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点赞:7457 浏览:230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由于区位及资源劣势,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同发达地区高校和名牌高校的差距不断扩大,这种差距尤为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立足民族地方高校实际,借鉴创业教育新理念,从必要性、可行性、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及主要措施等方面探索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关 键 词: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然要求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本质就是一种实践教育方式,二者间这一天然结合点推动了近年来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本文侧重从民族地方高校视角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迅速转变,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其一,火热的招生与严峻的就业相冲突.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具有“普适性”的专业,国内几乎所有财经类高校都开设了此专业,近年来的招生也较为热门.与此同时,根据麦可思对2008~2011届连续四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四年居高,而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其二,与名牌高校和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进一步增大.客观来看,民族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并不比其他高校晚多少,比如我国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是在1999年,而在2000年吉首大学就举办了第一届校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当然,光有创业教育理念还不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受限于自身的区位及资源等方面劣势,在创业教育的普及化、规范化、常态化等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高校.可以说,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及高校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积极构建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已已经成为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迎挑战、促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其一,观念转变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民族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并不比其他高校晚,例如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很早就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其二,政府扶持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2001年,为加快培养西部发展急需的高等人才,中国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高校对口支援计划实施10年来,受援高校和支援高校的数量分别达到67所和94所;支援高校共选派1440余名教师到受援高校支教,369名干部到受援高校挂职任职;受援高校共选派50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受援高校科研经费由50835万元增长到126770万元,增长了2.5倍;支援与受援高校教师联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300多项.可以说,对口支援计划给民族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其三,社会关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前,创业型经济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逐渐兴起,亟需大量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这为西部民族地方高校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营造了千载难逢的外部环境.

三、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民族地方高校不同于一般高校,更应以怎么写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将特色办学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源动力,把特色性原则作为学校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则.

2.实用性原则.体系构建应始终坚持实用性原则,要充分体现专业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3.系统性原则.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相互联系与作用的众多要素,需要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把握,不能把某一部分、某一指标作为体系构建的决策依据,而应从思想观念、教师素质、硬件设施、学生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综合考量,既要有清晰明确的总体思路,也要有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持续完善,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系构建的总体化、综合化和持续化.

四、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如图1所示,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块构成:

其一,基础理论教学模块.对于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基础理论教学应以管理学为核心,融合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人文社科课程,同时结合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打破课程体系壁垒,拓宽专业口径,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优个性”的“创业者”和“经理人”为目标,从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等方面建立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特色模式.

其二,创业意识与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广大学生主体自身创业意识的增强以及创业素质的提高.为此,需要从三方面设计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一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型经济的介绍.创业型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创新经营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中小企业经济.民族地方高校大都地处落后或贫困地区,这些区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管理型经济欠发达,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型经济异常活跃.因此,立足区域特征及民族地方高校实际,积极宣传介绍创业理论及创业型经济相关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兴趣;二是职业经理人综合素质养成.当代经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其将来从事何种工作亦或自主创业,良好的综合素质都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民族地方高校应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建立和创新工商管理专业职业经理人综合素质养成计划,不断提升本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素质能力;三是开设专门的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开设创业管理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创业基本步骤与关键环节,做好创业思想准备,增强创业自信心.其三,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任何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层面,主要通过选用具有代表性和区域特色的案例,运用专业理论对这些案例进行细致分析与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大力实施模拟教学法,即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特定的管理情境,由学生扮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应变和实操能力的目的;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层面,首先要积极“请进来”,即经常邀请校外各行业各领域的职业经理人来校讲座,建立职业经理人讲座长效机制,使学生能够从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历中对所学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对现实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对自身发展有更清晰的定位;与此同时还应积极“走出去”,即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方针,巩固和完善原有实习基地的同时,持续拓展校地、校企及校际间合作,努力发展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更广的实习内容.

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商管理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上述三个教学模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实际操作中相互融合、互为补充,都是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以及体系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五、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竞争日趋激烈.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落后者与追赶者,要想在未来竞争中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并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与特色,用实际行动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一是要改变以单纯的专业理论知识多少为判断标准的传统人才观念,转而树立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考量的现代人才观念,系统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二是要找准自身定位,紧密结合区域实际,深入探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着力打造民族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区域特色性,逐步建立人才培养的非对称优势.

2.完善软硬件环境,创造良好实践教学条件与氛围.软硬件环境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以专业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的师资软环境,强调的是“人”;二是以专业实验室为核心的教学硬环境,强调的是“物”.无论“人”还是“物”,对于实践教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当前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人”和“物”的基础与实力参差不齐、有高有低,但整体偏弱.未来民族地方高校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者充实教师队伍,不断强化对现有教师实践教学理念和能力的培养与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民族地方高校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与资源的扶持,大力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与完善实验教学所需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设施,逐步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寓教于乐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

3.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与热情.体系能否有效实施,关键之一在于学生创业意识与热情的激发.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热情,除了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宣讲创业理论及创业型经济等相关知识外,还需从以下两方面完善激发机制:一是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民族地方高校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聚集效应弱是制约这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并在校内定期宣传这些优惠政策与支持,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热情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吸引更多更优秀大学毕业生选择当地创业,从而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二是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民族地方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寻求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切身感受知名企业的魅力与成长历程,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加大建立与当地中小企业乃至个体企业的长效稳态合作机制,让学生对现实企业的创立、运行和发展过程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4.“学、研、用”结合,构筑学生个性化发展平台.体系构建和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学”方面,要逐步打破传统的单一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基础和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有机会依据自身兴趣来选修其他课程;“研”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参与相关教师的纵(横)向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兴趣与质量的同时,培养其科研创新精神与能力;“用”方面,定期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营销新星”大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各种施展其才华的舞台.

5.持续跟踪评价,推动体系调整与完善.持续的调整与完善是体系适用性的根本保证,为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评测系统:一是体系实施主体对体系本身的评价.其中既包含民族地方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对体系的考核与评价,也包括各任课教师对体系的评价;二是体系适用对象即各年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体系的评价.学生是体系的主要受益者,他们的评价往往更具客观与公正性,理当将他们的评价给予相对较高的权重;三是体系的校外合作方的评价.校外合作方虽没有直接参与体系的构建,也不是体系实施的主要主体,但整个体系从构建到实施都离不开他们的协助与支持,对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予以重视;四是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评价.体系实施效果如何,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最具发言权,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调查与走访,从而掌握体系实施效果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