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点赞:13532 浏览:585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影视媒体承载着传播信息和休闲娱乐的功能.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影视娱乐作为人类的本能需求,缓解了人们的压力,利用心理防御方法,有效地解除焦虑,并有效地形成社会防御机制,使人类社会在和谐美好的气氛中有序发展.但是,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的娱乐过度会导致影像媒体质量下滑,文化构成要素减少,降低了影像艺术的文化品位,这已成为当前影视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审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视娱乐的必要性和限制泛娱乐倾向的必要性.

[关 键 词]娱乐化;精神分析;审美心理;防御机制


“娱乐”一词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都可解释为“快乐有趣的活动”,是一种使人产生快感的活动经验,人们通过观赏和参与获得乐趣.娱乐是人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天性.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人们忙碌的生活和强烈的节奏,都需要娱乐来调剂.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也开始更加喜欢通过观赏电影、电视来放松心情,因此电影在几度低迷期过后重现繁荣,电视娱乐节目也一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本质

精神分析审美理论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动力来自人类个体受到压抑的潜意识冲动,艺术活动就是这种受压抑的“力比多”的升华,是潜意识的象征表现和替代性满足.艺术的本质就是幻想,其特征就是虚构.①

早在20世纪中叶,就有精神分析学家将艺术创作与造梦流程通过详细的比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过浓缩、移植两个工序,利用转化、变换、拼接、重组等表现方式,把生活中获得并积累的记忆片段,按照潜意识中隐藏、压抑的愿望、情绪和理念,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并通过修饰润色,使之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和暗示作用.梦的工作过程与艺术创作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艺术作品很像艺术家用艺术手段创造的梦境,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的白日梦.

电影作为动态的视觉艺术,曾被描述成“醒着的白日梦”,并成为人们联系视像艺术与心理过程的桥梁.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电影、电视等影像艺术都是“在视网膜上放映、被听觉器官接受、由大脑皮层分析、在观众心理中形成的”艺术模式.由于电影、电视存在着视界演员的缺失和真实场景的缺失,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联想功能,从而形成了更加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所以,影视的艺术本质就是利用观众的联想,调动观众记忆中的经验,认同画面中虚构的内容,将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充分调和,在心理上完成影视艺术的创作.影视艺术是影像创作艺术,更是研究观众的艺术.

二、影视娱乐化是人类心理结构的要求

影视娱乐化,指电影作品和电视节目的状态或者性质向娱乐方向的改变,本身并不存在褒贬的含义,其目的是为了使人快乐,而追求快乐又是人们得以生存、缓解压力的本能要求.电影、电视作为审美艺术,内容带来的信息满足和形式的轻松和谐都会让观众产生快乐的情绪.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类心理结构的三重状态,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即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由先天的本能、构成,并遵循着“快乐原则”.人们追求快乐是本能,由肉体的需求决定的.

电影、电视从问世到如今已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它将以前只属于皇家贵族的娱乐搬上了大众舞台,将体育比赛、歌舞戏剧悉数展现,现代科技使不同经济阶层的人们享受同等的娱乐.影视之所以能带给人们快乐,依赖于观众的主动联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愿望,可以在银屏上通过幻想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从而得到快乐,满我的要求.可是,快感只是低层次的情感愉快,是感官的满足,只有“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控制个人的心理系统,才能将本我、自我、超我充分融合,才能将感官快感上升为审美的美感.而娱乐总是或隐或现地与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结合在一起,影视的娱乐也总是潜移默化地帮助观众认识世界及自己,所以影视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要给人们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用积极健康的审美理念影响带动观众,提高观众的审美素养.这就要求影视作品不仅将娱乐作为追求的目标,还要在作品质量、思想性、社会教化方面具有高水准和高要求.

其次,影视允许观众观看和分享他人的生活,这就使观众根据记忆经验主动找寻与影视内容的联系,并通过思考进行分析,利用想象在感情上和认知上激发认同感,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节目内容和剧情中,既满足了参与感,同时也延续了自身的童话,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这一尽情参与和无限想象的观赏过程得到满足,这也是电影、电视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媒体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们在社会化的生存状态中,需要不断地主动认知周围世界.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才能满足人们学习和认识的要求.目前人们生活中最大的信息源就是大众媒体――电视.电视观众对于信息的接受不是被迫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信息并展开联想,比在紧张严肃的环境中更能得到身心愉悦.同时,观众坐在影院中,认同着故事中的角色的喜怒哀乐,宣泄着情绪,释放着压力.所以,观众追求快乐的天性,决定着媒体大众化的最直接的表现――“泛娱乐化”.

三、影视娱乐化是人类防御机制的要求

(一)影视娱乐化是人类个体防御机制形成的要求

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格局中,人们必须面对沉重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身心疲惫使人们产生了焦虑,是心理结构中的“自我”对冲突做出的反应.当个体心中的愿望、感受和记忆受到压制时,就产生了焦虑心理.

