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拍卖·公益

点赞:19874 浏览:928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时间:2012年12月

记者:徐熔

实习记者:金婷婷

[记者按]

陈振濂先生在“美术传媒拍卖”首场“陈振濂书法公益专场”中,以成交额100%的优异成绩,为“当代首场书法专场”拍卖一锤定音,树起了一个业内标杆.不到一周,又见媒体报道,陈先生准备以拍卖所得,推行一个“书法篆刻蒲公英计划”,面向全国基层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美术书法教师进行公益培训.一时间,舆论风生水起,集束的信息群令许多圈内圈外人产生浓厚的关注兴趣.为此,我们几家媒体联合采访了陈振濂先生,希望能对这一2012年最令人关注的重要书法“事件”予以全面报道.

记者(以下简称“记”):关于书法专场公益拍卖,关于“蒲公英计划”,外界非常有兴趣.听说消息一发布,这几天络绎不绝.又听闻早前七八月间公益专场拍卖消息一推出,拍卖公司老总的手机被打爆.我们想问一下陈教授,这件事件的缘起是怎样的?

陈振濂(以下简称“陈”):早在2012年3月份《美术报·美术传媒》拍卖公司刚刚组建时,即已有业界人士找我联系,希望做一个“陈振濂书法专场拍卖”,以品牌号召天下他们认为:一则陈老师的名义身份足够引领天下(界).二则“书法专场拍卖”从未有过,一出手也必会引起社会巨大关注,足够吸引眼球.而我当时则十分犹豫.一则我平素喜静怕闹,爱在书斋中修身冥思做学问,这样的大场面热闹且成为焦点,似乎不太习惯.且当时正在筹备6月份“社会责任传播·阅读·创造: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心思也不在拍卖之上.更加之我平素生活十分简单,基本衣食住行都有国家保障,似乎也没有必要去赚钱玩数字游戏对一个学者而言,在温饱无虞的情况下,学术探险的迷人之处,永远胜过家产万贯.具体心境,当时已经在“拍卖图册”的“后记”:《关于“陈振濂书法专场公益拍卖”的缘起》一文中有所表述.《美术报》2012年8月4日976期“特刊”封底有载,各位自可参看.

记:那为什么后来又积极配合专场拍卖,还做得如此红火?吸引了这么多人的关注?

陈:6月份在浙江美术馆的“社会责任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给我一个最深的印象,是但凡写书法涉及社会时事与民生的,反而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书法界人士多关心艺术高度;但大部分观众却有兴趣关心书法竟然还可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喜怒哀乐衣食住行挂起钩来.“我昨天刚刚从网上得到的消息,今天到陈老师展厅里来看就已经有了.”尤其是“民生书法”,会受到如此多的赞扬,真是出乎意料.于是有一个想法:这次书法展的主题是“社会责任”,但它是针对我创作的作品这个结果的;是不是也应该有针对我这个人(而不是作品)的社会责任要求使书法家社会责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有实际的助益与社会效应呢?

学术·拍卖·公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责任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但要真正身体力行去做,首先即面临着资金的问题.我们都不是富翁,平时生活习惯也很朴素简单,并无奢华之求,平平淡淡而已.而专场拍卖却正可以帮助我完成“社会责任”落实到时事民生的“物质基础”资金的支撑.于是对专场拍卖从消极到积极,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换.

其实若论做公益,持续两年的美术报·名家工作室,我的义务教学分文不取,也是公益.因此,这应该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与理性冷静的选择,而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兴起.我认为,今天的书画名家都不会太穷.与过去不一样,今天市场托起了一批有成就的书画家,但书画家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之后,能否怀抱感恩之心再将其中部分反馈社会,其实也在考验我们这些成名者的心智与良知.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是“圣人”,但有人提倡总比没人提倡好.我想既然我办了“社会责任”群展,我就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提倡者,更应该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优秀实践者.


记:与拍卖公司的交往中,是怎样走向如此默契并最后获得成功的?

陈:拍卖公司与我的联络,最早不过是出于一个提供作品由拍卖来运作的简单思路.在一次闲聊中,我问他们除了古代近现代专场外,在当时除了我,还有谁?答曰还有王伯敏先生.我打趣地说:你们找的两个对象,都是搞学术的啊?当时大家静了一会儿,谁也没吭声,忽然有人建议,拍卖要一个品牌,不如打“学术品牌”?于是有了“学术引领拍卖”的动议.我听了很中意,因为本来就不想被外界指为用书画做生意或热衷赚钱,一提学术引领,反而可以深下去想一些问题,说不定能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而对于拍卖公司,刚刚成立,也需要一个新的独特的思想理念的指导,故尔“学术引领拍卖”就成了一个双赢的选择记得最开始的意见是“学术支撑拍卖”,意思是我与王伯敏先生作为书画家都有学术背景支撑;后来又转为“学术引领拍卖”,意义更明晰了.

