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追问教学案例举隅

点赞:18299 浏览:813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课堂追问,即对课堂问题顺势深入的探寻.具体来说,就是课堂师生互动时,学生处于对问题理解由浅及深的临界点时,教师基于学生理解的实际,巧借追问加以点拨,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发展.

有效的课堂追问,既反映了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和预设教学后,能否游刃有余地关照和驾驭各种课堂生成因素的能力,也考验了教师的教育机敏性品质,即能否在追问契机出现之际及时捕捉、迅速反应以及准确判断.有效的课堂追问,对学生而言,能让学习理解迈进一步,渐入佳境;对教师而言,可让教学效果因势利导,突破重点;对课堂本身而言,可以通过由点及面、螺旋上升式的推进,最终达成课堂目标.

追问效果: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案例】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教师在解读处理文本时,将重点放在了课文的第四段,倾注了对樟树外形以及生命“蓬蓬勃勃”的理解.

师:读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们一块儿看看作者是怎样在字里行间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

生1:我关注到了樟树的叶子,“树叶稠密,绿得发亮”让我感受到了樟树根深叶茂,“四季常青”更能看出樟树无论哪个季节、任何天气都是充满了绿色的生机.

生2:作者抓住了樟树枝干的特点,从“樟树不高,却枝干粗壮”可以看出樟树很结实、很有生命力.

师:带上你对这份生命力的理解,读出这株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2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还有别的发现和感悟吗?(学生眉头紧锁,教师期待无果后)同学们通过读书批注和朗读展示,让我们领略了樟树的静态之美,那么,你能否感受到樟树蓬蓬勃勃的动态活力?

(学生们浏览课文后,踊跃举手)

生3:“伸”是个动词,“伸向四面八方”让我看到了樟树长得非常茂盛.

生4:文章中连用了两个“伸”字,我觉得这棵樟树还在不停地生长.

生5:老师,这个“伸”让我仿佛看到了满树稠密的叶子也在动,每片叶子都闪闪发亮.

师:你们的交流,让樟树更加有生命的活力了,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出这伸展着枝干、泛动着光亮的樟树的蓬蓬勃勃等

(学生齐读)

【点评】叶圣陶先生曾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关 键 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素养的习得,需要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策略引导和方法渗透.这则案例中,师生抓住文本关 键 词,对樟树的“蓬蓬勃勃”进行交流互动时,面对学生的关注和理解层次难以推进的情况,教师聚焦一个“伸”字,顺学而导,巧妙点拨,以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式追问,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豁然开朗的窗户.

简简单单一个“伸”字,经一个乘势追击,便恰到好处地让这株“不高却枝干粗壮”的樟树在学生的读后画面里有了伸展性,仿佛在伸向四面八方的动态里,满树绿得发亮的稠密树叶也泛起了光斑点点,这番动静相宜,让学生欢欣地感受到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生命气象.朗读的时候,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伸张开双臂,声情并茂、身体力行地进入并诠释了文本.可以说,一个有效的追问力透纸背,让学生的理解感悟瞬间立体.

追问想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案例】观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7的“创编童话”习作指导课.

(多媒体出示了一幅图片:一条幽深的小路通往森林深处,沿途绿树成荫,路旁的野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师:仔细观察图画,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观察图片后便踊跃地举起手来.)

生1:我看到很多的花儿,有红色的、粉色的、的、白色的,还有蓝紫色的.

语文课堂有效追问教学案例举隅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樟树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师有效理答并追问: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说成――

生2:五颜六色.

师:真的是很多颜色,你还想到哪些词语?

生争相交流: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等

师:望着眼前这漂亮的花儿,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3:花丛中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

师:肯定是花的芬芳把它们给吸引来了.

生4:我仿佛闻到了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

师(刮刮学生的鼻子)笑:你的小鼻子也动起来了.

师:就像同学们这样,你还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们早已经小手高举,跃跃欲试.

生5:我看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森林的深处.

生6:茂盛的大树为森林遮出了一片片阴凉.

