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思想与小学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点赞:18908 浏览:827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儒家教育思想以德育为主要内容,日常生活化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特点.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小学德育教育要坚持人性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知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关 键 词:小学德育教育儒家德育思想生活化

“原有的学校德育模式,即以社会为本位,教师为主体,以德育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灌输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方式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1].以德育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有一定必要性和可取性.小学德育以学生为主体,课程的设置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为目标.小学生尚未成长为完全独立的个体,对父母、师长、朋友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家庭为主,其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小学生这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德育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性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一、儒家德育教育思想的日常生活化

中国传统教育以学为主,即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大思想家孔子,以‘仁’为核心,从不同角度对‘仁’的涵义作了阐明,从而构成了以克己、爱人、忠恕、孝梯、恭、宽、信、敏、惠及刚、毅、木、呐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思想体系”.[2]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3]

子夏教学以小学为主,“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4]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融入君子之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皆蕴含大道理,故道德教育无常形.中国传统的儒学,以礼为支撑.礼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方面,以礼见仁,通过礼可见其性情与道德.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曾子把以忠、信为主的道德规范融入日常生活中.孔子特别看重“孝悌”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故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的教学理念里,文的教学放在道德教育以外的次要位置.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以致影响到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教学.汉代教育,以忠孝为主.汉代取士以察举为主,而察举内容以忠孝为主.故汉武帝以来多忠孝之士,烈女、孝妇、孝子都是这一教育理念的产物.宋明理学讲知行结合,慎独、知行结合、坚守三纲五常等都是道德教育的产物.

中国传统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主,同时中国语言的隐喻特点和中国民族含蓄的性格,使得中国教育以微言大义的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为主,并与教育的生活化相结合.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6]

面对宰我的责问,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血缘关系之上的亲子之情引导之,以情感之.三年之丧“这一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7].道德的日常生活化,即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8]

世间最高的学问蕴含在民间,人心,“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的学问是不断发展变化,而不仅仅存在于书本.

总之,儒家在德育方面坚持以“六经”为主要教材,志在培养人们的“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品德;日常生活化为儒家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它不是远离世俗的教会教育,也不是政治化威权奴化教育,而是含有默默温情的生活化教育.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关于德育的定义,素来有两类不同的理解:一类是大德育,即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德育观念,它是与学校智育、体育、美育相对应的概念,另一类是‘小德育’,即道德教育,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相对应的概念”[9].

大德育观念的提出,可见德育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德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不仅仅要在学校教育中展开,更应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内在地具有社会性,道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本质上是实践性的,离开实践把握道德的内在本性是不可能的.道德教育在实践中要挖掘人的内在德行,规范人的行为.“道德教育最终目的在于使个体通过外在的教化而完全内化为普遍性或实体,成为自觉希求普遍性的道德主体”[10].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在《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到:“教育以活动课程为主,受教育者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现代美国的教育在杜威教育理念下走向成熟,“在美国很多学校除了开设《公民》教育课等德育课程外,很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如建筑学、遗传学等专业的学生,要求考虑其工作的社会与影响.同时,在美国的德育理论中,还有一个常见的概念——‘隐蔽课程’.它是与‘显著课程’相对应的,指用不那么明显的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使学生无意识地获得经验的一类德育工作方式.像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文艺演出、教育工作者的示范作用及具有教育作用的校园文化结构等,都属于隐蔽课程的具体形式”[11].小学德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应用在德育课堂,更应该扩而广之,语文课堂、数学课堂、英语课堂、音乐课堂、体育课堂、班主任教学都要融汇其中.

小学语文教材以趣味性、形象性和生活化为主要特点,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李绅的《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诸如此类都是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贯穿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欣赏诗歌的同时受到心灵的熏陶.

音乐教学,乐由心声,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人的真情,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音乐的旋律和情感本身就是感化、德育的存在.

体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磨炼坚强的意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足球、篮球等团队协作的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互相沟通、积极合作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培养良好的德行.

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课余生活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生活及人际交往关系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应在卫生活动、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拔河比赛、社团活动等各项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并积极的、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各项公益活动,例如互帮互助的爱心行动、捐赠衣物玩具怎么写作西部的爱心活动等,以便小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受到德育教育.

教育即生活,道德教育应该走向课堂,走向社会.在家庭生活感受爱的温暖,在朋友的交往中修养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熏陶自己.现代网络技术普及,手机的广泛应用,网络在道德教育中也起重要作用.电视、网络、报纸能媒体的宣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行.公益广告的宣传,公益电影的免费放映,网络电视的价值导向的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道德,不仅仅是利他的,它也应当是有利于行为主体的也应该是自利的,自利性是道德范畴存在的一个基本特征”[12].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道德价值的实现总是以生命存在本身为前提,道德教化理当尊重个体生命存在的正当权利.尊重个体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基本需要和正当的满足”[13].

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原则,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践行道德的价值、修养自我.王阳明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小学德育教育要坚持人性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知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7(6):137.

[2]秦英君.中西德育德育思想之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6):102.

[3][宋]朱熹.四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90.

[4][宋]朱熹.四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

[5][宋]朱熹.四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48.

[6][宋]朱熹.四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81.

[7]李泽厚.美学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31.

[8][宋]朱熹.四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92.

[9]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9.


[10]许敏.道德教育的人文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39.

儒家德育思想与小学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德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1]洪兰贞.中西结合找到德育良方[J].兰州学刊,2007(6):138.

[12]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6.

[13]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