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靠谱变得靠谱

点赞:14628 浏览:667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不靠谱”的“光学计算机”捧回国际大奖

很多人不知道,姚悦此次的获奖项目“光学计算机”曾是一个差点被众人抛弃的“不靠谱项目”.在最早的全国选拔阶段,他的项目曾一度因“想法太过奇特”、“缺乏可操作性”等原因被专家团队搁置;与他一起筹备该项目的另两名外校合作者也因为“对项目没信心”而退出.

这个“过于奇特”的项目,最终是由姚悦一人完成的.学校值班老师见得最多的,就是他一个人深夜独自闷在研究室思考问题的场景.而这个奇特的发明,未来或将改变世界――用光模拟数字制作出的计算机,其运行速度可达到现有电子计算机的数百倍.

计算机通常是用电子器件模拟出“0”和“1”,而在姚悦的头脑中,数字用不同颜色的光进行模拟,用光的混合代表加减乘除,只要读出混合后的光色,就能知道运算结果.至于光进行混合的速度,姚悦曾到一个知名光学实验室实测,却被告知,“光的混合不需要时间”.

尽管很多专家觉得这个高中生的想法不靠谱,但就在该项目被选拔大赛搁置的一年时间里,姚悦在学校一群中学老师的辅助下,继续进行着这项研究.他主动找到学校的历史老师彭禹、数学老师陈云鹤和美术老师金丽燕寻求帮助,而化学老师出身的常务副校长杜淑贤也看好该项目,请姚悦的班主任、英语老师孙贻和一名物理老师一起帮忙.

让不靠谱变得靠谱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我就是想研究一下这个课题,纯兴趣,能不能参加比赛无所谓.”姚悦告诉记者,无论能否参加比赛,他都会进行这项研究.

后来赴美比赛时,他还运用自己设计的“光色叠加实现三进制运算的新方法及其数学证明”原理,亲手制作了一台光学计算机原型,获得计算机学科全球第一名的成绩.而这台计算机只是一些装在一个透明盒子里的简单设备,没有一个元件的超过100元人民币,整体成本不超过2000元.

姚悦的指导老师之一、年轻的数学博士陈云鹤也与姚悦一样有着“不靠谱”的基因.他上的数学课,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

“我不喜欢教学生们套公式,我喜欢当场推导公式.”30岁的陈云鹤一边对自己的教学理念侃侃而谈,一边却理直气壮地阐述当场推导公式的“弊端”:“有时推着推着,就推不出来了,直到下课铃响了,一些孩子会在讲台下骚动.”

姚悦喜欢看上去“不怎么靠谱”的陈云鹤,陈云鹤也乐意为学生们的那些听上去“不靠谱”的金点子出主意.

在高二上半学期的一次讨论会上,陈云鹤曾毫不客气地指出,姚悦的想法令自己“听不懂”:“你是想做个定义,还是想做一个证明?”对于这个问题,姚悦和陈云鹤一起研究了整整一个星期.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后,光学计算机项目才有了一个大概的模样.

不是“学霸”,不上补习班

那些获得大奖、上名校、成绩优异的学生,常常被冠以“学霸”的称号.听到“学霸”这个词,姚悦赶紧摆摆手:“别说我是学霸,我不是.”坐在一旁的父亲姚炜也忍不住嘿嘿笑起来:“他哪儿是什么学霸啊?”

姚炜本人是一名交通,妻子是物业公司的一名职员,两个人的第一学历都是高中毕业.直到今天,夫妻俩对孩子正在研究并获得国际大奖的项目都说不太清楚,“都是他自己弄的,我们都不太明白怎么一回事儿.”

和其他孩子一样,姚悦也喜欢看电视、玩游戏,父亲每天给他进行上述两项娱乐活动的指标是各有一个小时.尽管限制孩子看电视,但姚炜自己下班回家后却总是看电视,很少看书.


乍一听,姚炜和大多数学生家长其实是一样的.但他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淡定.从小学到高中,他从未主动给孩子报名参加过任何课外补习班.

姚炜告诉记者,自己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上课外补习班,他也曾经为此纠结过.但他决定不让儿子“受罪”,“他小学93分的成绩,为什么要补习?为了100分?没必要.”

初三时,姚悦有一次物理考得“很差”.他信心受挫,找到父亲,说想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补课.姚炜听后,还反过来劝儿子:“偶尔几次成绩差些能代表什么呢?周一到周五能学好的东西,为啥非得在周六、周日加班学?你只要把课堂上要学的学好就是了.”

与学业上的“低要求”相比,姚炜在生活上对孩子要求颇高.小学时,他要求孩子每周游泳一次;初中时,他要求孩子练习长跑;到了高中,他要求孩子双休日、寒暑检测自己在家做饭、做菜.

直到现在,临近高三,姚悦依然有充足的看电视和玩游戏时间.父亲的原则是:你满18岁了,自己管好自己的时间就是.

“奔放式”学校教育“制造”天才

采访中,记者发现,与姚悦父亲“散养式”家庭教育遥相呼应的,是校园里的“奔放式”教育.姚悦所在的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成立于2011年9月,迄今只有3年的办校历史,却已在学生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

这所学校面向全市招生,生源虽然优秀,但绝非上海地区的“顶尖学生”.然而,正是这批学生,包括姚悦在内,屡屡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

姚悦是这所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办的首届创新班学生.在这个班级,学生们每周都会上一堂科创课.在这堂课上,老师不需要讲课,而是主要负责“听”,听听学生们最近有什么想法和课题,然后寻找亮点、给予鼓励和适当学术辅助.

“用光的混合来模拟数字运算”的点子,就是在科创课上由姚悦提出并被老师们挖掘出来的.

学校常务副校长杜淑贤告诉记者,不仅是科创班的学生,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只要有做课题、做研究的“点子”,都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搜罗对自己有帮助的老师来帮忙.前一阵子,她本人就刚被两名想做“适合青少年化妆品”的高一女生选中了.

一个独特而又大胆的做法是,这间学校让历史老师和美术老师牵头,担纲学校科创总辅导员,“提倡一种科技和人文并举、科技和艺术并举的理念.”杜淑贤认为,正是这种做法造就了今天的姚悦,他从历史老师那里得到更广泛的科技咨询,从美术老师那里把色彩和计算机技术联系到一起.

目光回到姚悦身上,高二第二学期,校方还大胆给他一个学期的特别待遇――他可以拥有一间自己的研究室,一张小小的电脑桌和一台电脑;他可以不用每天按照课表每课必上,他可以选择自认为需要的课.

这种“特别待遇”的风险,谁都明白,学业成绩可能将因此受到牵连.但无论是姚悦本人,还是他的父母,还是学校方面,都愿意承担风险,为之一搏.

“不管能不能得奖,学校都会为他补上落下的课程,帮助他通过高二的学业水平考试.”姚悦参赛归来以后,杜淑贤一直在尽力“保护”姚悦,不接受媒体采访,让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业水平考试的准备中去.

她的底线是,课外科研创新再怎么投入,也不能耽误孩子正常的基础文化课学习,学校有责任把他们送到理想大学深造.这所学校今年的首届毕业生100%考上大学,其中近90%的学生进入重点大学.

余跃摘自《中国青年报》

2014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