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歌舞艺术的宗教功能考察

点赞:28301 浏览:1310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艺术与宗教的关联从它们产生之初便客观存在着了,因此考察艺术必定不可忽视宗教,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对羌族歌舞艺术的考察.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其歌舞艺术以其深刻的文化、厚重历史积淀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也包括了宗教元素.从宗教功能的角度来说,羌族歌舞艺术承担着普及宗教观念、渲染宗教气氛、传承宗教文化这三个主要方面.

关 键 词:羌族歌舞艺术宗教功能

一、羌族歌舞与宗教的关联

羌族歌舞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十分有特色的艺术.近年不乏学人对其作深入研究.不过,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停留于羌族的“多声部民歌”这样的艺术问题本身,因为这样一来.本来同样应受到重视的羌族艺术在其社会行为中的功用问题便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如果忽略了艺术的功用.那么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实质上也只能是误解或者费解.马克斯?韦伯认为:当“艺术变成具有越来越自觉地被人所掌握的独立存在的价值的世界时.艺术就接管了救世的任务,而无论对此作什么解释.它使人超脱日常生活的例行公事,特别是超脱理论上的实践上的理性主义的日益增强的压力”.艺术与宗教,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具有同源性,它们如同双生儿一般互相关联着.羌族歌舞艺术显然也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它的背后往往存在宗教的身影.


羌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司马迁曾说:“大禹兴于西羌”.据说羌还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自称“尔麦”、“日玛”、“日麦”.古籍中也称作“西羌”或“西戎”.羌族在厚重而悠远的历史中为我们遗留下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就包括羌族独特的民族民歌和舞蹈.

羌族歌舞艺术的宗教功能考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宗教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羌族民歌体现了羌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在羌族,无论男女老幼都有一副善于歌唱的好嗓子.羌族人民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许多别具一格的歌谣,无论是劳动生产、婚丧嫁娶,还是宗教祭祀、节日聚会,都离不开歌曲.显然,羌歌已成为羌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因此羌族歌曲可以分为:劳动歌、爱情歌、仪式歌、节令歌、礼俗歌等.其中最能体现宗教功能的还是仪式歌.

当然,羌族人民不但能歌,而且善舞.羌族舞蹈往往是一次族群的集体活动.很多舞蹈都以村落(族群)为中心,以群体性的面目显现.羌族的舞蹈艺术往往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舞蹈行为所蕴含的符号体系总是暗含着村落与某个族群独有的文化与历史的记忆片断.羌族舞蹈主要包括:“布兹拉”、“萨朗”、“哟粗布”、“克西格拉”、“巴绒”和“哈日”六大舞组.其中“布兹拉”主要是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中.

尽管羌族有不少诸如祭祀、还愿、求雨、占卜、丧葬、驱魂辟邪以及各类节日、春耕秋收等活动都有受到羌族宗教的影响,然而,如果继续追问宗教是以何种形式得以依附到这些社会活动之上,最终必然会是让我们把落脚点归结到羌歌与羌舞上面来.“在羌族的表演艺术中,歌舞戏曲与祭祀是表达其自然崇拜与宗教信仰.并具有民族艺术特色和宗教文化色彩的文艺表演形式.”

歌谣与舞蹈都是少数民族人民表达生命的一种重要而且直观的表现形式,可以说他们其对其生命意义认知的最为直接、原始、自然的述说.因此,考察羌族歌舞的宗教功能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羌族歌舞的宗教功能

(一)普及宗教观念

宗教观念是宗教信仰的前提,也是宗教的核心.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宗教观念,那也就没有必要进一步谈信仰了.因此对于宗教来说,普及宗教观念是首要的任务.由于羌人自古好巫的特点,羌族的宗教信仰还较为原始,他们崇尚万物有灵.因此造就了羌族的宗教观念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多神崇拜,其中主要是崇拜自然和崇拜祖先.

首先,从“羌”这个字来说,能够找到羌族的第一个神灵崇拜,也就是“羊”的崇拜.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族对羊也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历史上,羌族素以善养羊著称.“羌族先民在牧羊的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被逐渐地神圣化.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独特的自然崇拜——羊图腾崇拜.”羌族有一种名叫“老羊歌”的舞蹈.这个舞蹈很好地将羌族羊崇拜的宗教观念普及了.跳此舞者一般手持木棒或者挎着鼓,穿着无领老羊皮袄戴着羊角帽.俨然羊的装束.直观地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羊的崇拜.

再则,羌族极为崇拜自然.这反映在他们为自然诸神的崇拜.“自然界诸神主要包括天神、地神、火神、山神、树林神和牲畜神等”.比如天神“阿爸木比塔”是最高的神,传说就是他创世造人的.“在阿爸木比塔之下,有造天的神公木巴瑟,造地的神母如勿瑟:有掌管人间婚姻大事的女神俄巴巴瑟,有掌管人间投生大事的男神智比娃瑟:有火神蒙格瑟:有风雨神喝都:有管理百鸟禽兽的山神:有管理土地和庄稼的青苗神:有管理牲畜的羊和喝牛王神等.”通过羌族歌舞的艺术加工,羌人将这些神灵的传说制成歌曲传诵.比如每逢重要节日或仪式.羌人都要请端公演唱一段叫作《木姐珠与热比娃》的经文,这段经文记载了羌族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主人公也就是“木姐珠”与“热比娃”.他们被视为羌人的始祖.端公通过演唱这段经文以歌颂祖先、教育后人,不但有利于增强羌人的凝聚力.还有利于羌族多神灵崇拜这一宗教意识的宣传.

