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公益参与情况调查

点赞:5220 浏览:176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的慈善事业并不完善,慈善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阶层,是未来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现阶段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对于研究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 键 词】大学生社会公益参与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58-02

我国的公益事业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成长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兼具国际化因素与中国特色,先后经历了公益理念启蒙、公益行动探索、增进社会共识等阶段,浓缩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公益发展历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走过了一条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曲折之路.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我国公益事业必将由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来继承和发展.本次调查将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一次公益方面的调查研究.公益事业是指政府之外的社会法人组织,为满足公众需要,实现共同利益而志愿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怎么写作的非营利活动.

本次调查是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江西省南昌市十所高校的在校本科学生,调查共计发出问卷25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为96%,符合社会调查的要求.调查对象从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均匀分布.

一、当代大学生公益参与的现状及问题

1.大学生公益参与的动机总体良好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同时具备多个动机且具有高度相似性,总体表现良好.85.6%的大学生表示希望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帮助他人;78.4%的大学生表示通过参与公益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66.4%的大学生表示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交朋友,增加社会经验,对今后找工作有利;53.6%的大学生选择了其它,包括参与公益有利于在校评优评先和学校硬性要求参与一定的公益活动等.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多是希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满足自己的一些“私心”,提高自己.

2.参与公益活动的大学生人数众多

调查显示89.6%大学生参与过公益活动,但总体上参与度较低.50.4%的大学生很少参加,每年少于两次;24.8%的大学生不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每个月不超过一次;12%的大学生参加较多,但每个月不超过三次;8.8%的学生经常去,每个月三次以上,此类多是学生公益社团的成员.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公益活动的经历,但无法形成一个固定、高效的群体,缺乏延续性,现今大学生对参与公益仍然缺乏热情.

3.大学生群体获取公益信息的途径较少,参与公益活动的形式单一.

在大学生获取公益信息的途径方面:68.8%的大学生选择了依靠学校团委、学生会等学生怎么写作机构宣传;17.2%的大学生通过同学之间交往了解公益活动信息;10%选择其它途径,主要包括报纸网络等媒体.参与公益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且大多同时有过多种参与形式,86.4%的大学生是以爱心捐款的形式参与公益活动;74.4%的大学生是以慰问福利院的形式参与公益活动;22.4%的大学生是以义务支教的方式参与公益活动;29.6%的大学选择了其它,包括赛事志愿者、交通协管员等.

4.大学生公益参与氛围较差

整体上大学生公益氛围较差,39.2%的被调查者认为公益氛围较好,参加的人员较多;36%调查者认为公益氛围一般,参加的人员不多;20.8%认为公益氛围较差,参加人数很少.在身边人的支持方面,被调查的学生有34.4%认为身边人对其参与公益活动很支持;31.2%认为身边人对其一般支持以学业为重,鼓励合理参加;30.4%认为身边人对其参与公益漠不关心.由此可见,大学生公益参与的氛围不佳.

二、当代大学生公益参与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大学生学业繁杂,时间上不灵活是阻碍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62%的学生是利用周末参加公益活动;10.4%的学生是通过寒暑检测参加公益活动;23.6%通过工作日的闲暇时间参与公益活动.大学生自身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看,相当部分学生还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希望自己从中得到些什么.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意愿缺乏主动,从大学生了解公益信息的途径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是被动的通过中间环节得到公益活动信息,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寻找公益活动信息.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缺乏延续性.

2.公益组织不完善

在涉及调查的学校中,所有学校都有各式各样的公益组织,其组织基本是学生会青年志愿者部门.但是,这些公益组织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只有30.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公益组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44.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公益组织形式大于实际,活动数量不多且质量一般;20.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不太好评价.公益组织的不完善导致了许多问题,如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较少,只有捐款、志愿者等;没有组织成系统、连续的公益活动和有效宣传,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公益组织的公益透明度较低,民众捐款的使用情况、流向不明也打击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

3.社会诚信缺失

慈善组织的民间属性决定了其公信力来自于民众的信任.[1]当代社会良莠不齐,诚信度缺失.近年来了许多社会丑闻,例如郭美美事件后,2011年民政部中民间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监测数据称,6~8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额8.4亿元(约合1.32亿美元),较之前三个月的62.6亿元锐减86.6%.12.8%表示公益丑闻影响了自己参与公益活动的动力.可见这一系列的社会丑闻事件严重打击了民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随着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发展,这放大了社会公益丑闻的负面影响.

