师,单纯教会他们高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师德培养,让他们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良好的师德.对于高师院校学生而言,在大学过程中形成高尚的师德,是他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师德教育可以让高师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明确教师的职业职责,加深对于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理解.

当前的高校师德教育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师德课程如《教师职业道德》、《师德修养》等对学生进行师德方面的教育,然而这种仅仅希望通过一两门课程的道德学习便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想法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相当不负责任和危险的.因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是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现的,单一途径的教育很有可能变成纯粹的道德说教和道德灌输,这样不但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还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漠视乃至反感.所以,高师院校一定要通过多个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师德方面的教育.

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开设,除了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使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国学课程的学习了解前人的智慧外,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师德教育的压力.因为中国古代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是“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③比如,《论语·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的教育中,作为知识的“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对于德行的教育则占了三个方面.《论语·述而》中也将德行列为孔门四科之首.

另外,在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当中,不仅可以学到孔子、荀子、朱熹等古圣先哲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理念,而且可以学到很多中国古代教育家的优秀品德,从而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树立产生积极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论语》中孔子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及“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及教育中“身教”的重要意义.又如通过《礼记·学记》的学习,从中领会教学相长的思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另外,古代师生之间交往的佳话如孔子对学生的接济、对生病学生的探望,以及朱熹带病教学等典故也都可以在专门的师德课程之外引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师德教育.

注释:

①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42.

②袁行霈.国学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③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94.

本论文系通化师范学院院级教研基金重点项目“国学基础类课程在高师院校中的教育价值及开设方式研究”(JY20120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