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系统结构模式看硕士生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点赞:7335 浏览:236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是通过沟通这座桥梁得以完成的,沟通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本文从沟通的系统模式出发界定了硕士研究生沟通的组成要素,分析了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关 键 词: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人是社会性动物,沟通与交往的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成功的沟通对于学习者的成长及在当代社会成为终身学习者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学习成长主要受益于导师的人品、人格、学术水平、学术底蕴及科研方向,依托课程、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氛围)等载体,进而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科学研究素质和创造能力,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大都可以还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可见,师生之间沟通和互动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及其组成要素

沟通是传者与受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一定的媒介和方式就某方面主题进行双向信息分享以期达到某种效果的活动.从本质上看,师生沟通是人际沟通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师生之间为求得理解而发生的以符号①为媒介的交互作用②.硕士研究生的师生沟通不同于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的师生沟通.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已形成,个性逐步凸显出来.师生之间的认同主要是智慧、人格和品德,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主要是基于知识的吸引和学术的成就,依靠人格、人品,以及对情感的联络,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更富于理性,也更全面、更深刻.师生之间的交往力求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近乎朋友的交往和认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师生沟通也不同于本科阶段的沟通,其沟通对象主要是自己所选或所指定的导师及院系其他研究生导师.

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特指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硕士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以符号为媒介发生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并相互影响而获得体验和理解的一个过程.

从沟通的系统结构模式(见下图)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系统中的沟通系统包括传播者和受传者、目的、信源、媒介、技巧、情境关系噪音、效果,即沟通主体、沟通动机、沟通内容、沟通方式、沟通策略、沟通的影响因素、沟通效果等方面.由于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受到沟通主体硕士研究生及导师、所在学院、学校学习氛围、学校管理机制,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确立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的组成要素为沟通的动机、内容、方式、策略、主体影响因素及沟通的效果六个维度.

沟通系统结构模式看硕士生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体制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沟通结构模式图

二、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问题日益凸显,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或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甚至互不了解等情形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不仅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且给硕士研究生本人、导师、学校及社会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因为研究生与导师沟通不畅而导致的不良后果也时有发生.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的满意度处于模糊不确定到满意的状况,对沟通状况的评价整体状况统计数值偏低.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从沟通的动机、内容、方式、策略、主体影响因素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研究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

主动性和求知欲是学习动力的源泉.目前时常有导师提到目前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上研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专业的认同不高,时常出现导师费尽周折主动找学生沟通的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不认可,不信任导师,研究生对“导师老板”暗火重重,疏于与导师的沟通.

(二)师生沟通关注认知忽视思想与情感,非学业沟通较薄弱.

研究生阶段学生学习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依托课程、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氛围)等载体,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科学研究素质和创造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受益于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底蕴及科研方向.从沟通内容来看,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主要集中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发表文章、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突出了“导学沟通”,学习问题在师生沟通中占据主导地位.师生沟通关注认知,忽视思想与情感.非学业的沟通,如思想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情感沟通显得比较薄弱,仅有师生礼仪性的问候,向导师表述情感困惑和看法,进行内在情感交流的学生比较少;部分导师仅关注学生的专业及科研,对于学生的心理、情感、情绪则不闻不问.还有研究生戏言,导师把自己和学生固锁在科学世界中,排斥价值理性和科学世界以外的内容,不屑进入正常人的生活世界.目前,研究生在交流师生情感时,一部分同学显得特别漠然,导师只是在这一特殊的学习阶段学院硬性安排的、一个与自己形成固定导学关系的老师而已,是开题、答辩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其余时间和学院或学校其余的老师没有什么差别.

(三)沟通没有制度保障,大多采用不定期沟通.

按间隔频次的固定与否,沟通可分为定期沟通和不定期沟通.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大多采取不定期沟通的方式.由于导师时间、精力、责任心及学生数量和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目前师生沟通缺乏制度性的保障,采取随机沟通的方式,难以确保研究生师生沟通的质量和教育质量.

(四)师生之间位差效应显著.

“位差效应”一词来源于管理学,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和下位的心理,具上位心理的人因处于比别人高的层次而有某种优越感,居于下位的人因处于比别人低的层次而又自卑感③.在我国,师生因地位、角色的不同呈现天然的不平等地位,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权威.研究生教育虽已非“灌输”、“独白式”教育,但完全的“对话式”教育并不多,在理科院系尤为突出.教师与学生单独沟通时,难以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平等对话.

(五)研究生问题意识薄弱.

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受益于许多方面,其中与自身的基础和背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质、学习目标的选定,尤其是问题意识对学习的效果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生阶段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否具备发现问题的独特视角和质疑精神也是衡量学生原创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专业基础、阅读书目范围和深度、研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敏感性决定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扩招后,学生的专业基础不扎实,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原来有所下降,导师普遍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所下降、依赖书本,提不出有深度和独特视角的问题,喜欢幼儿园阿姨式的导师,更有甚者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提不出问题,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有较大的差距.

三、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沟通行为主体的影响.

1.学生因素

由于学生在专业认同、专业基础、入学动机、学习态度、理解与领域能力上存在差异,且大多研究生在读期间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因而部分研究生在沟通动机上缺乏沟通的主动性,问题意识薄弱.