人类面对焦虑会产生本能的防御,根据不同的焦虑,不同的个体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这就形成了个体的防御机制.最常见的个体防御方法是“压抑”,人们除了将引起焦虑的愿望和感受等压制到潜意识以外,还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进行排解.观看电影或者电视节目,使人获得或喜或悲的愉悦感,暂时忘却烦恼,使精神得到舒缓.而娱乐性强的节目尤其具有使人忘忧的功能.另外一种常见的防御方法是“移情”,即把压抑的感情导向某种替代物.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压抑者参与一些释放性的活动,比如较为激烈的比赛和娱乐活动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电视娱乐节目和各种类型的电影作品带给人们切身的体验,通过观赏使精神放松,转变驱力,释放精力,达到移情的目的.

“升华”是最积极的防御方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在科学、文化和艺术上的工作都是本能冲动的升华.个体在健康、成熟的状态下,将焦虑的负面驱力通过参与活动和艺术创作得以释放,使驱力移置,转变为正面能量.如果电视节目能够用优美的音乐舞蹈、高雅的文学气氛以及多种陶冶情操的艺术成分对个体进行疏导,人们就会更加迅速地把淤滞的情绪转变为积极的动力抒发出来,使其成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因素.

(二)影视娱乐化是人类社会防御机制形成的要求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日常生活单调而紧张,生活越来越程式化,终日奔忙于工作及基本生活需求之间,许多哪怕是极简单的额外活动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极为难得.这种生活状态下,整个社会湮灭在焦虑情绪中,犯罪、暴力和充斥于周围环境,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人们无法愉快合作,出现了与人类社会的正向发展趋势极不和谐的状态.所以,缓解压力、增加休闲娱乐是整个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要求.而现代生活的模式使人们对电视的依赖越来越强,因此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休闲,对电影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刺激,游戏性越来越强.

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影视艺术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另外,社会学研究表明,娱乐和生存性劳动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社会经济条件越丰厚,人们对于娱乐的要求就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满足势必使人们形成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对娱乐的追求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新的衡量尺度.娱乐已经不再被认为是逃避工作压力的方法,而是成为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人们把娱乐时间的延长看成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体现.

再有,影视娱乐化可以使社会群体及个体间的分享及交流更为频繁,这体现在观看、评议影视作品,分享影视剧主人公的命运,评价比赛,参与节目环节等,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增加了快乐的因素,还提供了人们互相交流的话题和内容,成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综上所述,电视、电影、书籍等精神性消费品的生产过程,都是一种制造社会防御机制的过程.影视的娱乐化、游戏化是一种社会性防御机制的形成要求,娱乐化缓解了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多种压力带来的焦虑.

四、影视娱乐化的发展方向

从艺术虚幻的本质和受众的娱乐需求来看,大众媒体的娱乐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影视追求的一个方向,媒体的娱乐性本身并没有功利性目的.但是市场经济使利润思维取代了审美思维,唯收视率成为媒体竞争的手段,单纯追求观赏性导致出现了过度娱乐的倾向,甚至形成了当今大众媒体泛娱乐化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于: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文化含量和人文含量淡薄,内容与形式庸俗等.许多电视节目为了达到提高收视率,用媚俗、煽情、恶搞等手段吸引观众,在节目中希求获取观众即时而廉价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认同,满足人们的窥私心理,甚至迎合和制造某些低级趣味.

针对电视娱乐节目的泛娱乐化,国家出台了“限娱令”加以控制.广大受众也意识到了目前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每天看电视1~2个小时的观众中,56.68%的观众认为目前我国的娱乐类节目庸俗化,没有内涵,装疯卖傻娱乐大众;50.49%的观众认为娱乐节目虚检测化、单纯追求娱乐效果,把虚检测的信息传递给大众.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娱乐节目的泛娱乐化已经引起了观众的不满.而另一方面,观众对于电影的要求同时在提升,故事的曲折性、视觉的刺激性、情节的新奇性、思想内涵的深刻性以及风格的独特性等都成为普通观众对电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如果说观众收看娱乐节目,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可是快感过度时,伴随着的往往是精神疲惫和失落感的产生,所以观众对过度娱乐的不满,意味着观众正在反思,展现了当今观众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也标志着中国观众正在走向成熟.提高影视娱乐化的质量和水准不仅是国家门的任务,也是广大受众的要求.

基于影视娱乐化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无论从票房和收视率的经济角度还是提高人们文化生活的质量方面,泛娱乐化现象都应该得到根除.健康程度、启迪程度、口味程度和愉悦程度,成为大众媒体娱乐化的新的发展方向.我们期待着影视处理好娱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关系,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符合观众和社会的要求,也期待着影视媒体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充分实现信息传播和主流意识导向的社会功能.

注释:

①宋家玲、宋素丽:《影视艺术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0页.

[参考文献]

[1]宋家玲,宋素丽.影视艺术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

[3]彭玲.电视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方荟玲(1970―),女,辽宁建昌人,硕士,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