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红色影视中英雄人物形象的美学

点赞:4421 浏览:123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红色影视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影视作品所塑造的英雄人物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早期红色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呈现脸谱化、程式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嬗变,当代红色影视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当代红色影视对英雄人物类型的平民化、经历的完整性表述、性格的个性回归以及对时代审美取向的回应都做出了适时的自觉调整.

[关 键 词]红色影视;英雄人物;美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度校立科研课题“当代红色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形象的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2YS01);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度教改课题“红色艺术欣赏课程的开发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

红色影视意指宽泛,目前学界尚无定论.笔者认为,红色影视是指新中国成立前后以革命内容为题材,以军旅生活为特征,彰显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影视作品.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战争年代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春意盎然改革开放的今天,红色影视作品通过塑造感人的典型化的英雄形象,教育人民,鼓舞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当代红色影视创作既承袭了革命传统,又与时俱进地延展了时代元素.红色影视作品因创作时期的不同,有着强烈的时代审美特色.当代红色影视注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并体现出当代大众群体的审美价值取向,有着区别于早期红色影视作品的明显特征.

一、早期红色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形象的二元对立

红色影视作品通常都会打造出经典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仅包含着人们对峥嵘岁月的追忆,对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崇拜,也成为不同时代红色影视作品典型的符号.

早期红色影视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别于当代红色影视作品,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重视无产阶级出身的前提下,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大众群体,进行敌我斗争以“进步与反动”的二元对立为特点,使敌我双方变得泾渭分明,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敌即友.影片中英雄与反派的角色,从外部造型上就可轻易地分辨出来,即英雄是“高、大、全”,反面人物是“检测、恶、丑”,不免有脸谱化,概念化、程式化的诟病.这种类型化形象有着强烈的心理隐喻作用,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道德层面,迎合着那一时代人们深层的民族心理审美习惯.

总之,早期的红色影视作品关于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注重创作的政治思想性与艺术真实性的结合.影视题材的选取多集中突出英雄人物叱咤风云的高大形象,缺乏具有美好品质的普通英雄人物日常生活的融入.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大都运用“夸张”的语言,高昂的调子和粗线勾勒的浪漫主义手法,缺少深刻细致的描绘与婉约柔和的艺术风格.

二、当代红色影视创作的特征

影视创作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影视作品同样反映着人们文化信仰的嬗变和审美意识的追求.当代社会,随着影视技术不断革新,丰富着影视表现的方式,扩展着影视表现的空间领域,给了观众新的视觉形象和欣赏感受.

(一)英雄形象的人性化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早期红色影视中英雄人物都是勇于牺牲的典型代表,个人价值服从于集体价值,个人的情感和利益在国家和集体利益面前往往被弱化和遮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视制作逐渐与市场需求接轨,市场需求则要关注大众的审美取向,这使影视的创作逐渐摆脱政治的垄断,开始追逐经济效益,红色影视的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弱化了政治性的诉求,英雄人物典型化、理想化和乌托邦式的完美形态逐渐向大众化、人性化和现实化的非完美形态转变.审美由集体的大视角转向个体的小视角,由个体的经历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特色.英雄人物的塑造从外在的形象表达转入内心矛盾迂回深入的表现;从对英雄的神圣仰视转向对英雄普通人性的体察;从对英雄完美地呈现到对英雄多元人性的挖掘,使英雄从理想的化身回归真实的个体风貌,这样的英雄形象变得亲切可信,使得观众能够容易接受.

当代红色影视中英雄人物形象的美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英雄角色塑造的多元化

相对于早期红色影视中“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当代红色影视的人物塑造无疑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主流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正统”英雄形象,例如《亮剑》中的李云龙,《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他们都是农民出身,是“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经历了残酷战争的考验和洗礼,最终获得了党和政府的认可和回报,成为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李云龙和石光荣的成长规律,是观众心中早已熟知的套路和情节,看起来有着油然而生的亲切感.

第二种是“隐身”的英雄,也就是最近几年势头强劲火爆的谍战剧.同“正统”的英雄相比,“隐身”的英雄较为特别,他们总是隐匿真实的身份,以革命任务为目的,利用伪装的身份去工作和生活,这类人物的遭遇注定纷繁曲折,险象横生,给影视创作者更大的表现空间.在《潜伏》这部片子中,余则成既要隐藏自己的身份为收集情报,又要在危机四伏的官场中左右逢源,纷繁有序的情节设计,为观众展示英雄角色的隐秘性.整个作品中悬疑的设置、的斗争、充斥的死亡和暴力的气息都激荡着观众的审美需求,满足了观众窥探和体察特殊时期特殊群体的好奇心.

第三种是“另类”的边缘化的英雄,《集结号》中的谷子地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同“正统”的英雄相比,影片中没有视死如归的豪情,没有胜利的锣鼓和鲜花,有的是在国家和集体利益面前所表现的个体价值的无奈境地.影片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表现出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关怀和思考,讲述了个体被集体忽略、价值难以实现时的伤感和焦虑.正如《集结号》宣传词“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影片在表述中国革命战争历史的同时加入了对个体生命和价值的思考,采用了人性化视角描写战争,以平民化的立场关注个体所作出的牺牲,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足够的尊重:“它凸显了一个个普通的个人在‘大历史’中的意义,发掘了历史中个体生命需要我们关爱和铭记的高度的价值.”①(三)英雄人物演绎的完整性

早期红色影视以电影为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电视剧成为更具传播优势的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上为影视创作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提供了可能.早期的红总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某一战争或事件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是以大见小的叙事模式,使早期影视中的英雄形象呈现概念化,典型化的空洞感.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要保持生动的个性特征,必须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进行表达.《亮剑》以李云龙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将很多情节内容和人物穿插其中,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这一特点使影视作品塑造的英雄人物有着丰富的完整性特征,使人物塑造更加饱满和鲜活,真实而生动.

