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新闻教育变革对中国的

点赞:15482 浏览:689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校新闻教育应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和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三个层面的内容.美国的新闻教育总体上比较合理,而中日的新闻教育则存在一定的欠缺.近年来,日本和中国均在努力变革各自的新闻教育模式,笔者以美日的经验和变革为参照系,以期为我国的新闻教育发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 键 词】新闻教育;通识教育;人文学科;新闻业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新闻传播学界有个共识,即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教育应包括三个层面:通识教育、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和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若以此共识综合考量,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最为合理和成熟.100多年来,全美大约建立了420家四年制新闻传播院系,其中120家具有研究生教育资格,专业型新闻传播院系数量则更少,但他们却往往是全美顶尖的优秀院系.美国卡内基基金会不久前在全美挑选五家顶级院系做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研究试点单位,入选的有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西北大学、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非新闻专业),后又追加了马里兰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等其他五家.学生若想获得新闻学学士学位,必须修满128个学分,其中,新闻学课程通常为40多个学分,而在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类课程则必须占65个以上.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课程设置为例,学生本科阶段注重人文科学通识教育,新闻专业课学分仅占总学分的33%,其中近70%左右的学分则从文、史、哲、商、法等学科选择.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必须掌握所选方向的基本采访、写作、编辑技能,然后在此基础上选修更高级别的专业课.

中国和日本则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日本虽是世界上新闻事业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在2005年以前,却几乎没有系统性的新闻教育机构,直到2005年早稻田大学率先在政治经济学部开设新闻媒体研究生院,这一局面才被打破.最近几年,日本与中国的新闻教育在发展方向上呈现出明显的“相向而行”的态势:以往高度重视新闻专业技能教育培养的中国,日益关注学生的通识及专业学科背景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而先前几乎把通识教育作为全部内容的日本,也明显加大了新闻业务技能的培训力度.

本文研究将以美国的新闻教育体系为蓝本,并以日本新闻教育的变革为参照系,以期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高校开展新闻专业技能教育必不可少

一个现实可能令国人难以理解:2005年以前,日本国内没有在高校开展新闻学科的专业教育.日本著名新闻学者花田达朗教授曾说过:虽然日本各所高校都开设有新闻学的相关课程,但“以往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般素养,并不能称之为专业教育”.同时,日本的各大报社和电台对了解新闻业界业务与状况的学生不大欢迎,花田达朗在一篇论文中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在日本不存在已经被制度化了的新闻教育.

——各媒介企业单独对职员进行内部职业训练.

——内部职业训练的内容在超越了具体企业的层次上不具有代表性.

——虽然不少大学有大众传播和新闻有关的学系或学科,但新闻的职业教育在大学和媒介产业之间还没有有机地联系起来.[1]

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新闻传播系濑川至郎教授介绍的该校开展新闻教育的情形,在相当程度上也印证了花田达朗教授的观点:

——早期,日本新闻界更乐意使用“白纸”新手,认为接受过新闻学教育的毕业生不易“洗脑”,到2005年以前,日本高校从未开展过系统正规的新闻传播学教育.

——当时,日本新闻传播学主要采取OJT(onthejobtraining)培训方式,毕业生进入新闻机构后;再由新闻机构按照自己的要求展开培训.近年来,新闻业界变化颇大,电子媒体、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工作变为24小时工作制,OJT培训难以为继,2005年,早稻田大学成立新闻媒体研究生院,开始进行系统的新闻传播学教育,隶属于政治经济学部,旨在“培养专业新闻工作者”.

美日新闻教育变革对中国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传播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美国的新闻教育在这个领域显然更合理,以多次在全美新闻学院排名中居前几位的美国西北大学MEDILL新闻学院为例,尽管该院只为本科生安排了五门专业必修课,但这五门是新闻学的基础课,每个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础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技能后,才能有效地学习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学院更希望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与掌握新闻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余下的3年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上,发展自己对某项专业新闻的兴趣爱好,进而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新闻采编制作的新闻实践上.[2]

