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比较

点赞:5241 浏览:1618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发达,其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全体公民的道德教育,为建立和维持一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比较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增强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比较研究的重点.比较研究需要整体性视角,注意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历史沿袭,把握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共同研究课题,借鉴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观点.


关 键 词: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比较研究;整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中.在美国,“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学生政治社会化技术,或者叫公民技术.中国叫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1]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资产阶级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美国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历来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相关概念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提法是中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体现在各门学科里.[4]内容包括:“政治教育”、“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培养”、“健康人格教育”.[5]为保持行文的一致,以下统称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沈壮海(2001)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问题是“体现于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价值属性问题”,包括“要素有效性”、“过程有效性”和“结果有效性”三个方面.[6]韦青松等人(200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的有效性,外在行为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本最小化和效果最大化的统一.概括来讲就是“内在效果”、“外在效益”和“效率”三者的有机统一.[7]

二、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观点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观点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教化有效性的理论,以儒墨两家为代表.这一时期教化有效性的讨论主要是讨论它的政治效用,如儒家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子亦认为“君人,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封建王朝时期,在“皇权独大”的前提下,通过“官学”的方式进行灌输.董仲舒认为王者应“任德教而不任刑”,并且“崇本,则君化若神”.(《春秋繁露立元神》)南宋朱熹,教化怎么写作于“三纲五常”的封建,有效的教化即是“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明末清初,封建王朝逐步衰落,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李贽“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焚书读史贾谊》)有效教化需考虑满足教育对象的价值;社会的贫穷在于封建陋习,进步人士主张广兴科学文化,有效的教化在于“清议”,“清议亡,而干戈至矣”(《日知录清议》).

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做了深入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提供科学研究方法;列宁阐述了“灌输”理论,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只能通过灌输的方式才能为无产阶级掌握;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他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8]理论的形成,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观点的历史沿革

苏振芳(2009)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分为“古典教育阶段”、“现代经验型教育阶段”、“当代科学化德育阶段”三个阶段.[9]在古典教育阶段,宗教被认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教育能够培养有责任意识的青年;传授共有的核心知识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经验型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讨论有效的教育方法,经历从灌输教育到以“间接性”、“广泛性”、“综合性”为特点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当代科学化德育阶段,出现了大量关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学说,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等.

三、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面临的共同课题

王瑞荪(2001)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比较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同存在的问题,虽然他会有内容上、形式上、手段上的区别,但是有相同的目的.”二是:“在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中,他相对而言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具有更多的代表性.”“内容”、“方法”、“途径”三个要素有效性的研究是较多的[10],也是比较重要的,关系到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从内容的差异上来看,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明显特征是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集体利益下的个人利益.然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分权制衡以及代议制政府论和自由主义思想为基础的[11];从方法的差异上来看,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理论灌输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典型教育”等,其中以“理论灌输教育”为主.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广泛性”、“间接性”和“渗透性”.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在各专业课程中.此外,还结合“心理咨询法”和“宗教理论灌输法”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途径的差异上来看,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社会教育占有重要比例,但学校教育仍然是最重要的途径.就社会教育而言,宗教是强有效的途径,通过宗教的方式灌输基本道德规范.此外,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更是为宣传的广泛性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当然,极具特色的社区和社团文化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功不可没,数据显示,美国69%的学校,1500万的学生参加了社区志愿活动.在学校教育方面,以体验式的课堂课外活动为主,建设淳朴优良的学风,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并辅之以专业的咨询机构,形成了一个多层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四、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启示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12],尊重个体的价值.冯友兰也提出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3].人非生儿能够达到后面两种境界,需要一定的过程.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虽有其弊端,但美国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激发个体的求知欲.此外,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我们更容易把老师和“君子”“贤人”等道德高尚的人联想起来,高度市场化的今天,教育者势必会受到市场功利化带来的影响,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要求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坚定信仰,似乎教育者承担了传递教育内容的主要职责.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对教育者的“认同”,是对榜样的模仿和学习.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和数量均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育者言行相悖势必带来教育对象的逆反心态.美国不强行将价值观灌输给教育者,而是让教育对象自己学会价值抉择,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育者形象的负面影响.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化理论是在美国不同的教育发展阶段产生的,各理论的产生都经历了全社会范围的探讨,争论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具有广泛的舆论基础.因此,方法的有效性是体现在实践的基础上而不是文字上.有效的内容需要有效的方法加以传播,传播需要有效的载体,宗教对于美国无疑是一种强有力教育载体,其途径的有效性在于宗教上千年的历史,宗教影响下的“集体无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一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的形成.

综上所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在它的整体有效性上.从尊重个体价值的教育内容出发,透过具有广泛舆论基础的教育方法,凭借具有民族认同感的宗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我们要借鉴的并非他们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理念.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比较是要看到特殊性中包含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美国学校的政治观及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0,(5):45~47.

[2]陈立思.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28―30.

[3]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6.

[4]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9.

[6]沈壮海编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2版[M].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韦青松,王小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科学内涵及评价依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34-136.

[8]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出版社,2009:60-74.

[10]余惠琼,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3:68-71.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第82页.

[13]吴声功主编.转型时期的哲学[M].南京市: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