《燃烧的岁月》同样讲述了一个普通军人参加革命,战斗、成长的故事,并且战斗英雄有了自己的爱情、婚姻、家庭和子女,这与早期的红色影视作品中只谈革命工作,回避个人情感的特色有着很大的不同,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世俗情怀,甚至是坏脾气的有着不完美个性的人.《亮剑》和《燃烧的岁月》对英雄人物塑造的完整性表达,既体现在对人物成长经历的成功演绎,更体现着人物个性特征的彰显和现实主义人性的回归.

三、当代红色影视作品英雄人物形象美感的塑造

英雄人物真情的动人之美

“真”的情感往往最能打动人,相比言情剧中的卿卿我我,宫廷剧的尔虞我诈,红色影视中英雄人物的情感总是带着豪迈,悲壮,有着气荡回肠之感.《亮剑》中李云龙在结婚之日被日本兵偷袭,为了救被日本鬼子抓走的妻子秀芹,他私自动用一个团的兵力攻打平安县城,在无奈的情景之下亲自炮轰了自己的媳妇,全歼山本特工队.战斗结束之后李云龙在媳妇的墓前不顾形象号啕大哭,此情此景他不再是神通广大驰骋沙场的将军,而是痛失真爱,肝肠寸断,有着铁汉柔情的普通男人.李云龙的男儿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现出的至情至性使观众为之动容,正是这种俗人的儿女情长,情理之中的感情宣泄,使这位英雄真实动人,获得了群体情感的审美共鸣.

《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与胡毅的友情之路上,没有龌龊粗俗的利益之争,更多的是洋溢着对生活的和对友情的珍惜,朋友之间光明磊落,真诚相待.相对于当下影视剧中反映家族争斗,亲朋反目,充满功利与欺诈的伪善情感,真情对人的心理无疑是一种净土般的审美补偿,这种由“真”所表现出的“善”和“美”,迎合了人们对现实生活虚幻的审美期待,也反映了人们内心对真情的向往.

英雄人物豪迈的阳刚之美

随着红色岁月的远离,充满崇高和昂扬力量的英雄时代已经渐行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歌舞升平的男欢女爱的流行剧作,充斥着暧昧和阴柔,使人们有着颓废堕落之感.当石光荣、李云龙在战场上的肉搏厮杀、林弹雨、组合出具有暴力美学意味的影像,给观众以痛快淋漓的拼杀和获得革命胜利的真实的快感体验.这些血性十足、铮铮铁骨的军人形象,带着扑面而来的阳刚豪迈的英雄之气,一下子唤醒了人们对豪情壮志的记忆,激荡起人们对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热情,满足着人们内心深处对阳刚之美的期待.

(三)英雄人物个性的鲜明之美

当代红色影视突破了“高、大、全”的窠臼,英雄人物的个性特征愈发的鲜明,他们不再是完美和理想的化身,而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可爱之处也有顽劣的一面.《亮剑》中的李云龙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透着草莽英雄的气息,流露着散漫的自由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为了给“魏和尚”报仇,不惜与战友反目,违背军纪,率兵攻打土匪的老窝,手刃土匪头子,并甘愿被处分,这种冲动的举止和违背军纪的行为,渲染出李云龙对战友深厚的情感和对土匪深切的仇恨.除此之外,李云龙还有着农民式的狡黠,商人般的精明.在举兵营救被汉奸围困的国民党将领楚云飞的战斗中,拔刀相助的同时也毫不手软地掳走了“友军”的械作为“辛苦费”,这种“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个性,充满着狡黠的智慧.李云龙行为所展露出的“小农意识”“经济头脑”作为正面英雄形象的重要个性在以前的红色经典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同以往的严格遵守纪律的“好军人”形象相比,李云龙有着太多超常规的地方,桀骜不驯,性如烈火,粗话连篇,歪戴着的帽子.然而正是他这些军事纪律所不容的缺点和不足,凸现出人物的“个性”,与普通军人形成了巨大而鲜明的反差,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被赋予了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0

注释:

①张颐武:《〈集结号〉:对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凭吊》,《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曾振华.草莽英雄登上抗日舞台:抗战影片新趋向[J].电影文学,2012(10).

[2]冯诚.英雄利剑多彩篇章――由《亮剑》看军事题材影视剧创作发展[J].电影文学,2007(03).

[3]朱逸伦.浅谈反特题材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设置[J].新闻传播,2010(05).

[4]韩婷婷.影视商业化与英雄情结――再谈“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英雄人物[J].中州学刊,2008(04).

[5]刘硕.视听话语阐释与精神传承――对“红色经典”改编剧创作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电影,2007(01).

[作者简介]薛莉(1977―),女,河南南阳人,美术学硕士,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