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热”视角下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

点赞:15230 浏览:619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而兴起的全国“艺考热”,使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使“艺考热”回归理性,从源头上缓解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而正视现实,通过各方努力,解决现有在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困境则更是当务之急.本文在“艺考热”的视角下,通过剖析艺术类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现状和归因,探究提升新形势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与途径.

【关 键 词】艺考热;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进入21世纪,高招艺术类考生热潮(简称“艺考热”)开始在全国兴起,为了能寻找到上大学的捷径,数以万计的学生选择了艺考,许多人如愿进入大学,如今,他们已陆续毕业,迎接这些艺术类毕业生的,却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定律就是供求的动态平衡,这同样适用于人才市场的人才流动,但是我们在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身上却看到了截然相反的情景:一方面是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持续升温的“艺考热”.如何使“艺考热”逐步回归理性,并切实地解决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艺考热”视角下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类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艺考热”生成的内外推力

近年来,“艺考热”虽然在有些省份有所降温,但是总体来看,还是热度未减.相对于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艺考生的比例却还呈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有超过915万人参加高考,艺考生人数超过90万,愈演愈热的艺考热为愈来愈多的艺术院校提供了足够的生源,而源源不断的生源又促使愈来愈多的高校提高艺术招生计划的比例.

知名艺术院校和重点大学艺术院系的报名人数一直以来都呈井喷状态.例如,早在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的考生人数就从往年的1万名左右,蹿升至4万多名,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完全实行网上报名、交费,总报名人次达8.9万,比去年增加50%,竞争也更加激烈,刷新了中国美院招生录取比例(最高的设计艺术类专业达到了100∶1).

20世纪90年始,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被当做了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家庭艺术教育遍地开花,其中一部分学生早期受过艺术家教,有良好的兴趣和学习基础,将从事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自然而然地加入到艺考行列中.此外,“艺考热”迎合了社会上一些钻政策空子的考生和家长的想法,一部分文化成绩竞争力不强的学生,看准了大多数高校艺术专业招生重专业成绩轻文化成绩的机会,不想自己是否有艺术素质,突击强化专业培训,通过艺考走上了上大学的捷径.近年来,艺术市场炒作,明星效应,金钱效应诱导了一部分青少年对艺术趋之若鸯.不少怀揣明星梦的少男少女,不管有没有艺术才能,都从四面八方奔赴考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名利双收.这些都成了“艺考热”的内在推力.

“艺考热”的外在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艺考热”奠定了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切都为“艺考热”的升温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

2.高校扩招是“艺考热”生成的温床.近十年来,全国设立艺术类专业院系的高校由原来的几十所发展到1000余所,2011年6月,教育部公布全国普通高校共计2101所(不含独立学院),竟有1010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甚至煤炭、兽医、农林、石油类学院都有艺术类专业.

3.艺考热背后的经济利益驱动.艺术类招生对于经费紧张的高等院校来说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艺术类学生每年学费少的在六七千,多的在1.2万元以上,有些甚至逼近2万,远高于其他专业,招一个艺术类本科生相当于招了两个普通本科生,加上艺术类专业只要多招几个老师就能开课,实验器材什么都不需要太多的投入,此外,还有每年丰厚的艺考报名费,如中国美术学院2012艺考报名费约1600万.大量的“艺考生”催生了大量“考前培训班”以及为艺术考生提供怎么写作的租房、餐饮、学习用具生产与经营等特殊的“艺考经济”.当然还有艺术招生潜规则形成的数额巨大的灰色利益链.

4.高中对于升学率的追求.现在许多普通高中都看到参加艺考是提高升学率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有些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高二、高三文科生进行“游说”,希望排名中上游的学生“整建制”转入艺术班,从而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

二、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归因

1.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艺考热”的背景下,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一毕业就陷入就业困境.200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发布了《2004—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涉及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动画等十几个艺术类本科专业,调查显示,艺术类就业率普遍低于其他专业.2011年上海市教委将艺术设计、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多个本科专业列为“年度预警专业”,建议艺术类院校压缩10%的招生规模,原因是这些专业连续多年就业签约率低.百度“艺术生吧”中关于《地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数据显示,55%的被调查者从事的都是与艺术专业无关的工作,2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由职业的“艺漂”状态.同时,80%的被调查者认为艺术专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不均衡.首先,不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情况各不相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重点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如美术学院2010年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高达93.18%.其次,应用艺术类和纯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同,从市场需求上来看,应用艺术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在增长,特别是动漫制作、产品包装、环境设计这类新兴行业需求很大.