4.政府公益政策不合理,监管不到位.

我国当代公益事业的发展经历的时间还很短,社会公益组织还比较不完善.而政府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很大程度限制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当前中国NGO仍然缺乏一个有力的和足够宽松的制度空间,主要体现在登记在册限制过多、双重管理体制过严和具体针对NGO的管理措施立法上远远落后于NGO的发展三个方面.[2]公益事业基本被等少数公益组织垄断,其他公益组织必须在这几个少数公益组织的庇荫下才能生存.二是政府没有引导公益组织有序的发展,对公益组织的监管缺失.我国大部分的公益组织对外公布的信息严重不足,使得公益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公益组织的监管和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三、当代大学生公益参与问题的对策探讨


1.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大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慈善意识,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就是要培养其感恩意识、公益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等,核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和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生理想.[3]大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参与公益事业往往不是一次轻松的体验,参与公益活动需要参与者有坚强意志克服活动中的种种困难.公益活动种类繁多,有时还需要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比如手语对于参与聋哑人方面的公益活动很有帮助.大学生应该树立怎么写作学习的理念.[4]怎么写作学习可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协调社区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并与学生的学术课程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区的实际生活情境中去,增进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2.学校方面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建设.从调查数据分析可见,公益社团是大学生参与公益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公益参与离不开大学公益社团.无论是从公益活动的信息传播还是学生公益活动的组织来看,大学生都非常依赖这一公益组织.所以,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建设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学生公益社团建设,积极发动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公益活动,给予学生公益社团更多专业的指导,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现代公益的内涵,对于有创造性的公益项目的想法,尽可能地给予资金、资源的支持.有了对学生公益社团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公益会做得更好.建立“学分制”考核评价系统.[5]有些大学生公益参与是停在表面上的形式主义,建立“学分制”有利于将大学生教育和公益结合起来,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把参加公益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层层把关,确保大学生公益参与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3.政府方面

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培育与规范,政府必须准确定位,既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法规制定、激励支持、监督评估是政府的主要职责.第一,政府应该切实完善在公益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出台政策以加强对公益组织的全方位监管,促使公益组织做好信息披露和公益资源合理使用的工作.第二,政府应该积极引导NGO组织的发展,而不是打压和放任NGO组织(目前多数NGO组织处于三不管状态,是法律地位上的非法组织).对于NGO组织应该逐步放低门槛,给予其合法的地位和基本的政策支持.例如,可以积极发展区域性的NGO组织,同时分配到该区域的一指定部门监管,既可以防止不法分子检测借NGO名义从事非法活动,又可以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可以组建区域性的大学生高校公益联盟,促进公益资源的有效分配.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公益的投入,包括资金、人力、制度等.

4.社会方面

社会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公益环境.第一,公益组织作为公益事业发展的组织与运作载体,具有扶贫济困、搭建爱心奉献平台、创造更大公共价值、坚守精神家园四重社会责任.公益组织要解决自身发展困境要从社会中获取资源.[6]公益组织可以从社会各界获得资源,从高层获得资金和管理人员,从底层获得实施的人力资源,大学生群体恰好能提供各个阶层的人力资源.公益组织应该充分利用所拥有的公益资源帮助他人,及时公布工作信息,自觉接受国家和人民的监督.第二,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联合政府建立一套信用体系,并不断完善.当代社会公众诚信的缺失严重打击了人们的公益心,频繁的社会流动和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得道德的规范作用只有在小范围内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只有人们树立起信用意识,强制的信用规范才能促进社会公众诚信的建立,从而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只有从大学生等知识分子群体开始.

当代大学生公益参与情况调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