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其利弊

点赞:3239 浏览:112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教育学专业的视角论述了异地高考及其利与弊,对异地高考进行了界定,区分了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并结合各省份异地高考方案对其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异地高考教育公平利弊户籍制度

“异地高考”之争发生于2012年,导火索是进城务工人员组成的“异地高考”家长团与教育部多次“交锋”.随后,各省市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相继出台了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政策.至2014年6月全国共有30个省市公布了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方案.2014年将是正式执行异地高考政策的一年.

一、异地高考的含义

(一)异地高考的概念

从字面上简单理解,异地高考就是学生在“异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所谓“异地”是相对原户籍所在地而言的流动人口流入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异地高考”就是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动地如何参加义务教育阶段以后的考试问题.徐金海、朱思鹤认为:“异地高考指的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在非户籍地接受教育的学生可在其受教育地参加高考,享受与受教育地户籍学生同样的录取待遇.”[1]蒋红池认为“异地高考指的是户口在流出地、但在流入地高中就读并注册学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录取的一种方式.”[2]

根据上述异地高考论述中“流动人口子女”、“(非)户籍所在地”、“高考”等几个关 键 词,笔者认为异地高考就是指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离开户籍所在地,其子女在非户籍所在地(流入地)参加高考、招生、录取的行为.

(二)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

异地高考不同于“高考移民”.“高考移民”起因于各省市自行命题、阅卷和划定录取分数线而导致地区之间出现入学机会的不均衡,高考考生利用迁户口、转学等方式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地方参加考试,从而更容易考上更好的学校.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直辖市,海南、安徽等经济欠发达录取分数线不高的东部省份,海拔高、经济和教育水平低、高考录取分数线更低的西部地区,都是高考移民的重点流入地[3].

进入21世纪以来,进城务工人员大增,长时间在城市居住已成为这些人的生活现状,其子女受教育问题,尤其是如何参加义务教育阶段以后的考试问题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由于人们对高考看得格外重要,因此异地高考的问题便产生了.

虽然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的核心都是“换个地方参加高考”,但二者存在很大不同.“高考移民”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间录取分数存在差距,导致一些人利用各种手段采取的投机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和制度支持的.异地高考的产生是由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的流动务工家庭为争取公平的高考优惠政策采取的行为[4],该行为是受政策支持和保护的.因此,“高考移民”与“异地高考”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异地高考其利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异地高考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各地异地高考政策简析

(一)北京规定,2014年起有居住证明、稳定住所、稳定职业、社保满6年,子女有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参加高职考试录取,毕业后可参加升本考试录取.

从北京的规定看:在满足若干条件后,随迁子女可以在北京考高职,但没提考本科在政策中还提到“借考”,回原籍录取的说法.据报道,2014年北京申请参加异地高考考生400余人,最终审核通过的“合格考生”只有114人.表明北京异地高考之争是北京籍考生父母取得了完胜.

(二)上海规定,持A类居住证者的随迁子女可以在上海就地高考.

在此政策正式出台之前上海就允许持A类居住证的随迁子女参加高考,但“持A类居住证”这个门槛不低,一般进城务工者很难跨越.因此这种政策看似指明了一条道路,但很难到达目的地.

(三)广东从2014年起,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3年以上持有居住证、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者,其随迁子女具有广东中职学校3年完整学籍的,可以在广东考高职.2016年起,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另要求随迁子女必须在广东省参加中考,方可在广东省参加高考和录取.

由此可看出:2014年开始,广东省要求,随迁子女必须符合5个条件才可以考高职.2016年开始,符合6个条件才可以参加高考和录取.面对这样的条件,家长只能望梅止渴.

(四)山东.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令随迁子女高兴的是山东的政策非常实用,门槛不高.但山东省历年来录取分数线较高,政策实际影响不大.

综上,“异地高考”新政可以看出,“异地高考”之争味很浓,根源还是户籍制度.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异地高考”需求人数较多地方,政策大多“口惠而实不至”,很难得到社会认可[5].因此,“异地高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异地高考的积极意义

(一)异地高考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异地高考的常态化是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1.异地高考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公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异地高考问题的起源就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无法享受同流入地子女相同的高考升学待遇,这些孩子大多在接受完义务阶段的教育后,由于户籍地限制、教材类型不同等原因而被迫放弃在父母工作地参加高考.而在返回户籍地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同样由于教材不同、语言不通等方面的原因而成为“另类”.“比异地高考更重要的是异地教育”[6],异地入学是异地高考的前提,而户籍等原因的限制无法保证随迁子女顺利地在流入地入学及在学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现象,是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体现.