最后,羌族人民还在家中供奉包括祖先在内的家神,如端公家里供的“猴头祖师”,以及各行业供奉的祖师神.尽管羌族信仰、崇拜着如此之多的神灵,然而这众多神灵几乎都没有偶像,全部都是以白石作为象征,供奉于屋顶、神龛等各种神灵存在之处.这也是羌族民间宗教的主要特点.端公带领羌族民众颂唱经典往往是挑选在一些宗教祭祀、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活动中.这样的活动一般都能很好地实现群众聚集的效果,这也为宗教观念的普及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和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营造宗教氛围

羌族歌舞艺术是迎合了本民族文化风格的.它反映着羌族人民自己的民族历史、习俗、生活和性格,因此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羌族的文化标识,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量,这种力量宗教氛围的渲染至关重要.羌族歌舞多起源于祭祀,多是与自然崇拜有关的一种祭祀风俗舞,多是由“释比”(即端公,羌族民间非专职祭师,也是羌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主持,被统归为巫舞,端公一边跳巫舞的时候常会一边演唱《坛经》.《坛经》分为上中下坛三个部分.演唱时会根据法事的性质而选择不同的内容.“一般来说,上坛是神事,如庄稼收获后举行谢天还大愿等法事时.则须演唱上坛经:中坛为人事,如打太平保护以解秽、镇邪、招财进宝等法事时,唱中坛经:下坛是鬼事,如举行赶鬼驱鬼、招魂超度等法事时,端公须唱下坛经.”

比如,在羌族最为主要的宗教活动——祭祀中,最必不可少环节便是一种歌舞——“羊皮鼓舞”.在羌族南部方言里“羊皮鼓舞”又被称为“布兹拉”,是羌族宗教、社会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舞蹈形式,曾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羊皮鼓是“释比”的重要法器,羌语称之为“布”(即鼓的意思).“羊皮鼓深约五寸,直径约一尺五寸,略呈椭圆形.鼓腔内有一握手的横木,还有一个小圆圈,单面蒙羊皮,白皮有小乌点为佳,用麂子皮作皮线绷在鼓沿上.牵系于小木圈内.鼓内还系有一对小铜铃,击鼓时隐隐能听到丁丁之声.”鼓铃声时而跳跃,时而沉稳.时而粗犷,时而优美,富有很强的感召力.“释比”敲击着羊皮鼓作法事的并吟诵经文,也就是《坛经》.根据祭祀活动的不同类型,羊皮鼓舞也被区分为各种形式,有独舞、对舞、集体舞等,在上坛和中坛的祭祀活动中.主要是跳对舞和集体舞.而独舞主要用于下坛的占卜和驱魔活动.

又比如一种叫做“曹盖”专门用来驱鬼辟邪的舞蹈,这种舞蹈的主持被称为“各部宗神”.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各部宗神起舞时都要戴羊角帽,反穿羊皮袄.扎一大羊尾,持牦牛尾而舞,仿佛是在用奇异的装束吓退邪灵恶鬼.

(三)传承宗教文化

在我国西南地区,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聚集着我国30多个少数民族,如此高的民族密度,不仅在我国堪称第一.即便放眼世界也是绝无第二,复杂的地形、险峻的地势,封闭了这些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的同时.也为该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成长提供了沃土.羌族就是这个地区主要的民族之一.由于该地区的杂居特点.使得羌族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羌族的宗教文化亦是如此,羌族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不仅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重要一脉,更是我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代表.

但是,羌族没有文字,只有本民族的语言,羌族的民族文化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的,这一方面使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非常丰富与多样.另一方面也使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零碎与碎脆.长期从事羌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的周毓华教授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一文中列举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三大困难:“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承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经过2008年的汶川“5·12”大地震,羌族主要聚居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创,独具特色的羌族文化遗产遭遇雪上加霜,全面拯救遭受巨大损毁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继续并重现辉煌,迫在眉睫.

羌族的歌舞恰恰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显示了其优势,这也与羌族文化传承的特色不无关联.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文化传承主要依赖于端公口授,端口又主要凭借着歌舞的形式.借聚会之际才使许多民俗得以存留至今.另外,在历史上,羌族曾有一段民族发展的血泪史.除了对抗艰苦的自然条件以外,还要面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以及应付频繁的战事.“为此,作为羌族至高无上的宗教传播者.便利用舞蹈方式,以传播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使羌族宗教舞蹈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巨大作用.”比如,羌族有一个重大的文化活动——羌历年,过羌历年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便是跳“锅庄”.这种舞蹈是一种团体歌舞,又称“沙朗”,以轻快、热烈而著称,是一种具有浓厚游牧生活特色,进行祭祀性和娱乐性的歌舞.显然,羌历年这样的民俗文化如果没有歌舞艺术的支撑,很难传承下来.目前,羌历年已被认为是阿坝州藏、羌族共有的一种地方文化.

羌族歌舞承载着传承羌族宗教文化的使命,这一点是最为显而易见的.音乐是宗教的原诗,有了音乐,羌族的宗教文化才得以“诗意地栖居”在羌族文化的屋椽之下,而舞蹈则是这原诗的“韵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羌族歌舞是羌族宗教文化得以立足并传承的两个有力支点.

结语

羌族歌舞艺术与羌族历史一样悠久.在羌民族数千年的文化遗产中占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扎根于云中羌寨,不仅为本民族人民所喜爱,也为其他民族人民和中外游客所钟情.然而,由于羌族这个民族的特殊性,他们的歌舞艺术也必然与众不同.羌族歌舞必将承担一些艺术以外的文化功能,尤其是宗教功能.研究羌族宗教可以帮助我们从精神层面理清羌族与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而这一切都应当从羌族的歌舞艺术着手.我相信,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羌族歌舞艺术必将成为一块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