单就这方面而言,中国高校的新闻教育比日本更切合现实需要,历来都把学生的新闻专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各新闻院系已经建构了一套课程体系框架,这个框架主要包括两部分课程,一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如政治理论课程、文史课程、体育、外语、计算机等;另一部分为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如新闻采访写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告学等).此外,还有相关知识课程、实验课和实习.[3]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新闻专业课程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业务技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新闻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在高校新闻教育过程中强化人文科学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是一个早已有之的传统.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系创始人布莱耶便认定新闻教育应当包括一整套的知识,应当给学生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一部分新闻方面的技能训练.他的课程设计成为全美大多数新闻学院的蓝本.在四年制新闻本科的课程中,他规定新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应当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如经济学、法律、历史和英语等内容.他的观点至今仍对美国的新闻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922年布莱耶在威斯康星组建了一个舆论学研究生讨论班,他的课程是用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论去发现和考察大众传媒在社会中的角色.如今,美国大学在重视业务技能传授的同时,也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普遍提倡通识教育.如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为主,占75%.[4]日本的新闻教育起步虽晚,但秉持的教学原则分类与美国大同小异.早稻田大学的濑川至朗教授介绍的新闻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知识的新闻媒体从业者:第一,具备专业、、法律等方面的技能;综合能力强;适应多媒体、全媒体要求.第二,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例如法律记者,必须熟知法律.第三,突出亚洲特点,即重点培养了解亚洲的日本人,或者了解日本的亚洲人.

课程体系设置分为五大板块:第一,批判性的思考能力;第二,正确理解新闻行业;第三,专业知识(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拥有自己的专业领域);第四,实践能力(主要由业界人士承担授课任务,系早稻田大学的特色);第五,通过现场访问等环节,亲身感知新闻工作.进入新闻媒体实习则是学生的必修课程.

新闻教育中,人文科学与新闻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如何设置和配备,实际上是观念使然,即:究竟谁为“体”、谁为“用”,是把新闻专业技能当成“本”,还是把人文科学当成“本”.通过上述对美国和日本的分析发现,他们是把人文科学当成“本”的.


在中国,尽管学者们在认识上基本一致,譬如,新闻的自然家园是人文科学,新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独立精神.技术训练是我们理解实践和投身实践的武器,科学理论是我们批判现实和指导实践的法宝等等.[5]但我们的新闻教育实践却没有完全按照此认识和相应模式运作,几乎从中国现代教育发轫起,就把新闻专业技能课程设计成了新闻教育的主体,直到本世纪初,才重提通识教育理念,逐步修订了课程设置.

特别是近年来,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开展了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新闻学专业按照新的专业目录作了调整,并在实施改革中,按照上述要求,对专业课程普遍做了压缩,增加了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这一改革的力度还明显不够.笔者考察美国新闻教育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新闻传播院系的课程“新字头”、“传字头”的课一般约占三分之一,其余在通识教育和素质培养的理念下所设课程皆为文、史、哲、经、法等.我们虽然口头上也在说要加强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但新闻与传播类课程一般均在二分之一以上,加之英语、体育等课程,剩下用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就少得可怜.[6]

三、业界人士参与学生培养不可或缺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日本,新闻业界人士参与高校的新闻教育属普遍现象:美国西北大学MEDILL新闻学院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媒体从业经验,其中一半人的媒体从业时间达20年以上,85%左右的教师获得过各级各类的新闻奖项.这群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教师凭借自身对新闻业多年的认识和感悟,教学非常有针对性,普遍受到欢迎.美国其他新闻院校的师资状况也差不多:业界人士占三分之二左右,他们与三分之一的“学院派”教师有机组合在一起,确实能使新闻传播理论教学真正与传播实际相结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虽然理解中国新闻传播院系录用新教师必须有博士学位的做法,但他们从来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一切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各大学自行制定新教师录用标准,当然,在同等条件下,新教师在学位和学术上成绩突出的他们也会优先考虑.

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也颇具特色.如早稻田大学的新闻媒体研究生院,一方面安排现役新闻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共同为研究生授课,另一方面把进入新闻媒体开展企业实习当成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就从“教”和“学”两个环节,都安排了新闻业界的人士面对面给学生讲授知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新闻工作和新闻行业.

在我国,虽然也一直提倡新闻业界人士参与高校的新闻教育,动员两方面的力量共同培养新闻人才,但这种合作曾一度停留在松散性、随意性的层面,许多高校仅满足于请新闻媒体的专业人士到校给学生作几次经验介绍、技能问答或提供一些虚职等,就算是业界与学界“共同培养”了,其实这种应景甚至作秀的形式,与邀请新闻媒体的专业人士到校真正和主授课程等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不得不承认,研究和探讨行之有效的合作培养机制和模式势在必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于2012年11月聘请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等主流媒体15位资深编辑担任硕士生导师等,诸多更有深度和力度的合作机制还在研究和落实之中,这些值得各地高校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