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其

点赞:25229 浏览:1174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支教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短期支教作为其中参与最为广泛的一种支教类型,条件要求更为宽松,从而更适于在校学生参与,成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经常选择的项目.但是,正是由于支教时间过短,导致了效果不佳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文章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大学生短期支教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关 键 词:大学生;短期支教;相关对策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很多高等院校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号召,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实施开展支教活动,扶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支教活动在社会上呈现出一种强劲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寒暑检测时间投身到支教活动中,但是由于短期支教体制不规范等原因,迅速发展的短期支教行为引发了一定社会问题,引起媒体的关注和学者的思考.大学生如何才能真正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带到西部带到乡村,并起到应有的良性作用,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的问题.因此,笔者以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和老师为调查对象,基于短期支教的现状及支教内容做了一系列调查,根据短期支教存在的弊端,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笔者对重庆部分高校大学生、大学教师和接受志愿者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发放学生问卷共570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有效率82.8%;随机发放老师问卷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率79%.调研过程采取问卷调查及访谈形式,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大学生实际参与短期支教的情况及其分析

在被调查的472名大学生中有393名很支持大学生参加短期支教活动,占83.3%;在158名高校老师中,有89.7%的教师支持大学生短期支教.可以表明老师和学生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都是持赞同和支持态度的.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有90%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支教活动,真正参加过的人仅占10%,这与大学生支持短期支教活动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大学生未参加支教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不知道如何参与支教活动”占42.6%排名第一,第二的是“暑检测安排时间不允许”占39.4%,30.5%的大学生选择了“对支教活动不了解”排名第三,而很少有人选择“对支教不感兴趣”、“家长不支持”等因素.这说明当前许多大学生因为不了解支教活动及其参与途径而未参加到支教活动中去,并非他们对支教不感兴趣或者家长不支持等其他原因.纵观近几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支教团队,在支教活动的宣传上都做得不到位.国家出台的“三支一扶”政策、提出的西部支教计划等都针对大学生提出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如:怎么写作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时可以享受放宽报名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等优先政策.但这一系列政策由于宣传不到位,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而许多支教团队也没有在支教前期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使得许多高校学生没能参与其中.

2.大学生选择短期支教组织的首要标准及其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支教组织对被支教点的合理选择”成为大学生选择支教组织时最看重的标准,占41.7%,28.6%的学生选择了“支教组织的规模、知名度”,排名第二.为什么学生会如此看重被支教点的选择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第一,需求程度.如今很多支教组织选择的被支教点并非是真正缺乏教师、迫切需要改变教学现状的地方.考虑到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相关安全要求,以及支教组织自身经费有限等问题,被支教点的选择就出现了局限性,导致支教活动无法起到“帮助真正贫困地区提高教育水平”的作用,进而与许多大学生想要奉献爱心、得到锻炼的想法相冲突.第二,自身安排.对于一些对支教感兴趣的大学生来说,想要参与的同时又不得不考虑自身时间的安排,跨市跨省的支教点过于偏远,大学生不仅要花费时间来适应陌生的环境,而且在往返的过程中耽误大量时间.第三,自身能力.许多大学生虽然有支教的意愿,但也会考虑到自身的适应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语言适应能力,特别是自身的教学能力能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

在对158名教师调查中,50%的教师认可“支教组织对被支教点的合理选择”作为选择支教组织的首要标准.教师们希望支教组织在选择被支教点时做到切实可行,不仅能改善当地教育资源贫乏的现状,让当地孩子收获知识、开阔眼界,同时也希望大学生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得到历练,提高自身能力和价值;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担心过于恶劣的环境是否会让大学生自身安全存在隐患,影响支教效果.所以需要支教组织在被支教点的选择上做到多方面的平衡,只有这样,支教组织才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实力,让大学生为支教事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3.大学生参与短期支教活动的动机分析及其欠缺的素质