“考进名校≠成为明星,高投入≠高回报,能力排在学历之前,漂泊营生是对入错行的惩罚,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艺术生应该比普通学生更讲文化素养”成了许多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求职时的感慨.2.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艺考热”导致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归根结底是由于就业市场上供需不平衡所致.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激增至660万人,就业大环境相当严峻.而“艺考热”的利益驱动,致使部分院校盲目扩大艺术专业规模和招生数量,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趋势,从全国形势来看,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人数最高峰已经超过百万,每年被录取的艺术考生也达到了20万人以上,而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长远远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

高校艺术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缩水.许多高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设备投入不足,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沿袭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等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艺术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缩水,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个人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不协调.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文、理、工科专业,家长和毕业生都期待着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大都趋向于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而目前的就业形势却很难满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艺术类毕业生缺少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好高骛远,缺乏合理定位,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上大学是艺术类大学生目前的首要目标,对今后的工作“没有想太多”,对自己缺乏一个中期职业生涯规划,无法清晰地计划将来的发展道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择业地点的局限和就业区域的相对集中.由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对要求较高,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将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视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等.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导致艺术类人才供过于求.

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时仅注重专业对口.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艺术,所以,相当部分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随意选择转行.

三、提升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与途径

1.各方共同努力,促使“艺考热”回归理性

考生和家长层面.通过各种渠道让考生和家长对艺术教育有清晰认识——艺术类高考确实是谋取大学文凭的一块敲门砖,但是,艺术需要天赋,更需要文化素养,要考虑该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以及今后如何面对艺术岗位稀少、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高校层面.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要为学生就业着想,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招生过程产业化;在在招生的过程中,要实现公平性、公正性和选拔优秀人才的严密结合.

政策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艺术招生政策的调节作用.首先,要总体监控各高校的艺术招生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就业情况,及时发出就业预警信号,并对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削减或者停止招生等惩罚措施;其次,要逐年提高不同层次高校艺术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线,逐渐堵断一些想躲避激烈普高竞争通过钻艺考空子上大学的考生的念头.第三,参照普通高考的做法,艺术专业招生考试尽量使用全省联考成绩,逐年减少校考院校.第四,要严格艺术招考管理,杜绝艺考中的腐败现象,阻断艺考生通过各种关系进入高校的渠道.

2.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把握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艺术类专业设置应与就业市场挂钩,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对学生的教育要与市场接轨,使其能在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一专多能复合人才.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博通”和“专精”之间的关系,培养基础宽厚、技能过硬的艺术类人才.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增设社会需求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提供有利条件,鼓励同学们多学一些第二专业、第三专业,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鼓励在校生参加各种正规的职业培训,如教师资格证、设计师、策展师资格证书的考试,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即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能及时地将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较好的影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的保证,

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预就业”工程的催化作用.高校要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预就业”工程.一方面,学生可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掌握工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潜在的就业资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3.转变就业方式和思维,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转变就业观念.要转变就业的地域局限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准确定位,先就业后择业,把更多的就业目标向二、三线城市、基层单位和怎么写作部队等方向转移,那里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艺术类市场潜力巨大,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利用校外创业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

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80后、90后学生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灵活就业的青睐,我们常说让艺术进入千家万户,如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自己开公司或工作室,一部分办培训班,这也是就业形式的一种,应予以鼓励和肯定.

4.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体系,多方面搭建就业平台.

创建高效快捷的就业信息“绿色通道”.高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无形市场的建设.具体举措有:专门引进职业测评工具,供学生在网上免费测评;对就业网进行了升级改版,毕业生可以注册登录查询相关招聘信息;建立了一级手机群发怎么写作(就业中心短信群发)、二级手机群发怎么写作(二级学院短信群发)、群发怎么写作功能,第一时间公布相关就业信息.利用飞信、、邮件、人人网等新媒介的帮助发布以及传达就业信息.

注重就业宣传引导,保障毕业生权益.非正规方式就业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学校要积极引导,加强宣传,做好跟踪指导,并保障这部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以此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成功就业.

多方面搭建就业平台.努力搞好“市场引导、学校搭台,院系唱戏”的毕业生就业模式.针对艺术院校学生专业性强、特点鲜明,从创建校园招聘会、各类毕业音乐会、毕业作品展、人才推介会以及拓宽社会实践途径等多方面搭建优质就业平台.

继续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各地方、各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根据就业形势下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和要求,不断加大投入,调整充实机构,强化怎么写作意识,健全怎么写作体系,营造良好就业氛围,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四、结语

“艺考热”在全国各省市应是此起彼伏,但大都离不开抛物线的演变轨迹——即慢慢发轫、愈演愈热、狂热数年,再到连年降温、回归本色、重返理性.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提升这一群体的就业竞争力,首先是要多方努力,给“艺考热”降温,使之回归理性,从源头上控制艺术类大学生入口,避免就业局面的进一步恶化;其次,要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千方百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这一大背景下,根据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特点,整合各方力量,有的放矢地对“艺考热”形势下已经在学或毕业的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地消化、疏导直至较好地解决.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由“艺考热”引发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经过数年时间必定会慢慢走出困境.在经历了艺术专业毕业生的高峰期后,面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将会迎来一个充分就业的春天,有更大的空间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