记:一家拍卖公司,提出一个“学术引领拍卖”的口号,闻所未闻,有足够的新意.但具体应该怎么去做?总不见得把拍卖做成学术讨论会吧?

陈:当然不能仅仅用“学术”的大帽子来忽悠市场,那样则必败无疑.市场是经济交易,拍卖是要赚钱.如果只谈“学术”,纸上谈兵,市场肯定不卖账.我在补充“学术引领拍卖”时,想到了四个着力点:

第一,必须是学术对象,最好是全国顶尖.王伯敏先生是以史学研究获美术终身成就奖,我是中国书协分管学术的副主席,几十年的案头积累,两人都是著述很多且在业界有足够的学术影响力,作为“对象”应该没有问题.第二,必须在拍卖宣传过程中体现出“学术引领”的理念.于是拍卖公司在筹备拍卖过程中,还费心力为我与王伯敏先生各做了一部《拍卖人物志》:我的《人物志》分为“人物”“学术”“创作”“评论”四册,把以学术立身的几十年业绩做了清晰扼要的梳理.《拍卖人物志》编成后,连我自己也吃了一惊,原来有这么多东西啊?连我的助手马楠老师,也因直接参与编辑全过程,已成了这些资料文献的如数家珍的专家了.《拍卖人物志》以形象的图片与资料,告诉市场“学术引领”的实际涵义.告诉写家这些墙上挂着的拍品,其实是靠30多年100多册书中的文字涵养出来的.在拍卖预展时,又把我与王伯敏先生的著作实物在展柜中全数排出,以见实景,并作了大幅喷绘学术示意图,在展厅前作视觉上与内容上的引领.第三,是对所提供的拍品,也尽量提出学术上的构思与安排.比如尽量使宋词、《红楼梦》诗词、杜甫《秋兴八首》等作为一个个组群,以八条屏十条屏的面世方式,点出其学术背景,增强每一件(可能是偶然无序列的)作品的学术内存量.第四,在提出拍品时,配合《保真证书》.在拍卖市场真伪难处的当代艺术品业中,认真严肃地提出“保真”的概念但凡由“美术传媒拍卖”提出的我与王伯敏先生的作品,均实施保真措施,以“拍卖合作方”的优势为业内做出表率.这四点,在后来的操作过程中基本被遵循无误,它构成了“学术引领拍卖”的基本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我和王伯敏先生这位老前辈,也无论是我们与“美术传媒拍卖”,更无论是产生于偶然的“学术引领拍卖”新理念,以及一函四册精美的《拍卖人物志》,其实都已经脱离了拍卖作为经济交易方式的一般涵义,而成了一种“英雄相惜”式的默契.拍卖公司有慧眼找到我们,我们也愿意配合并做出适当的引领与定位.有王伯敏前辈在前面领军,我是把这场拍卖当作自身几十年学术生涯的又一个伸展之“链”.于拍卖公司而言,这是一次高端的经济交易行为;但于我而言,则更是一次颇有挑战性的学术新开拓.

关于拍卖的公益计划

记:您在一开始即定名是“公益专场拍卖”,是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想法的?

陈:如前所述:想做公益,是早在筹备“社会责任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之际即有的念想.但真正要把拍卖定位为“公益”,则是因为我坚信我的努力与定位,是可以带动大家一起来帮助来支持:比如写家朋友、拍卖公司、提供拍品的藏家,都是在间接地为这个“公益”提供支撑,而“公益”指向什么样的项目?在最初也有过多种思路.最后定位到“蒲公英计划”,立足于基层尤其是农村与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也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的结果.

记:我有兴趣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公益为什么选择教师培训项目?一般我们常规思维应该是捐个希望小学什么的?

陈:最早的多种“公益”思路,即有捐希望小学一项,还有捐款慈善机构,等等.但经过反复讨论,觉得不是最佳选择.捐款一说,现在的慈善机构公信力太差,尤其是“”郭美美事件后,大家对中国的慈善机构严重信心不足.再是希望小学,造房子容易,运营也是个大问题办个小学,师资、教材、学生、硬件设备,除了创始更要可持续.但我们现在心里最没把握的即是可持续:开工奠基仪式红红火火,以后就没人管了.至于工程,今天红旗招展明天废物成堆,尤其是香港捐建四川某地学校又被当地政府以房地产开发名义以至香港捐助方要讨还捐款事件,无不暴露出不诚信、无信用所带来的弊端.