根据对大学生参加支教活动动机的调查结果得出,有75.2%的人选择了参与短期支教能“锻炼个人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阅历”,排名第一.大多数大学生为了增强自身社会经验以及综合实力而参加支教,这也与国务院提出的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毅力、奉献社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是一致的.其次,高校老师调查的结果也与大学生的看法相吻合,84.5%的老师认为这是锻炼大学生自身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好机会,进一步说明老师们支持大学生参与短期支教.同时,根据这一结果笔者也发现,大学生在重视自身发展的时候,有可能会忽略对被支教地孩子的关心和教育,由于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照顾到多方面的情况,必定会影响教学方面的质量,这也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进行短期支教的障碍.因此,针对这一情况需要从多方面结合考虑,了解大学生参与短期支教的动机,从而选出符合要求的人员.当前支教的大学生们还欠缺哪些素质?据调查发现,“有热情无毅力,半途而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目前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抱着“救世主”的心态去支教,他们简单地认为通过讲述外面的世界或个人的精彩经历等就可以激发山区孩子的梦想,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年龄特质、山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这可能会对孩子产生错误引导或使孩子产生心理挫败感等;对支教的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想法及意愿过高,支教者们感到自身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进而使他们在支教过程中失去兴趣.这些就使得大学生短期支教无法顺利进行,不仅会影响当地孩子接受教育的情况,还会影响支教者的积极性,既费时费力,又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短期支教活动只会成为一种形式,无法达到缩短城乡教育水平的作用.

二、建立大学生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措施

如何解决短期支教问题,使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不再只是一种形式,达到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生态环境,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最终目的.对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结果,认为建立大学生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措施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支教组织于支教前进行充分准备

(1)支教前应选择合适的被支教点.被支教点的合理选择能够使支教顺利进行,切实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支教组织应深入当地考察,了解其环境和教学质量,与当地政府和学校深入沟通,并结合大学生安全问题、自身经济实力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最终确定合适的被支教点.

(2)支教前应进行有效宣传、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筛选和培训.支教组织应在短期支教前期到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招募宣讲会”,使更多大学生对短期支教深入了解,提高大学生对自身短期支教能力的认识,降低自我短期支教期望,强化短期支教责任,吸引更多对短期支教感兴趣的大学生.同时转变大学生对短期支教的观念,使其认识到短期支教并不只是大学生简单的单向付出,而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使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更加“务实”.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目前,各支教组织在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方面基本上都是宽口径,缺少具体选拔标准,志愿者队伍良莠不齐.因此,首先要减少盲目报名,进行有效筛选.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报名前就对自己要去支教的学校、支教责任、支教要求等有清晰、全面地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报名的有效性.同时支教组织在选拔志愿者时应严格按照选拔程序来操作,对志愿者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教学能力采用合理完善的人才测评方式进行测评.其次,由于大多数支教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内容应包括:被支教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和相关概况;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志愿者的教学技巧、课堂管理、学生组织、学生沟通等一系列内容.

2.支教组织于支教中进行有效管理

(1)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组织管理.支教过程中对大学生的管理要从多方面出发.首先,大学生的安全是支教活动的基础.由于支教地区较为偏远,为保障支教志愿者的人身安全,支教中应避免大学生单独行动,时刻保持联系.其次,支教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大学生作为支教老师是当地孩子学习的榜样,言行举止和穿着打扮都会给学生带去影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支教组织进行适当管理.最后,支教团队应定时接收大学生的教学反馈.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足,得到的收获和教学经验都应及时向支教团队汇报,及时反思和总结,并分享给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2)支教组织与当地政府和学校保持有效沟通联系.支教过程中,当地学校和政府的理解、配合是支教活动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无论哪种形式的支教和采取什么样的优惠政策,都要得到当地政府和支教学校的大力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学校和当地政府都要做好支教大学生的后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外,支教者可以将经过实践检验的、效果良好的活动模式介绍给学校老师,使其灵活掌握并于日常活动中实施,帮助老师们提高教学水平,使支教成果得以持续.

3.支教组织于支教后进行总结、完善

(1)及时总结反思,建立支教信息资源库.对支教活动的总结和反思,一方面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查找出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目标,也为之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另一方面,分析和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支教机制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这种循环提升的过程中,使支教机制得到很好地完善和创新.同时,由于短期支教时间短,流动性较大,一批批支教者在不断更替中无法及时获得前人宝贵的经验教训.针对这一点,支教组织应在支教结束后,将所有支教志愿者和支教组织的支教经验整理并放入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中,让下一批次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对上一届的支教情况有所了解,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

(2)与被支教点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短期支教应该是一个持续性、连续性的教学过程,一次性教学不能起到显著效果,支教组织必须与当地学校进行长期合作,不断与当地老师沟通,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与当地孩子保持联系,跟进其教学进度,使双方在不断地磨合中达到教学统一,从而达到改善当地教育生态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参加短期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而言,不能把短期支教当作是一次短期旅行,支教结束后也应与受教学生保持联系,通过、写信或有条件亲自看望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成长变化,并针对一些问题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把奉献爱心的支教行为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