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点赞:6408 浏览:150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将“团体辅导法”引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一方面,《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适合运用团体辅导技术(范例阐释),其教学现状可以通过团体辅导技术得到部分调整与改变;反过来,团体辅导技术符合高职新生群体的一些特点,可以帮助高职学生体会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有利于《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开展.当然,团体辅导运用于《基础》课教学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相应的弊端,必须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 键 词:团体辅导高职《思想道德培养与法律基础》课范例设计

“团体辅导”也称作“团体心理咨询”,其内涵是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运用团体咨询理论,创设团体情境,通过讨论、游戏、角色扮演、脑力振荡等方法达到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暗示、模仿、参与中改变态度和行为的一种知识和技能.

团体辅导技术一般常用于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大致由暖身—互动—分享—升华四个环节组成.它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能够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目的.因此,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将“团体辅导法”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中来,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可行性与必要性

1.《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适合运用团体辅导技术.

就教学内容而言,在《基础》课中引入团体辅导法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基础》课是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能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目前全国统一使用的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将“基础课”设计为1+8,即1个绪论和8个专题,前6个专题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后2个专题主要是法律的内容,虽然全书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该书贴近实际,关注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这恰恰为引入团体辅导法,实现课堂教学认知、情感、行为的一体化留下了较大的可操作性的空间.

2.《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可以通过团体辅导技术得到部分调整与改变.

《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重要的一部分,本身就教学内容来说,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变成一门学生爱学、教师爱教的课程.近年来,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各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改革,效果显著.然而,据笔者了解,在当前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虽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但仍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模式,导致教学效果总体不理想.因此,有必要适当运用“团体辅导技术”,充分结合高职生的心理、行为,把“参与”、“互动”、“体验”、“反思”四个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3.团体辅导技术可以帮助高职学生体会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

美国心理学家、学生行为咨询专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重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相对来说属于教育系统的弱势群体,心理相对敏感、脆弱、自尊心强,他们渴望体验成功.团体辅导正是从学校应满足学生主体需要的基本检测设出发,创设“参与”、“互动”、“体验”、“反思”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轻松的活动与氛围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体会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促进了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发展.

4.团体辅导技术符合高职新生群体的一些特点,有利于《基础》课教学的开展.

团体辅导符合“90后”高职新生群体爱模仿、从众性强、易受团体成员影响的特点,趣味性、参与性强,形式新颖、活泼,能为新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营造一种信任、关心、接纳的团体氛围,使个体处于一种比较安全、温暖的情景中,达到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互助互利、发展良好适应行为的目的.运用团体辅导法可以给教学带来三个明显变化:一是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二是可以引导受教育者,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三是可以充分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二、范例设计——以第一章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为例

一般来说,各院校在新生入学之后,总会进行入学教育.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传统模式,一般都是通过开设讲座、播放录像、开班会等形式进行,内容主要以校史校情介绍、校纪校规教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教育面广,缺乏针对性;教育周期短,过分讲究形式,灌输为主、缺少体验.面对“90后”新生喜欢新颖、强调兴趣的心理特点,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教育效果有限.

和普通高校的大一新生一样,高职生来到大学,面临着“调适”这一话题,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变化都给高职生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高职新生又有独特的特点:他们或因高考失意、或因父母逼迫、或因家庭破裂等因素选择了高职院校,因而心理或多或少会有些许自卑.因而《基础》课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帮助学生尽早“适应”以外,还有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思政课教师运用团体辅导技术进行该章节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学校入学教育的缺憾,还可以更好地帮助高职学生尽早“适应”并尽早摆脱自卑,建立“自信”.具体设计:

相逢是首歌

三、团体辅导在《基础》课教学实施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团体辅导运用于《基础》课教学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相应的弊端,教师需要思考如下问题,如:1.气氛沉闷怎么办?2.秩序混乱如何操控?3.不知道上什么内容?4.需要那么多活动吗?5.会不会侵犯学生隐私?6.与德育工作内容冲突;7.课堂调控与氛围营造失当;8.多次重复失去;9.与班主任的角色产生冲突;10.内容与形式单调,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1.团体辅导人数有限,较少的人数才能达到充分的交流与互动,而有些学校《基础》课都采用合班课教学的方式,人数在80~100人左右,如果完全按照团体辅导的模式运作,往往难以驾驭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2.团体辅导费时较长,一个专题往往需要几次或十几次的活动,如果初始阶段没有奠定好基础,探索阶段的讨论只能浮于表面,难以触动心灵,产生震撼力.而《基础》课教学学时有限,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3.团体辅导对场地要求较高,团体辅导强调互动,互动必须有目光的交流,这就要有可以挪动桌椅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围坐一圈.但《基础》课教学的课堂往往是固定的桌椅,难以达到这个要求.4.教师自身的能力限制.有些《基础》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导致课堂沦为“哄闹”的游戏场,达不到预设的目标.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弊端,方能有的放矢,规避问题.

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必须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选择性地借鉴团体辅导的方法: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进行交流与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是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进行教学,如:借用心理课教学的教室,学校安排小班课教学,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某一专题的系列教育,制订授课计划时和班主任、辅导员商量,确定合适的教学地点,等等.

另外,课程的活动方案是保证团体辅导质量的关键.富有创意的团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式的学习机会,能提高学生交流的兴趣,使其自觉投入行动.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考虑三点:一是通过新奇的活动,要能调动现场气氛,让学生获得轻松感,有助于学生自由地表达所思所想,并用于做出新的尝试;二是有利于学生都能参与,获得亲身体会,而不是看着少数人所言所行;三是要有利于启发学生对问题做深入的思考,有利于他们把握相关技巧,而不是单纯地搞活动,只满足于活跃气氛.在设计活动时,教师有必要运用头脑风暴法来拓展思路,富有创造性地设想各种方案,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这些方法.同时,教育理念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接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