我自己是当教师出身,对办教育有先天的亲近感.捐希望小学慈善会,是谋事;但如果从谋事到谋人,以教师培训为抓手,一方面是熟门熟路,另一方面又能真正造福于需要帮助者,一则整个流程在掌控之下,不会产生失误乃至失信之事.二则又可遴选最需帮助的阶层:基层尤其是农村、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教师.三则培训一个教师就是培养他身后的一百学生.培养一百教师,受益者至少上万学生.这是一个巨大的人才链效应.四则坚持几年还可以由任课教师整理出一套“书法进课堂”教材与“中国印进课堂”教材等虽然相比于捐款而言,要事事亲历亲为,除了投入财力还要继续投入精力时间,但拍卖得来的公益资金,都是一点一画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岂能浪费挥霍?

记:教师培训是一件好事,但你是大学老师,教授博导,怎么想到去搞中小学培训?

陈:本来是教育部去年出台了一个“书法进中小学课堂”的政策,用心甚好.但一年下来,许多省市执行并不成功.一则中小学专门配书法老师的极少,大都是语文老师或美术老师代行.二则课时也很难保证,常常被其他主课挤掉.三则即使上书法课,许多老师也不会上.一堂课写毛笔字,准备器具讲解字帖要领,还未开始写几个字就下课了.这是现实,毋庸讳言.

更糟糕的是书法课老师没有专业地位.在基层和农村中小学,受中考、高考指挥棒影响,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老师最有地位,因为直接关系升学率.而美术音乐老师只是完成规定课时不缺即可,向来是被边缘化的.书法就更不用说了,在学校里并无地位.要出去进修,书法老师既不会被准于报销差旅费更不会准于请检测,是最没有机会的一个群体,倘若我们的“蒲公英计划”能直接援助他们,亦可谓是雪中送炭,是把有限的钱用在了刀刃上.

记:在培训中小学书法教师过程中,您会亲自出手吗?

陈:我当然会去上课,但更多的是以一个组织者与出资者的身份运营这一有意义的项目.其实这里面也包含了我的一个优势.在高校执教30多年,门生子弟众多,故尔培训师资应该不成问题,可挑选的合格称职的老师很多.只要有专业水平,又有爱心,都会为他们提供机会与平台.中国美院、浙江大学、美术报名家班、西泠印社等要请培训上课的师资实在不成问题.但整体运营、协调各方、提出大构思,抓落实,规范化运作,这些都是需要我出手的.倘若能因此形成一个优秀的运营团队与师资团队,恐怕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事情做了,人才队伍形成了,两美兼济,岂不美哉?

记:这第一次的运筹,现在才刚刚开始,请介绍一下您的“蒲公英计划”的操作团队.

陈:首先是经济运作程序.拍卖所得,会自动转入一个银行特设的信托管理“公益基金”.我们可以叫它“蒲公英基金”.我自己不过手.一切开支,由财务与基金责任人直接对接.以保证公益拍卖所得资金与“蒲公英计划”运作的透明、公正.

其次是师资编队,第一期培训主要是借助最近两年与我一起研习书法的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的学员们.他们在本地、本行业里都是卓有影响的书法人物.担任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几如牛刀小试,绰绰有余.我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基层书法教师尤其是农村、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艰难,并在取得这些经验后,回到本地区后能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影响力,为这些基层书法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环境与条件.此外,美术报“名家工作室”在开班之初,特别强调“薪火相传”的理念,即是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前辈大师的承传开始,经过中坚一代,逐渐把这样以学问引领为风气、以社会责任为旨归的书法艺术观传递到下一代.由此,“薄公英计划”对于书法篆刻公益精神的实践与彰显,也希望在我的努力之后,能在名家工作室的学员们即第三代中生根发芽,也成为他们的理性选择请他们担纲教学,就包含着这种接力棒代代相传的意图.

在今后,西泠印社团队、美院团队、浙大团队都有可能成为这一公益接力棒的一环.几年之间,我们会形成一个理念高度一致、协调运作能力极强的“蒲公英”团队.更进而论之,接受培训的基层尤其是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与他们背后的学生们,也会陆续加入这个团队,成为无数“蒲公英”,花飞各地、生根发芽、形成丰硕果实.作为这一计划的大背景,教育部要求在全国中小学“书法进课堂”的指令,将是我们这个“蒲公英计划”获得重视与执行的最佳政策支持.除“书法进课堂”专项培训之外,我还希望有“中国印”专项培训.这是因为我在西泠印社工作.推广普及“中国印”,是从李岚清同志开始直到各基层专业人员重视文化传统承续的时代要求.故尔以西泠印社与美院团队或许还有书协篆刻委员会的专家们共同来支持,应该会有很好的前景.篆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又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构想“蒲公英计划”之时,不应该没有它的位置.

记:目前的资金来源是2012美术传媒拍卖“社会责任陈振濂书法公益专场”的拍卖所得.能说说这方面的情况吗?

