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理期刊编辑问题管窥

点赞:25433 浏览:1181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音乐编辑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涉及期刊、著作的编辑、出版,各类音像作品的编辑、传播和音乐节目制作等诸多领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征.文章针对我国音乐理论期刊现状,重点探讨了办刊各环节所应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份优秀的音乐理论刊物,应该做到以“创新精神”锻造特色期刊、以“问题意识”指导选题组稿、以“同行三审”严把学术质量、以“传播理念”组织编校出版.惟其如此,才能使音乐理论期刊真正成为推动音乐学术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关 键 词:音乐编辑学;音乐期刊;特色办刊;选题组稿;同行三审;编辑原则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3)04003606

音乐编辑,是根据一定社会文化需求,对“音乐产品”(如录音、录像、乐谱、学术论文等)进行选择、鉴定、整理、加工、出版、发行,使其以完备形态呈现于受众的过程.音乐编辑的成果形式直接表现为音像制品、传媒节目、图书、期刊、报纸等载体,是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音乐编辑学即对音乐编辑的对象、方法、目的、意义、历史与现状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涉及期刊、著作的编辑、出版和各类音像作品的编辑、传播等诸多领域,具有较强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征.

早在1987年,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第1期便列出“音乐编辑学”栏目,成为较早明确提出该学科建设的音乐理论期刊;1994年,西安音乐学院开设“音乐编辑学概论”课程;1997年,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再次发出“倡导音乐编辑学研究”倡议,对音乐编辑学的作用、意义和研究内容等问题作集中说明,并开辟专栏予以探讨.①2001年《中国音乐年鉴》刊发的蔡际洲先生综述《一个悄然兴起的研究领域——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编辑学研究》,在系统梳理音乐编辑研究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该学科的定位,推动了这一新兴学科的完善发展.②

音乐学术论文,是音乐理论研究的重要“产品”形式之一.对其进行系统汇总、整理、编辑、出版等,是学术成果公之于众的重要形式,也是音乐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音乐期刊的发展,如果从李叔同创刊于1906年的《音乐小杂志》算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期间由于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音乐理论期刊在社会文化的颠簸中艰难前行,但总体呈现出“涓涓细流汇江海”的发展趋势.③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类音乐理论期刊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无论刊载论文数量、理论研究深度还是学术领域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呈现出名副其实的“知识爆炸”局面.面对当下每年数以万计的音乐学论文流通量(包括撰写、答辩、投稿、发表等),音乐理论期刊如何在大学术环境中生存,进而以自身努力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学术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是每位期刊编辑人员难以回避的问题.本文仅就音乐理论期刊编辑中涉及的期刊定位、选题组稿、论文评审、编校出版等问题,结合实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期望能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参考.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

一、以“创新精神”锻造特色期刊

音乐理论期刊要想在学界拥有一定影响,得到大多数同仁的关注和认可,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自身学术定位,创办出刊物的特色.当前全国十几家主要音乐理论刊物中,大凡做得比较好的,都有自身较为明确的定位和特色.例如,《音乐探索》对音乐教育理论的探讨(包括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大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对音乐文献学、西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和王光祈学术成就等前沿问题的关照;《音乐学院学报》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艺术》依靠各自音乐学院的理论传统,对作曲技术理论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关注;《交响》依托地缘优势,长期对西安鼓乐和汉唐音乐文化的关注;《黄钟》对以曾侯乙墓乐器为代表的古乐器特性和荆楚音乐文化的挖掘;《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关照等.这些专题依托刊物各自学术资源和地缘优势而设,无形中为期刊的定位和特色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那么,一本音乐理论期刊又该如何明确学术定位,办出自身的理论特色呢?有学者曾将音乐学术期刊办刊特色的形成归纳为三方面影响:一是地域条件,二是学术氛围和环境条件,三是编辑者的思想主导和学术素养.④这一总结无疑为特色期刊的创办提供了可循之途.笔者认为,音乐理论期刊的定位和特色,直接取决于办刊者的学术理念和创新精神.集优秀音乐理论家和编辑家于一身的期刊负责人,如能充分依托主办单位的学术资源,在全面把握音乐学各领域现状的基础上,秉持学术研究的创新精神,敏锐抓住当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力求使刊物对学术研究有所补益,期刊的定位与特色自然得到明确.我国卓越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对期刊特色与编辑工作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曾有如下论述:“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的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或特色;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⑤

