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进与

点赞:8186 浏览:320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艺术理论课程的开设在国内高校已相当普及,但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结合教学现状和学生特点敢于突破,大胆尝试,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和改变,以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关 键 词:艺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进与创新

艺术理论课程作为艺术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经过多年来教学一线专家学者的研究实践,具备体系稳定、内容统一、框架结构合理等优点,但随着艺术门类的不断发展和兼收并蓄,艺术与大众生活的距离日渐拉近,该课程已不再局限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是作为审美教育和素质培养课程在国内高校普遍开设.这一现状使得该类课程原本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多个环节的改变,而其教学实践自然也要做出相应且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一、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该类课程的开设已趋向常态化和普遍化,但由于授课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安排的差异性等多种因素,艺术类院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存在不尽如人意和不可预见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安排的时间不同.部分专业会把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跨入大学校园,学习态度积极上进,对课程会在抱有很大期望值的基础上认真对待,但授课效果并不与出勤率成正比,主要是因为学生理论基础较差,思维尚未脱离高中相对刻板的应试教育模式,缺乏开阔的眼界,不能够触类旁通地主动探求理论知识并运用于今后高年级的学习实践,对相关内容基本停留在死记硬背或浅表化理解的层面;还有部分专业出于学生报考研究生专业方向的考虑,把课程安排在大三年级,高年级授课情况出现了两极分化,想要考研的学生会全情投入但目的性太强,只关注考研范围内的理论问题而不愿花费时间灵活结合实践,而多数不打算考研的学生则已把关注重点放在实践应用型课程和实习找工作等方面,缺乏安稳坐在教室听理论课的耐心,这同样对课堂授课效果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2.开设课程的专业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其兴趣爱好和知识关注的侧重点更是有着明显的差异,加之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强,但缺乏理论研究能力,逻辑思维相对较差.此外不同专业学生在面对同样的教材和内容,缺乏灵活性和专业针对性,容易形成接受层面的偏差现象.因此,在接受传统理论教学内容时,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程度、积极性和理解领会能力都不尽相同,加上近年来艺术类院校多受重技艺实践轻人文修养理念之影响,从而使课程的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上述原因,加之近年来艺术类院校整体环境和学习风气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时普遍态度消极、思维僵化、理解肤浅,因此如何应对新形势下艺术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积极尝试教学实践改革,有效改进艺术类院校学生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态度和效果,显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

基于艺术类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授课对象的文化基础、所在年级、先修课程、专业特长、理解能力和兴趣点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喜爱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对于艺术的鉴赏力,树立正确的艺术观,笔者作为长期担任《艺术概论》课程讲授工作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同时积极听取同行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兼收并蓄,总结出以下改进经验.

1.教学内容的改变

《艺术概论》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较强的综合性和涵盖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灵活调整.本课程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四要素坐标图中的四元素展开,包括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艺术的发生发展和艺术的门类划分等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前四部分是艺术系统的核心组成.对于该课程的教材选取,基于教材地位和内容的考虑,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和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学概论》一直以来都是大多数艺术类院校的首选,这两本教材同时也是国内多所艺术类院校艺术专业研究生考试的指定参考书目.

但是,在该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如果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和惧怕心理,尤其是对于刚跨进大学校园的大一年级学生来说,要接受具有深度的艺术理论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要做到问题意识的导入,将枯燥的理论与艺术作品案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由于教材本身的局限性,部分内容相对陈旧,面对当下艺术发展的现实状况,对于一些前沿内容的补充和更新不能够及时增补和修改,理论往往处在相对滞后甚至失语的状态之下,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上容易造成与时代和学术背景发展脱节的问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与时俱进,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艺术作品案例和时下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体现该课程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调整,力求在保有原有合理框架的基础上,增加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例如补充艺术史料、艺术种类发展、艺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前卫艺术作品赏评、艺术市场发展繁荣对艺术商品性的影响,以及艺术与技术、网络艺术等内容,针对一些热点问题适当结合专业针对性强的作品案例进行解析.例如学生常常会对当下的很多现成品艺术、行为艺术等新兴艺术种类感到困惑不解,在讲解时适当结合具体案例,融入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内涵等不同因素的全面分析,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于该类作品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形成个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观.