师: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很会想象,听,森林里来了三个小朋友.(多媒体播放了小狗、小猫和小猪三种动物的声音)

教师让学生根据声音猜测动物,学生轻而易举地猜出了答案,并将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点击呈现在屏幕上.正当学生兴致盎然地酝酿一场热闹的动物狂欢时,执教教师却收住了话匣,师生之间的交流戛然而止,教师道:“围绕这三位动物朋友,你认为会有怎样精彩的故事发生?”

接下来是小组内口头创编交流、汇报,范文学习及提笔习作.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第二学段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节习作课堂让观者喜忧参半,课的前段巧借多媒体渲染情境,教师循循善诱地追问,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遐思,让学生的个性表达渐入佳境.可当教学进行到关键环节,在学生的想象被唤醒、表达被激活得很饱满的情况下,教师原本循序渐进的追问却骤然喊停,尤其是教师最后单薄的发问,止于出示的画面,而忽视了学生由此及彼可能关联的动物形象.学生其后表达的积极性显然没有那么高了,本该天马行空的想象,被框定止步,以致习作初稿写完交流时,每篇童话的情节都单调得如出一辙.观摩后,笔者不禁反思:既然是创编童话,何不开放话题,放飞学生的想象.教师何不在引导观察、趣味猜想后,在学生打开想象闸门之际追问:“你还希望有哪些动物朋友出现在画面里?它们又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如此推进一步,让一颗童心乘着想象的翅膀,飞跃范文的束缚,书写自己的奇思妙想.而教师追问的无疾而终,可能让学生失约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森林动物运动会,也可能让学生错过了一次猫和老鼠的对簿公堂.最终,因为我们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深远的追问,而失落了一段童年的趣味时光.

追问情感:峰回路转别有洞天

【案例】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引导学生体会萧红散文语言的特色,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那份童年之趣、自由之乐.

品词析句后小结萧红语言有何特色,有的学生说到自由欢快,有的学生谈起朴素自然,也有一个声音飘进了我的耳朵――唆絮叨.意料之外的声音,却是不可绕过的一段插曲.

“愿意说说你的依据吗?”我问.

“她写花开、鸟飞、虫叫、倭瓜、黄瓜、玉米,本来一句话就可以描写清楚,可她非要写得那么拗口.”学生有些不满地答道.

看来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固执己见和字里行间传递的思想之间,缺少一份情感的沟通与融合.我马上想到了萧红凄惨的身世,便娓娓道说起萧红坎坷的一生,学生听得入了神.为了避免一股脑的情感注入而使学生陷入“被感动”,我决定采取“一唱三叹”的创境追问法:

“当31岁,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弥留之际的萧红回望自己这段童年欢快的时光,你觉得她心里会想些什么?”

“当二十几岁,逃脱了封建家庭包办,离家漂泊的萧红回忆自己这段自由自在的时光,你觉得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再往前,当十几岁,也就是你们这个年纪,家中唯一疼爱她的祖父去世,孤苦无依的萧红回忆起自己在园子里的这份祖孙情深,你觉得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和你们幸福悠长的童年相比,萧红的童年太短太短了,和祖父在园子里度过的那段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时光,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成了最美的珍藏,所以萧红的这份‘絮叨’,其实都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亲情的珍惜.”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高段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但也要“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既而“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作为一篇散文的学习,行至此处,学生们由最初各抒己见的言说,到此时的深入思考,这一路创境追问下来,学生对萧红文字中流淌的那份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学生告诉我,再读课文时,他脑海中同时浮现两幅画面:一幅是不同人生阶段的萧红那渴求自由的眼神,一幅是童年时的萧红和祖父在园子里快乐生活的情景,他很心疼萧红.


有效的课堂追问,能将知识学习和理解感悟引向纵深,并由点及面地达成课堂目标,教师应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处处留心,时时反思,才会在追问契机出现之际,及时捕捉、迅速反应、有效衔接,追问出课堂的精彩景致.

(作者单位:1.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登瀛小学2.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教科研与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