如同学术论文必须要有创新观点一样,一份音乐学术期刊的创新精神,也是其在学界立足的根本,是系统整合包括自身传统、学术资源、地域文化等因素在内的核心力量.以创办于1985年的《中国音乐学》为例,该刊与其他兄弟刊物相比虽然创刊较晚,但却能够以其独特的个性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众多音乐理论期刊中的佼佼者,其中之因与办刊者清晰的学术定位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密不可分.诚如有学者所论:“在过去20年里,《中国音乐学》已成为许多学术事件的引航者,引发了一系列的学术争鸣和思想、观念的撞击,特别是在80年代以来的思想解放过程中,《中国音乐学》敢于把许多有争议的话题公开发表,为音乐学界学术思想的活跃提供了一个高起点、高质量的开放性平台,在保障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捍卫知识空间应有的独立性方面,彰显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为学术刊物摆脱旧有模式提供了例证.这恰恰是《中国音乐学》最突出的学术品格.”⑥如今,《中国音乐学》正以“全面展示老一辈学者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中青年理论家风采、为学术争鸣提供平台、积极开展与海外学界的交流、及时反映国内外学者最新研究动态”为建设目标,为繁荣我国音乐学术研究而努力.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不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⑦学者治学需要与时代学术“预流”,音乐理论期刊的定位同样如此,这是锻造刊物特色的重要前提.办刊者若对音乐学领域的新材料、新问题茫然无知,只知奉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尾巴主义”,必将被时代潮流所抛弃.一位成熟的音乐理论家,除拥有扎实的学术基本功和优秀的创新才能之外,更需要对国内外音乐学术乃至整个民族音乐文化,拥有一种高远的志向和过人的识断,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在文化上有所建树.⑧音乐理论期刊要明确定位,成为中国音乐学术事业的担当,就需要以积极参与学术潮流的勇气和志存高远的学术境界,在传统与现代的学术交汇中找到自身的立足点,走特色化办刊之路,真正成为音乐学术发展的引领者和见证人.

二、以“问题意识”指导选题组稿

期刊的定位与特色,直接决定了每期的选题与组稿.一份音乐理论期刊虽然不能像学者那样,通过“撰写论文”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但却可以通过对栏目的设置和稿件的有效组织,策划选题重点、集中研究方向,传达办刊者的学术理念,表达对当前音乐理论研究的看法并引发理论界关注.这是特色化办刊必须坚持的做法,也是期刊充分利用自身有限资源,集中打造若干品牌专题或栏目,构建新的学术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具体说来,音乐理论期刊的选题与组稿,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栏目策划.在专栏和专题的选择上,应体现出灵活性,不必纠结于是否跨学科,而始终应把问题意识置于核心地位”,同时“构建以特色栏目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特色栏目的组稿不应盲目地只选择名家,而要找到最合适的作者,并培养其归依感,形成良性的互动”.“只有以特色化为办刊理念,以优质的编辑团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高层次的学术共同体为支撑,以科学的组稿、审稿和用稿制度等机制为保障,才能切实做好特色栏目,才能引领学术期刊走出目前的困境.”⑨

音乐理论期刊以问题意识为中心进行选题与组稿,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案例可举《音乐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刊组织了“随县出土音乐文物专辑”(1981年第1期)、“近现代音乐史学术讨论专辑”(1982年第1期)、“民族多声部音乐研究专题”(1982年第3期)、“音乐史学方法论专题”(1985年第1、3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专题”(1992年第2期)、“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专题”(1993年第1、2期)、“《乐记》研究专题”(1995年第1期)等,表现出编辑者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其中许多选题准确把握最新学术动态,有力地推进了理论研讨的深入开展.据有学者统计,上世纪后20年《音乐研究》类似的策划案例达10次以上,说明该刊已经形成一种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术研究进程的传统.⑩

音乐理期刊编辑问题管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为更好地配合期刊的选题与组稿,编辑部还可依托自身学术机构,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提升刊物影响力,打造学术品牌.《中国音乐学》在创刊之初,就以积极介入当下学术研究的勇气和热情,联合其他单位组织了“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座谈会”“全国通俗音乐研讨会”“当代音乐研讨会”、各个学科方向的“读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奖”等活动,开辟了“回顾与思考”“大学生研究生论稿”等栏目,将目光准确聚焦于音乐生活的现实问题,以带有前瞻性、鸟瞰性的宏阔学术视野,真正成为时代学术潮流的领航者.为扩大中国音乐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中国音乐学》还策划出版了英文版,主动与海外学术界沟通交流.这些举措对当时国内音乐学界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B11

