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点赞:6253 浏览:157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当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教师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影响的因素,探讨通过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建立校企合作,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机械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教师

1.引言

教育部在2010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工程教育应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机械专业是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开设的专业,具有实践性、集成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而创新能力差、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是该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传统工业以及新型工业的迅猛扩展,社会对于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高校师资队伍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更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

2、机械专业教师工程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机械专业与社会、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依靠科学的理论对工程实践中的具体现象进行解释,完成习学并进的过程,形成深刻的认知和扎实的功底,因此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其能否胜任工程人才培养重任的基本要求.

工程技术类知识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地增长,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另外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传授所有工程专业领域的知识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应教会学生自主发现、探索以及解决问题,从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性不强表现为以下方面:首先,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不足.教学内容应该能运用于生产实际,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工程情境的使用却与现场实践大相径庭,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使得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一般基于理论知识和既得经验,介绍的技术或方法与工程现场的生产实际不一致,有些是早就淘汰的,有些虽然理论上可行,但由于应用成本高、工序复杂等原因实际并不采用,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另外在承担教学及科研任务中往往注重专业理论学习,缺乏工程现场的真实体验以及工程实践性的培养.其次,校企合作科研成果经济效益不高.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产学研基地,研究项目层出不穷,部分项目与应用联系不大,不能产生足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应用于现场,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科研成果不仅要在生产技术层面上可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市场前景并能产生经济效益,而教师在此表现出的创新性明显不足.


3.影响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

3.1师资考核与评价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一般基于学历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缺乏不同科类教师的具体能力和素质的明确要求,教师的任教学科一般遵循与其所学专业一致的原则.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对应聘者是否取得相关工程领域的执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等可以证明工程实践能力的证书应做相关要求,从而提高教师任教过程中参与工程实践的意识与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大都对承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有明确的规定,承担研究课题和发表论文的级别和数量是当前考量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些无疑是重科研、轻教学和工程实践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2缺乏必要的组织及制度保障

高校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就必须深入到企业一线,这就需要企业参与到工程类教师的培养中.目前虽然有不少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很多企业并不愿主动给在校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见习、实习机会,以帮助其提升能力.我国出台了一些校企合作的政策,如给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等,但实际操作存在制约性,因此企业参与产学教育的源动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缺乏学校与企业层面完善的评价体制,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整个实践过程不一定能取得实效,这也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性、技术创新性等专业性的成长造成了消极影响.

4.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4.1完善高校教师工程能力的教育体系以及职称评定、师资考核制度

第一,可将工程实践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充分创造条件为教师设置挂职和顶岗的机会.第二,可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或企业工程师与新入职的教师结对,传授经验,提升新入职教师的工程教育能力,促进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第三,在教师的评聘和考核等环节可增加在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同等看待教师在产学合作与技术怎么写作等方面的成果.第四,充分吸纳企业专业人才,建立起与相关企业和行业长期的人才合作机制,对这部分企业教师队伍应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给予他们较高的身份认同,最大限度地提高从教积极性.

4.2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方式

一方面,政府可以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方面加大力度.让企业从支持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得到实惠,如资金供给、税收减免、资源调配等.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明确社会责任,可以借鉴外国经验,从制度层面上规定企业和高校必须共同承担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责任,如在企业内建立一定规模的培训中心或出资由行业协会建立.

4.3提高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效果

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出台合理的评价制度,共同监督教师在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的全过程,保证学习效果.建立合理的指标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与考核,应包括参与工程实践的数量,实际操作情况,以及能否将学习到的工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并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另外,应充分考虑到科研与教学成果产生周期较长的特征,相应的评价周期和纬度也要做适度的设置.4.4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基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程实践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考虑到现代工程规模大和复杂程度高的特点,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国内有部分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形成了多支创新团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以工程技术为依托,高校为载体,采用团队模式,教师互通有无,加强交流,着力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让教师在团队的研究活动中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切实可行的.作为技术创新能动主体的教师,充分融入团队合作,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从而共同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

4.5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教师应该围绕工程技术、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国外的CDIO教育模式与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有相通之处,以体验式教学为方式,以工程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这对我国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可将教师教师置于亟需解决的工程实践问题之中,全程参与问题的构思、设计、实施等环节,使他们能够获得最真实的工程体验,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授自身的心得体会,实现能力的提升.

5.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教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力量,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水平直接决定了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构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强化教师对工程实践的认同感,激发教师自我激励的意识,也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企业深度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共同承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2]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3]袁剑波,郑健龙.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4]刘三朵,张冬胜.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8,(3).

[5]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