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改革刍议

点赞:10221 浏览:362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国内高职院校的非艺术类摄影基础课程改革存在套用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艺术的情况,在非艺术类专业摄影课程课时少、学生艺术素质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阐述该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利弊,提出兴趣教育,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

关 键 词: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兴趣改革素质教育

一、非艺术类专业开设摄影课程的教学情况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非艺术类专业中,很多学校开设了《摄影基础》课程,如与工民建相关的专业,旅游怎么写作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的课时少,有的作为选修课,处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边缘课程的位置.为了上好该课,一些任课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教材选用、课程目标及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轻重、实践场地硬件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有以下几种趋势.

1.摄影基础课程教材的选用偏重新方法新技术.

有专业教师认为,随着摄影器材的不断更新与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电子元器件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与数码科技产品的不断普及,应该着力进行摄影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改革,教材中应及时提供最新的学科和技能知识,增加实验项目.如:图像处理、影像编辑、数码照片修饰等,并及时补充最新的影像发展信息,从而使社会需求与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接轨.

2.在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偏重于实践.

有专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传统摄影教学的基础上,改变《摄影基础》以往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调整课时的分配;坚持以传统摄影知识为基础,以数码摄影操作技术为学习重点,将数码摄影实践部分的课程比例加重,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创新需要.

3.教学实践设备与实践平台建设偏重于加大专业设施的投入.

有的摄影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大实验设备的投资力度,只有保证摄影硬件设备更新与发展才能保证学生摄影实践能力与摄影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通过加强学校摄影与摄像、多媒体、广告等实验室资源建设,拓展学生自主实验的资源,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各种资源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能力.他们认为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的实践平台建设只有通过加大学校的专业硬件建设,为学生搭建自主实践,相对独立的操作平台,才能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4.师资的建设偏重于专业性,对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不够.

有教师认为加强高职院校摄影师资队伍建设,就应该坚持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理念.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国际性的,不分国界、肤色和语言.因此要不断提高摄影教师的素质,应使教师全方位了解世界摄影的尖端知识、技巧和方法.要更新理念并灵活运用先进思想,渗透于教学,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实现我国摄影教育与世界摄影教育的接轨.应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外培训,参与国际教育论坛、学术研讨班,并以此为任课教师主要知识更新的手段.

综上所述,国内高职院校的非艺术类摄影基础课程改革中存在套用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情况,这样的课程改革后,在非艺术类专业摄影课程课时少、学生艺术素质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教学,一般采用专业摄影教育的经验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缺乏艺术基础的学生来说并不合适,这类学生艺术素质与理论基础相对较差,通过较少的课时很难学到专业的技术,同时因为轻视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经验式教学方法不能达到科学的素质化的摄影教育目的.

我校在现有非艺术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质较差,学时短,使用的教材与时代脱节,实践器材跟不上发展的要求等诸多问题,组织摄影专任教师及人文素质、公共艺术教育等相关教师进行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结合南通职业大学和其他高职院校实际,精心选择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有关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典型案例,组织交流并用成熟的经验、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反馈修改完善,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通过研究国外高等职业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的资料,我们发现,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在国外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通识教育部分都引入了摄影基础课程.欧洲的重点大学大都设有与摄影相关的基础课程.摄影文化在其常规国民教育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在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类课程安排上很注重人文内容的讲授.他们通过俱乐部制等方法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艺术性、现代性”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保持前沿创新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教学的改进措施

结合高等职业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低下的基本状况,以及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应试教育大背景,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非艺术类《摄影基础》应是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随着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数码摄影器材与技术逐渐普及,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入手,改变仅以学习器材使用和基础理论及专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现状,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及摄影技术和摄影内容的社会性、艺术性,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并能完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社会性、艺术性的课程作业.课程改革应该着重研究以下方面.

高等职业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改革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摄影基础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教材实用性与适用性.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编制具有高职特色的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教材.可以组织摄影教师自编,教材的编写应在素质教育框架的基础上,以鉴赏吸引学生的兴趣,注重教材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教材应难易度适中,既便于教师在较少的课程时间内达到通识性的课程目标,又保证有一定的延伸性知识,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课程结束后继续学习.

2.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应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学习基本知识点外,还应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更多的摄影艺术欣赏、鉴赏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将实践的作业尽量安排到课余的活动课程中去.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在课后安排模拟性练习,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完成的作业,并组织合作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教师点评以鼓励教育为主,以此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在网络平台的相互评判及教师的审美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准,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甚至终生学习的目的.

3.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实践器材配置与作业交互平台建设.

按课程难易要求对器材需求分类,逐步完善硬件投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整合优化摄影硬件设备资源.针对硬件配置的淘汰周期短的特点,可以多用学生的手机、自动相机训练构图、色彩、光线等基本课题.采用逐步完善的办法,根据每年的淘汰率,不断增加先进的基础设备.同时,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利用合作企业的专业摄影设备,对一些专业的灯光或器材,分组分批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实践训练,缓解学校在该课程硬件投资上的压力.

4.建设以继续教育为抓手,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的师资队伍.

以继续教育为抓手,加大双师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由学校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进社会锻炼实习,亦可聘请摄影专家或商业摄影师来学校任课.鼓励专职教师承接社会性摄影课题,或在授课之余参与商业拍摄,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避免教师的专业技术与时怎么发表展脱节.

通过美育、人文素质及公共艺术等多方位的艺术讲座、艺术培训等手段,开阔教师的视野,增长摄影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横向关联.摄影基础课纳入通识教育的范畴,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教师来说,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同样重要,需要教师从各个层次丰富知识,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通过以上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与摄影教育中的理论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在课程中除讲授最基本的名词与基本的技能外,将时间多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由兴趣学习法引入模拟学习法,再介入小组合作学习法,最后至项目学习法等诸多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终生学习的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要将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教育办出特色,应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兼顾个性发展,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艺术素质的学习与技术基础的学习完美融合,使学生产生兴趣,打好知识基础,通过动手实践、结合专业、自我设计、怎么写作企业等方式使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感到满意.从而培养出有一定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