此外,由于该课程面对的授课对象具有专业种类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考虑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专业差异在内容上选择和倚重的标准,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专业结合的紧密性,并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尽量多结合影视作品案例进行讲解的基础上,适量融入美术和音乐等其他艺术种类案例,既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同感,又能够拓展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充分掌握较为全面的知识.而面对美术和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学中的作品案例侧重点自然要放在美术和音乐作品与其他艺术种类作品相结合的基础上.2.教学方法的改变

由于授课对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加上教学内容的灵活调整,传统的单向度授课方式已在大学课堂上面临被淘汰的危机,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面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多的学生会选择逃避或持有抵触心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摈弃原有相对刻板和僵化的理论课教学模式,融入更多趣味性、参与性话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首先要注意讲授与课堂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入问题意识,课前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作品案例去理解理论并将其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地解答问题,在讲授期间不定时的提问,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处于相对紧张的亢奋状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答题思路,提高个人对于理论问题的领悟能力;同时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课堂模式建立双向式交流,教师要善于打破讲台界限,走下讲台与学生“亲密接触”,坐在一起讨论问题,也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阐述个人的看法和思考,或者表述对于某件艺术作品的评价,甚至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将意见和观点分类进行辩论式的讨论.这些互动式教学的方法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理论的理解,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使教学效果也有很大改观.例如在讲授艺术的门类划分章节内容时,完全可以提前对学生分组安排任务,在澄清艺术门类划分的大致标准和关注重点之后,针对个人兴趣点准备相应的艺术种类作品,届时把讲台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精心制作而成的课件或者电子书,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在全班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宽,可谓是一举多得.

其次,切实有效地利用校园本土资源,从硬件设备来讲,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将晦涩的理论和概念与形象的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感受艺术的环境,调动和唤醒学生在听讲时感官的全面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艺术类院校的专业化优势,学校常常会举办不同专业的作品汇报展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不定期、有针对性地观展并与创作者面对面交流心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结合相关理论对作品进行赏析和评判,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还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有助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的目标;此外可发挥我院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将相关专业的老师请进课堂,开设小讲座和专题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活学活用的能力.

3.考核方式的改变

艺术理论课程一贯以来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对于大学生来说闭卷考试往往意味着死记硬背,考试的结果往往与学生平时的课堂反应不成正比,不能够真正体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吸收和领会程度.因此,出于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本课程对考核方式和评估标准做出了尝试性的多元化改变,力求打破原有试卷考试一刀切的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实现四方面的结合:一是课上与课下结合,课堂即兴发言和回答问题与课后思考作业紧密结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后还能够举一反三,进行相关内容的复习.二是平时与期末结合,针对当前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旷课率高的严峻现实,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根据专业特色和平时作业的内容作灵活调整.打破传统的期末成绩比重过大的模式,期末试卷考试将不再作为核算该课程成绩单一和绝对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力求用内容吸引更多的学生融入课堂,另一方面也对部分平时缺勤次数多指望期末考试合格就拿学分的学生起到警示和约束的作用.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讲述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艺术门类时,鼓励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践和课堂范围的交流展示,提交原创作品也成为取得成绩的途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作品展示的过程中不但能看清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有效提升个人专业能力,还能保证课堂教与学的双赢效果,利于今后的课程拓展.四是共性与个性结合,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个性突出、特立独行、不愿受约束、思维活跃的特点,上述特点如果能够有效合理地引导和利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适当关注个别个性突出、有想法的学生,通过他们的方式方法表达观点,既要注重宏观掌控,又要适当鼓励个性的培养,将日常教学中学生个性发挥的闪光点与平时成绩挂钩,既是对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又是对学生个性的正面引导和合理保护.

艺术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进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类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所谓教无定法,作为在艺术类院校长期担任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我们唯有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出发,吃透教材,充分占有相关资料和参考文献,在课程内容烂熟于心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怎么发表展和学术研究的前沿性.与此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并寓教于乐,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借助“他山之石”总结的上述教学实践方面的改变,仅仅是一种试探性的尝试,还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验证和完善,更期望能抛砖引玉,获得更多的先进经验交流和学习.