应该承认,从当前音乐理论期刊的选题、组稿和栏目设置来看,虽然“特色化办刊”已成为大家公认的理念,但真正形成或始终保持自身特色的刊物却是凤毛麟角,甚至远不及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这固然与当前出版管理体制和大学术环境相关,但直接原因则是编刊者缺乏鲜明学术立场和高远学术情怀,对当下音乐生活和薄弱研究领域关照不足,对音乐学各前沿问题缺乏清晰认知,对新学人和新兴学科扶植不够等因素使然.诚如陈荃有先生所论:“反观今日的音乐学术期刊,这种主动办刊、引导性的办刊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刊物在被动维持,甚至已经变成定期‘论文集’,沦为教师评定职称的‘敲门砖’.这种状况虽然与目前不尽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审体系有关,但也不能说与我们办刊人的奉献不足、随意放手、策划缺位无关.”B12音乐理论期刊理应站在学术最前沿,引领和把握学术发展动向,而前提就是编辑者对音乐学各领域有透彻了解,对学术发展前景有敏锐的洞察.如果每种音乐理论期刊都拥有“以学术成就兼济天下”的胸怀,充分表达对音乐文化的深刻见解和对未来学术发展的热切期盼,“千刊一面、选题重复”的现象将不复存在,期刊的明确定位和理论特色也便彰显出来.


三、以“同行三审”严把学术质量

严格高效的论文评审制度,是期刊高水平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从目前我国音乐理论期刊的运作情况看,论文审核方式大致可分为“主编审核制”和“三审制”两种.前者即期刊来稿能否发表,全部由主编一人审阅决定.这种审稿方式具有效率高、时间短等优势,但由于主编专攻的研究领域有限,审稿中难免存在学术盲区,加之个人学术偏好、主观情感、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牵扯,刊发论文的质量很难得到充分保障,无形中降低了刊物的学术质量.国外同行对此类刊物的学术认定,同样是比较低的.“发表于这类刊物上的文章不被视为主要的学术成果,只被认为是与篇幅较短的书评和已宣读而未出版的学术会论文属于同一类型的次要成果,在评定研究成果、评职称、晋级、求职时分量很轻.”B13

相比“主编审核制”,“三审制”由于增加了若干审核门槛,论文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当下我国音乐理论期刊中,所谓的“三审制”实施情况也不尽相同,仍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可称为“传统三审制”,这是明确写入我国行政法规的出版审核制度,1952年在《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中首次提出,之后在历次法规调整中不断予以认定.1997年公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这种三审制操作方式有清晰表述,简言之即“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其目的旨在对稿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倾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等方面做出评价”.B14从相关法令规定可以看出,传统三审制基本是一种在出版社或编辑部内运行的审稿方式,带有较强逐级申报的官僚色彩,审稿目的首先侧重于思想政治把关,学术质量判定并非审核稿件的唯一标准.这种新中国成立之初从苏联引进的审稿模式,其“理论渊源——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都发表于无产阶级革命期间,革命年代与和平年代的方法一定有重大区别.因此,不检测思索地机械搬用战争年代的办法,无疑是不合适的”B15.三审制的第二种类型,即“同行三审”制度.这种制度源于15世纪诞生于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同行评议”制度,1752年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将其正式引入学术期刊审稿.B16同行三审的具体操作有多种方式,如“盲法审稿(blindpeerreview),匿名审稿(anonymouspeerreview),双向匿名审稿(也叫‘双盲审制’,doubleblindpeerreview,DAPR),匿名的、外部人审稿制度(anonymousoutsiderrefereeing),单盲法审稿(也叫单向匿名审稿,singleanonymouspeerreview),实名审稿(realnamesystem),公开审稿(openpeerreview),量化审稿(quantizingmanuscriptproof),预审制度(preliminarypeerreview),顺序审稿法(orderreviewmethod)等等.这些方法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同行审稿制度为基础的,本质上都是同行审稿的延伸和具体化.”B17

下面以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双向匿名审稿”为例,说明同行三审制度的具体操作方式:

(1)编辑部在编辑部主任和业务副主编主持下,初步审读、筛选所有来稿;

(2)编辑部在初审基础上,将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稿件作匿名处理,交付与论题相符的专家审核,请专家给出翔实审稿意见;

(3)编辑部接到专家意见后,与作者沟通稿件完善、修改等事宜,将专家意见作为论文能否刊用的重要依据;

(4)在主编主持下,编辑部根据刊物选题、栏目设置等情况,对所有拟刊用稿件作集中刊发安排.

“同行三审”中参与审稿的学者,可以期刊编委或主办单位科研人员为主,同时也要考虑适当聘请编委之外专家,不断构建更为广泛的学者资源库.