教育机会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基石,也是保证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前提.异地高考的常态化能够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享受与当地学生同样的入学、中考、高考等权利,保证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平等.2.异地高考有利于确保教育质量公平

异地高考的根本原因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衡,导致教育机会和质量的不公平.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经济发展的水平.我国区域、城乡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事实极大地影响学校办学和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进而出现了高考录取的不公平.经济发达省市通常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这正是作为人口流入大省异地高考政策颇受争议的重要原因[7].流动人口多来自经济落后的四川、贵州、青海等省市的偏远农村地区,他们的子女在户籍地无法享受到发达地区学校的优等教育资源,而流入地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学生顺利考入大学甚至是“211”、“985”等“名校”的可能性更大.异地高考的放开能够确保更多教育水平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和高考政策优惠,有利于确保教育质量的公平.

(二)异地高考有利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在异地高考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异地高考的教育改革显得既合时宜又具积极意义.

山东省率先公布了《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规定2014年起山东允许非户籍考生就地高考;安徽省规定高考无户籍门槛只要高中完整学籍;北京、上海规定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在本地的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广东省则规定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等6项条件.尽管最具争议的北上广地区的异地高考政策没有太大突破,但不再单纯凭户籍排挤外地考生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保障,高考改革中户籍制度的“藩篱”将逐渐被打破.这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增加了砝码,城市之间的户口限制、农民进城落户等难题有望被逐一攻克.

(三)异地高考利于解决社会问题

常态化的异地高考能发挥协调社会各方权益、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

1.保证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稳定.异地高考的顺利实现能为很多外来人口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为他们争取享受与流入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提供政策保障,减少其流动性,保证用工资源的稳定.

2.缓解了农村留守学生增多的问题.有助于改变学生在就学地与原户籍、学籍地之间的繁琐的转出转入,减少了学生的流动性,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多的归宿感,减少了留守学生,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

3.减少了区域性受教育和录取方面的特权导致的社会不公.对于务工人员流入地而言,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和更高质量的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四、异地高考的弊端与对策

(一)异地高考导致教育资源争夺问题及对策

随迁子女在异地入学和参加高考势必牵涉到与本地学生争夺教育资源的问题.教育资源尽管具有可再生性,但一定时期内要保证教育资源的持续扩大利用是有难度的.随着各省市异地高考政策的逐步放开,教育资源不足势必成为人口流入大省必须面对的问题,无法保证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能够持续满足需求.

首先,异地高考要与高考制度改革、教育资源分配改革相结合,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条件,通过调整与改革分配方式,建立弹性的招生机制,适当增加人口流出地的招生指标,防止更多的随迁子女流出;其次,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农民工回乡怎么写作,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更多群众留在“本土”;最后,加大人口流入大省的教育投入和师资储备,防止因外地考生流入而造成短期内教育资源不足[8].

(二)异地高考引发的社会承载力问题及对策

异地高考的推进会使得越来越多人口流入高考政策优惠地区,过多的人口流入必然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比如环境、交通,卫生医疗、就业、社会矛盾,等等.

政府应通过开源和节流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流入人口应尽快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爱护环境,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当地民众不应该歧视流动人口,提高自身素养,与流动人口团结合作,共同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

(三)异地高考催生新限制标准及避免措施

流入地政府为更好地维护本地居民的权利,不得不在异地高考政策上采取“堵”的措施.从发达地区公布的异地高考政策来看,很难有外来务工人员符合要求.因此,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异地高考可能迫使流入地省市“开辟新道路”、采取新的限制标准,阻挡随迁子女分享当地教育资源.

为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国家一方面应当为各省市制定随迁子女高考方案规定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引导各省市结合本地实际,适度放开异地高考,切实保障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考试的权利,又兼顾当地家庭原本享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任意制定新限制标准的部门严加惩处.当地政府应深刻认识到务工人员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在接纳他们的同时,接纳他们的子女,本着“公平接受教育”的原则,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随迁子女顺利参加高考[9].

总之,异地高考是大势所趋,虽然困难重重,但不能一蹴而就.只要认真分析其利弊,合理处理好各方面关系,那么异地高考对社会,对个人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