陈:2012公益专场拍卖,总成交额在800多万.在其中有送拍者的部分,有拍卖公司的利润部分,真正作为我可能的税后收入的,约占其中一小部分.但用来实行“蒲公英计划”则够了.如果还有余额,则还打算做另外的助学贫困生等项目,总之以反哺社会、尽“社会责任”为主.我们在计划中明言“三个一百”.即以拍卖所得,每年捐出100万、培养100个书法教师、累计课时100学时.如果效果好,还可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使它成为一个相对长久的公益项目.目前因为有专业的金融专家与银行理财师在操作,我自己并不沾手资金,因此只能说出这么个大概.具体到各方条件齐备,开始实施“蒲公英计划”了,或许会有更细致的内容可以公布.

记:您这样的策划、构思与设计,应该不是一时兴起、得之偶然,而是基于一个严密的思想逻辑,从拍卖到“学术引领”,再到“蒲公英计划”.

陈:诚如所言.我认为从2012年几场大活动的策划中,其实正在慢慢形成一种逐渐清晰的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2012年上半年,是举办“社会责任”群展.明确提出书法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文人雅玩)命题.其后涉足拍卖,则是为“社会责任”的各种构想寻求资金来源、提供物质基础的问题.我虽然衣食无虞,但并不是现成的千万、亿万富翁.所有来自拍卖的收入,都要靠一笔一画写出来,靠支持我做公益、尊重我学术地位的朋友藏家们拿出真金白银捧场得来,而且还要使参与各方通过我的努力都有合理的回报,即使一个负责“蒲公英计划”的事务人员在工作时也有基本薪酬可得,因此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有周密的考虑.

目前的从“社会责任”到“学术引领拍卖”再到“蒲公英公益计划”,其实是一个思维之链中的三环节.概言之:是“学术引领拍卖”“经济助推公益”学术引领公益拍卖,责任引领社会担当.

首先是“社会责任”,它是一个开篇.次是“学术引领拍卖”,它是一个中期目标.最后是从拍卖到公益,“蒲公英计划”是一个结点.在此中,“社会责任”是定基调、定方向,“学术引领”是新构想、新尝试,“公益拍卖”是有明确方向的具体社会运作.而“蒲公英计划”,则又是对“社会责任”的一个呼应与延伸,是一个明确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一旦“蒲公英计划”进入实施阶段,则它既是成果,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围绕着这一公益项目,又是与国家教育新政策对接,自然还会产生更多的新项目新内容.

记:这像是一个前后关连环环相扣的脉胳从2012年6月“群展”到11月“公益拍卖”再到2013年“蒲公英计划”.每个项目单独发生时,似乎看不出什么深奥的涵义,但经您这么一梳理,其间的节点呼之欲出,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陈:不仅是这几个“节点”,其实在2012年的活动中,还有一些新概念、新项目也不可忽视.比如在6月“社会责任”群展之前,在5月即有一个以《钱江晚报》为核心运作的“民生书法30天”征集与创作活动,轰动全国.又有在5月23日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日时,在有名的杭州市下城区灯芯巷社区举办“民生书法进社区”品牌创建活动.而从10月开始,又由《都市快报》每周推出“陈振濂视角”书法专版,其提示词为“以书法记录历史,以书法书写民生”.每周一次,为书法的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供了一种新的通道、一种新的模式.所有这些“民生书法30天”“民生书法进社区”“陈振濂视角”,等等,其实都是从“社会责任”群展,到“学术引领公益拍卖”,再到“书法蒲公英计划”这一个思想之链、艺术之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中,“学术”“拍卖”“公益”,是三个不可或缺的关 键 词.

“书法公益拍卖”,本来是一个经济行为,但我从受邀参与介入之初,即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单纯经济行为,而是不断想把它拉向我熟悉的学术与科研探索的轨道中来,拉向一个书法的“社会责任”的大思路上来.使一个本来是经济、市场、艺术品交易的项目,转换成为一个以学术目标与社会目标为引领的、公益的,但同时又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创新的项目.从目前公益拍卖成功、“书法蒲公英计划”顺利推出来看,这一努力取得了正面的效果.为此,我要感谢《美术报》、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上众多慷慨提交藏品的藏家朋友、热心到现场捧场与支持我做公益的各位写家朋友,以及浙报集团下属的各家媒体如《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浙江在线》《浙商》,等等,正是他们稳健而不张扬的报道,使更多的同道不断关注我的努力指向从“社会责任”群展到“学术引领拍卖”,从“公益专场拍卖”到“书法蒲公英计划”.它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担当之链和思维之链,正是在这环环相扣之链中,我们逐渐找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实现了自己、升华了自己.

对于我这样一个以书法探索为一生生命追求的人而言,能通过努力而有“找到”“认识”“实现”“升华”之大收获,是时代予我的最高褒奖.

诚谢社会各界亲朋好友对这次“学术·拍卖·公益”系列活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