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

点赞:33065 浏览:1553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人居环境,简而言之,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按照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建设的聚居场所.人居环境学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中国人居环境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不仅仅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更深切的是居和住本是人的重要部分.

【关 键 词】环境;居住;健康

【中图分类号】TU-026【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727-5123(2012)03-055-02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按照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建设的聚居场所.人居环境学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必须满足五大条件: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结合.

下面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设方面的认识:

1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及休闲舒适的农家乐等.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经济环境、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两方面的环境和谐关系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气候适宜、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质特点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注意建设项目的选址要求,防止生态污染及生态破坏.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多利用自然资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再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交货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1.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件传统等因素而定.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用人的思想来美化环境,就得把思想赋予人居建筑中,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置喷泉、检测山等.

2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而建筑作为人类对大自然一种最大的影响活动,如何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使人居建筑物与大自然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成为现代人居建筑中越来越重视的课题之一.

它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营造出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根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制定的“健康住宅建筑技术要点”,将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⑴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⑵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⑶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⑷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怎么写作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从而要求健康住宅要从源头抓起,对建设用地要求建立环境状况量化评估制度,评估建设用地环境状况对住区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以便在规划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达到住区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评估内容主要是:大气、水、声、光、热、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等.

3人居环境的历史变化及人居建筑技术要求

20世纪未,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观念也发生重大改变.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由于经济条件和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的居住条件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人者有其居”成为大家奋斗的一种目标,国家制定各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许多惠民政策,来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人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时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环境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3.1空气环境质量.

3.1.1住区空气应该清新流畅,清洁卫生,以确保居民的健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住区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严格限制.重庆建筑大学论文建议,考虑到我国目前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及混合型的特点,宜选取飘尘、SO2、NO2、CO作为住区室外空气质量指标.其标准值主要参考《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82)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技术措施是:⑴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住区的通风;⑵减少住区集中污染源的排放,对小锅炉、垃圾焚烧炉、污水处理站等污染源进行治理;⑶减少住区分散污染源的排放,要求汽车尾气和油烟机排放不超标,并易于扩散.

3.1.2室内空气质量对人尤为重要.人的一生中有7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而且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居室内度过的.如果室内空气受到污染,就有可能引起人体的各种疾病,为此采取较严的态度.健康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指标在国内新近陆续编制的诸多空气质量标准中,主要选自要求较高、可操作性较强的国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送审稿)》.

技术措施是:⑴在建筑设计中注意通风问题,门窗开启时有穿堂风,气流流向合理;⑵主要居住空间在密闭门窗时有新鲜空气补充装置,保证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洁净空气量和换气次数.新风量要求为30m3/人·h.特别是厨房,是污染源集中的地方,应通过竖向风道和通风设施,保证它的通风换气次数;⑶室内氡气有80~90%来自地基土壤,因此降低室内氡浓度的有效办法是经常开窗通风和建造防氡地基,密封室内的细小裂缝,堵住地下氡气进入室内的通道;⑷对装修材料,从无损健康出发,在新近颁布的10项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提出较严的标准要求.

3.2热环境质量.

3.2.1住宅室内热环境关系到人体的舒适性,基本上做到与WHO规定接轨.WHO规定是温度17~27℃,湿度40~70%.我们的指标是:冬季温度18~24℃,湿度35~60%;夏季温度24~28℃,湿度40~65%.⑴舒适性要与我国的经济水平相适应;⑵室内外温差超过10℃时,在夏天容易感冒;⑶在北方冬季,湿度高于60%技术上有困难,低于30%人很容易感冒;夏季湿度高于70%人也不舒适.

3.2.2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与室内热环境有直接的影响.我们所建住宅往往属于高能耗住宅,由于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差,导致采暖地区住宅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高达经济发达国家3倍左右,而舒适度较之却有很大差距.非采暖地区随着空调的普及,能源浪费也十分严重.为此,要求建立护结构隔热保温技术体系.

3.3声环境质量.

3.3.1住宅声环境是指住宅内外各种噪声源在住户室内对居住者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影响的声音环境.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

住区户外环境噪声标准基本上取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与ISO提出的标准相类似.ISO标准是,住宅窗前1m处35~45dB(A),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分别修正:晚上-5,深夜-10~-15,郊区住宅+5,城市住宅+10,主要大街住宅+15.

技术措施是:⑴采取绿化隔离带和声屏障等隔离措施,减少住区外界的各种噪声干扰;⑵对住区内产生噪声的设备合理处置来减少影响.

3.3.2我国住宅普遍存在着室内声环境质量差的问题,除有效控制楼外噪声外,要重视住宅本身的防噪声设计,合理选择围护结构构造,并保证其施工质量.为此,参照《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分别对分户墙和楼板提出空气声隔声标准和撞击声隔声标准.

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4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在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环境.

5建筑在推广健康居住建筑中应起的作用.

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进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居住建设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医学、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走向设计整个环境.建筑师直接从事那般主构配件的设计和选材工作,肩负着“设计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历史重任.无庸置疑,建筑师在推广设计建设健康型住宅及规划、可待续发展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规划与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的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探索问题.

住宅面积不是越大越好,面积要服从于功能.各国都在一定的适当面积下,努力追求更高的住宅功能.欧洲经济发达国家,新建住宅面积虽在前一时期有些上升,但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又回落至100m2左右.一些经济实力有限、住宅短缺较突出的国家,新建住宅面积一般都不超过90m2.健康住宅所推荐的居住空间面积标准,主要来源于近年来住宅建设实践、能满足功能要求的适当面积,与国外标准基本上相适应.二十世纪内这一深刻内涵仍未提上日程,由于我们一直忙于真实的建造,无暇反思.自二十世纪交替以来,我们们习惯于敏锐地捕捉前卫新奇的先锋艺术,同时也为自己日新月异改造土地的技能挺进而感动.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为今后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创新指明了方向,要遵循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居住区与住宅的规划和设计,要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