相比其他方式,“同行三审”由于突出了“学术”在审稿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极大地削弱了非学术因素对期刊的影响,确保了刊载论文的质量,是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普遍采用的审稿方式.目前国内一些较重要的社科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地方志》《清史研究》《文学遗产》等,都已公开宣称实施“同行三审”或“双向匿名评审”制度.相比之下,音乐学术领域的十几家重要刊物,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却不多见.与国际知名音乐学术期刊(如学界公认的刊物Ethnomusicology,其撰稿人、评审者、读者都是国际范围的,期刊也因此拥有数量庞大的审稿专家档案库)相比,我们在审稿制度化建设层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保障“同行三审”正常运行的良好学术环境也亟待净化.

四、以“传播理念”组织编校出版

如本文开篇所论,音乐编辑本质上是对包括学术论文在内的“音乐产品”进行鉴定、整理、加工、出版,使其以完备形态展现于世的过程.“在社会音乐生产体系中,音乐编辑处于音乐传播生产环节的重要位置.所有的音乐文化形态,如知识观念性的音乐文化(文字语言组合),艺术形象性的音乐文化(音符语言组合)等等,都将经过音乐编辑这一关键性环节进入社会.因此,音乐编辑环节,是联系音乐家(引者按,包括音乐学家)与社会的枢纽.”B18音乐编辑活动的传播本质,直接决定了音乐期刊编辑、校对、出版等环节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以最为明晰、简练的文本形态,以最有利于学术传播的媒体形式,展开文稿的后期编校与出版.

编辑与校对是对原始稿件的再加工、再提升,它决定着论文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由于编校的最终目的是更为高效地传播学者原创成果,具体工作中必须首先把握两个前提:其一,维护作者原有论点,不可随意更改.即或审稿专家对原作有修订意见,责任编辑也要务必与作者沟通,共同完善文稿;其二,保持原作文风,彰显学者个性.每位成熟的音乐理论家都有自己的学术语言和表达习惯,期刊应鼓励学者彰显个性,将自身打造成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在坚持以上两原则的基础上,编辑对文稿的逻辑结构、史料运用、文字表述等方面的不足,可与作者沟通作进一步修改.这些问题在知名文史类期刊中可能并不突出,但对音乐理论刊物而言则并不鲜见.“由于音乐领域的行业特点和历史原因所使然,从业者的文化根底偏弱、驾驭文章和文字的能力有限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样致使刊发的音乐类学术论文的写作和编校整体水平欠佳.”B19音乐理论期刊编辑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真正肩负起编辑的责任,字斟句酌,惜墨如金,确保文稿以“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的清新面貌问世.当下一些音乐理论期刊实行每篇文章责任编辑制度,是对编校工作的有效督促.高水平的编辑工作,一方面能确保所刊文稿质量,同时也可缓解刊物版面压力,在有限篇幅内为更多作者提供平台.从这种意义上讲,每篇论文的责任编辑实际都在与作者共同参与学术创新.

此外,引文、注释、谱例、图片、版式、封面、彩页、印刷、装订等出版形式,同样影响着音乐理论期刊的流通和传播时效.一般说来,这些格式尤其封面、装订、版式等,是决定期刊外在面貌的重要因素,一经确定便不轻易更改,以便在读者心目中形成特定的期刊风格.另一方面,期刊的引文、注释、版式设计等,也要充分考虑到中文阅读的传统,不可盲目“与国际接轨”照搬外文期刊格式,或一味追求“载文量”而致使字体小到难以辨认的地步.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界仍未达成共识,有待于科研机构与音乐院校携手,共同创建出一套中文通用的音乐论文规范体例.

五、未结束语:音乐理论期刊,任重道远

以上所论四点办刊感悟,可说是编辑界的老生常谈,并无多少新意.但之所以老调重弹,原因就在于这些看似普通不过的道理,在我们的音乐理论刊物中却是如此缺乏,甚至连最基本的要求都难以达到.据笔者对“十一五”期间中国知网(ki)所收论文的不完全统计,各主要音乐理论期刊共计发表论文四千余篇,论文数量持续攀升,写作水平有一定提高,学术规范得到一定程度重视,显示出音乐学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的局面.“然而,由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国家奖项、职称等评写作度的弊端,以及学术期刊管理体制的混乱,导致学术腐败现象仍屡禁不绝.毫不夸张地讲,本时期已发表的音乐学论文中,几乎60%以上为‘应景’甚至‘抄袭’之作,真正在学术上有新意、有创见的好文章数目寥寥.如此大量的学术垃圾被不断制造,已成为音乐学科建设中的严重问题.”B202003年4月,音乐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光明日报》文艺部等媒体曾举行“学术道德建设问题”座谈会,《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等16家期刊发表“联合声明与建言”.但时隔多年,学术抄袭和查重行为却依然泛滥,并未得到有效遏制.B21当前音乐理论期刊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局面,既有整体学术环境恶化和音乐界痼疾的侵蚀,也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如职称评定、科研考核、期刊管理等)的影响,更有期刊负责人、编辑者自身的原因,可以说并“非一日之寒”.B22笔者深知,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见效,也绝非一介音乐刊物编者所能左右.然而,作为一名音乐理论期刊编辑,只要我们在其位一天,便应该“谋其政,尽其职”——拿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坚守为音乐学术发展尽力的自律信念,不断为音乐学界提供创新智慧之源,使承载着我们工作与梦想的刊物,真正成为推动音乐学术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至少,当我们多年后扪心自问曾经的编辑生涯时,能够坦然对自己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中国的音乐理论期刊,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朱婷