2.导师因素

导师的专业水平、指导能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责任心及导师的本人素质直接影响了师生沟通的主动性和沟通的质量,尤其是扩招后的硕士研究生的数目急剧上升与导师精力有限性的矛盾导致师生定期沟通无法得到保障,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受到制约.

3.师生双方共同因素

(1)师生性格匹配程度.师生之间沟通是否顺畅,取决于双方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特征的匹配程度.“个性”、“性格”直接影响到师生沟通是否顺畅,他们之间的性格匹配程度是决定其沟通状态的重要因素.

(2)导师对学生的重要程度.导师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研究生而言具有重要性是不同的.对于大部分研究生而言,导师是其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他人”④,对其研究生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然而,不同的研究生对导师往往存有不同的期望,对导师重要性的认识不同;在研究生教育的不同阶段,同一研究生个体对导师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由于这些原因,研究生的沟通动机有所差异且是不断变化的,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

(3)师生沟通的技巧

沟通技巧同样是影响沟通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沟通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过程,导师所传达的信息有时候不能被学生准确地译码,是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沟通中编码和译码存在不一致是时常发生的事情,这需要师生之间加强对彼此的理解才能解除沟通的障碍.

此外,师生双方应该尝试着接纳和了解彼此的情感,并非在问题出现时把产生问题的原因推卸给彼此,归因中存在的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bias)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推脱自己失误的责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困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应该归谬于制度而不是人.但是,当研究生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时,就集中谴责导师这一主观因素.同样,当导师在谴责研究生不认真学习、不尽心科研时,总是批评研究生的学习动机:“读研只是混文凭”,而忽略自己在端正研究生科研态度、努力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方面的欠缺.

另外,导师如何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受也十分重要,这些反应可以建立或毁掉学生的自我概念.导师如何传达不当的信息则会让学生否定自己的情感和内心的事实.导师的责备,或在面对面沟通中一个摇头的姿势,会使学生渐渐产生否定自己的感觉,并依靠别人的评价判别自我价值.从吉诺特的和谐沟通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师生沟通中导师应该采取积极聆听和“对事不对人”的方式.


(4)师生对自己角色的固化认知.自古以来,我国在师生关系上推崇以师为本、师尊生卑的师道尊严,这种关系信仰权威、重视权威、将权威神圣化与绝对化.在神圣光坏的笼罩下,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受到排斥和压制,学生逐渐丧失沟通的动机和需要.在师尊生卑的关系下,教师与学生在两种层面上交往:一种是在检测设的虚检测层面,即把学生检测设为无知或少知、不成熟需要教育的人,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另外一种是外观层面,即学生觉得教师有威严感,需要敬而远之,教师认为学生弱小,需要保护.这样一来,师生双方是不需要取得理解的,即使要理解,也只是理解这种既定的检测设状态⑤.有同学认为导师很严厉也很权威,对导师有惧怕心理,这些都是师生对自己角色固化认知的表现.

教育体制的影响.

1.传统教育体制的延伸

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来看,我国的教育几乎沿袭以升学为目的的办学模式,教师关注和优待优秀学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教育活动的经济效益被强调和重视,人心灵的培养也受到忽视,人文精神备受冷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改造—被改造”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优越于教育的目的性价值、科学知识优于人文精神的教育,作为手段和知识成为教育目的本身”⑥,因而造成师生之间沟通重科技、轻人文关怀,关注认知忽视思想情感的结果.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高层次教育,仍不可避免沿袭中等教育体制的特点,形成“关注认知、忽视情感,非学业沟通薄弱”的局面.

2.研究生招生培养机制存在缺陷

(1)研究生数量增长过快.自1999年扩招以来,研究生的师生比失调,师资的缺乏使研究生导师有限的精力与学生的迅速增长形成较为突出的矛盾,这也是师生沟通缺乏主动性、沟通时间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

(2)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要求使一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外语薄弱的考生无缘获取研究生教育的机会,从而使一些仅有外语基础、问题意识薄弱、专业基础差、学习动机不明确、混文凭的考生“乘虚而入”.

(3)导师指导制度的缺乏.英美国家的研究生培养中有专门的导师指导制度,对于导师的指导要求和督导导师导学的情况均有详细的量化要求,他们称为“学习日历”.导师指导制度为师生沟通提供了一个量化的具体标准,杜绝了沟通的随意性,使沟通有制度保障.我国在这方面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

就业机制的影响.

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大多研究生面临的较大压力.随扩招大流进入硕士研究生行列的部分研究生,为了躲避就业压力或希望通过获取更高的学历为就业提供方便而选择读研.然而,目前的就业现状使他们原有的梦想破灭,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凭学历,而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学生甚至抱有“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上研无聊”的想法,利用学习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或与今后就业密切相关的活动,使研究生与导师疏于沟通,造成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注释:

①符号,是人们用来承载思想、感情、信息等沟通内容的客体.它主要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前者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者分为身体语言、人际距离和辅导语言系统.沟通的符号对于沟通双方而言必须具有统一的、通用的含义,否则会造成沟通的困难甚至中断.

②张丽萍.走向以人为本的师生沟通[D].华东师范大学,2001:2.

③曹建军.师生沟通从“位差效应”走出来[J],北京教育,2005(5).

④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一个概念.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转引自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4.

⑤刘惊铎.交往之教育价值的理论解读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⑥吴全华.现代教育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教育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