注释:

①《黄钟》编辑部:《写在前面——倡导音乐编辑学研究》,《黄钟》,1997年第4期,第34页.

②参见蔡际洲《一个悄然兴起的研究领域——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编辑学研究》,《中国音乐年鉴》(2001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③参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文如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上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④参见李宝杰《音乐学术期刊办刊特色探微》,《黄钟》,2000年第2期,第3336页.

⑤雷群名编著:《韬奋论新闻出版》,学林出版社,2009年,第82页.

⑥范晓峰:《学术期刊的使命和音乐学家的成长——〈中国音乐学〉创刊20周年暨“音乐学研究在当代”学术研讨会综述》,《黄钟》,2006年第2期,第141页.

⑦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36页.

⑧黄翔鹏先生在评价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的历史地位时曾说,大凡“在文化上有所建树的人,根基在‘学’,施展在‘才’,作为才、学统率的关键则是‘识’”见黄翔鹏《律学史上的伟大成就及其思想启示——纪念朱载堉〈律学新说〉成书四百周年》,载《黄翔鹏文存》(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384页.

⑨康敬奎:《特色化:学术期刊的真正出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17日第440期.

⑩相关论述,参见马一飞《音乐研究五十年办刊特色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3132页.

B11参见范晓峰《学术期刊的使命和音乐学家的成长——〈中国音乐学〉创刊20周年暨“音乐学研究在当代”学术研讨会综述》,《黄钟》,2006年第2期,第141页.

B12陈荃有:《音乐学术期刊重待辉煌——有感〈黄钟〉创刊20周年》,《黄钟》,2007年第1期,第199200页.

B13杨沐:《再谈学术规范与文德文风》,《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27页.

B14《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令(第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7年26期,第1207页.

B15尹玉吉:《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与三审制比较研究》,《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第50页.

B16KronickDA.Peerreviewin18thcenturyscientificjournali.JAMA,1990,(10):13211322.转引自尹玉吉:《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与三审制比较研究》,《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第48页.

B17尹玉吉:《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与三审制比较研究》,《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第4849页.

B18曾遂今:《关于音乐编辑科学定位的思考》,《黄钟》,1997年第4期,第5页.

B19陈荃有:《音乐学术期刊重待辉煌——有感〈黄钟〉创刊20周年》,《黄钟》,2007年第1期,第199页.

B20李宏锋执笔,李玫修订:《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研究状况与“十二五”规划建议·音乐学部分》(内部资料),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B21参见李宏锋《2011年度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情况概述》,载于王文章主编《中国艺术年鉴》(2011年,上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414页.

B22仅以学术界颇受争议的“版面费”为例,1988年6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发出《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版面费的通知》.但时隔二十多年后的2000年,国家又发布《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2000年12月15日,新出图〔2000〕1699号),明确规定:“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直接或间接向作者(单位或个人)收费约稿.”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展开,逐步明确期刊走市场化、企业化之路,主管、主办单位不再向期刊拨付办刊经费.政策法规的左右摇摆,将纯学术刊物完全推向市场的改革,使国家“禁止收费约稿”的政令几成空文.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的十多年间,毫无疑问是许多期刊(包括一些音乐理论期刊)创收的“繁荣期”.一些人力挺版面费之举,认为发达国家一直将出版作为信息产业,以版面费弥补办刊经费不足已成国际惯例,无可厚非.也有人对此极力反对,将其视为滋生“钱稿交易”和“学术腐败”的祸根.版面费难题,在当下文化体制改革中何去何从,绝非三言两语所能道清.但无论如何,如能让办刊经费在阳光下运行,将期刊收支明细(包括版面费在内)公之于众,主动提请社会舆论监督,仍不失为当前因经费陷入窘境的音乐理论期刊的生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